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造罪業的人,終歸害的是自己——聽莫言講因果故事

造罪業的人,終歸害的是自己——聽莫言講因果故事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靈山黃龍

我們要相信因果

這裡要說一下因果,害他人的一定會害到自己,這就是因果。可能有人會質疑:如果真有因果,為什麼做好事的人不見有好報,幹壞事的人卻又沒見被懲罰?

其實因果是很複雜的。一般來講,從因到果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才可以收穫,而有些是三年以後才能結果,這是常識。同樣,因果也是自然規律,只要你遵循它斷惡行善,到時一定會看到果報。否則,只是因為不懂就輕視或踐踏它,對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法句經》里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獵人帶著一群獵狗去打獵,路上遇著一位比丘,他心裡嘀咕,「今天不吉祥,可能打不到獵了。」結果進了山,確實沒打到任何獵物。回家的路上,他又碰著那個比丘了,比丘剛從城裡化緣回來。他正好氣憤未消,於是放出獵狗去咬比丘。

比丘情急之下,爬到了一棵樹上。獵人走到樹下,用弓箭頭去刺比丘的腳底,比丘痛得不能護持袈裟,結果袈裟從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樹下獵人的身上。獵狗見到袈裟,以為是比丘掉了下來,一擁而上,把獵人咬死了。

所以,造罪業的人,終歸害的是自己。這就是因果。《佛說四十二章經》里也說:「逆風揚塵,塵不至彼。」

一講因果,很多人不信,但不信不能證明沒有。我常常感到悲哀:你們是知識分子,為什麼就沒有這種知識呢?如果能接受因果及前後世的教育,像藏地一樣,那你們的很多觀念會改變,觀念一改,行為就變了,行為一變,很多社會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因為觀念是一切行為的主導。

「沒有因果」、「人只有一世」的觀念是錯的,抱這種觀念的人,只考慮自己、只顧眼前很正常,不關心他人和社會甚至不照顧父母也可以理解,但這是多麼可怕啊!

-----

-----

莫言講的因果故事

我想起莫言在領獎時講的故事。以前我就喜歡看書,也看莫言的書,但興趣不大,是他得了諾貝爾獎以後才看的。人就是這樣,名氣會為他贏得好奇和關注,這是掛著鉤的。說到名氣,先講另外一個故事吧,這是很早以前聽到的。

愛因斯坦常去各地講學,他的司機每次都在下面聽,聽久了,自己也會講了。有一次,愛因斯坦對他的司機說:「這次你講吧,反正這裡沒人認識我。」於是司機上台。他講得也確實不錯,所有人都開始鼓掌讚歎,「愛因斯坦,厲害。」他們真的把他當愛因斯坦了。

這是故事,真假不好說。不過從中折射出一個道理:我們的社會,過去也好、現在也好,人們聽什麼、接受什麼,往往跟講述者的名聲和地位有關,對真理也不例外。

莫言講了個什麼故事呢?他得了諾貝爾獎以後,我翻閱了一些他的書,也看了一些評論,有人說這是中國的光榮,有人說他寫得不如巴金,也有人覺得無所謂,「他得不得獎,跟我的工資有什麼關係?」不過我覺得確實不容易。在這麼多國家、這麼多人物里選,不管得哪個獎都不容易。

得獎後,他講了個故事,是他爺爺講給他的:

有一天,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遇到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間破廟。外邊一直打著雷,一陣一陣的,一個個火球滾來滾去,他們都非常害怕。這時有一個人說:我們幾個人里,一定有一個人做了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做過壞事,自己出去接受懲罰吧,免得連累他人。結果,沒人出去。

又有人提議:既然沒人出去,那我們拋草帽,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說明他做了壞事,請自己出去吧。於是大家開始往廟門外拋草帽,七個人的草帽被颳了回來,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出廟外。這些人認定他幹了壞事,讓他出去,但他不肯,於是大家就抬著他把他扔了出去。

這時莫言說:「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破廟轟然坍塌。」

這個故事見仁見智,但在我看來,它除了告訴人們判斷事情要依靠智慧外,更重要的是警示我們:因果規律總是以心為起點,如果有誰起了害人的心,最終只會害到自己。

所以,人要有智慧,更要有悲心,要堅持博學,更要培養濟世利他的心。如果學校能建立一種機制,像很多企業正在做的,藉由愛心理念培養學生的利他心,無疑對學校的管理是有益的。而且,就社會層面看,這種愛心培訓的意義,可能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知識傳遞,因為當一個人有了愛心、可以忘我付出的時候,他所能提供的效益是非常大的。

敬摘錄《東北財經大學演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苦集滅道 的精彩文章:

業力是個什麼鬼?
這樣的佛像萬萬不能供奉 後果嚴重 你家裡有嗎

TAG:無苦集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