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想:看見自身的投影——讀《陳忠實解讀陝西人》

李想:看見自身的投影——讀《陳忠實解讀陝西人》

李想,現居西安,供職於某媒體

2001年底,我還是個讀大學的少年,跟著同學去陝西電視台參加《開壇》節目的首期錄製。提問環節,一個同學站起來問嘉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為什麼單單不評價陝西、不評價西安。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特別是很難在陝西地界、面對著幾百個陝西人。一貫侃侃而談的余秋雨頓了一下,說,西安太厚重,我需要用很大篇幅、很長時間才能說清。

評價陝西人,或者說評價關中人,的確是有難度的。陝西人,實在是複雜到不好定義的程度,不在其中生活多年就無法理解,於是,陝西人形象定位的重任,還是要落在陝西人自己的筆下,就有了這本《陳忠實解讀陝西人》。

電影《白鹿原》上映後,陳忠實的名字被很多年輕人重新提起。當然,幾乎每個我認識的人去看了電影后,都對那一碗面念念不忘。面的做法說起來很簡單,把面煮好後加上辣椒面,用熱油一潑就可以吃了;但詳細說起來,面本身就需要反覆揉搓,關中方言里「打到的老婆揉到的面」,在傳遞出做面訣竅的同時,也暴露了陝西男人打老婆的陋習。矛盾的是,陝西男人並不都是粗野放浪的,《李十三推磨》里,一本本的碗碗腔寫出來,黃桂英謝瑤環姜秋蓮站起來,誰能說李芳桂不是鐵漢,誰又能說他李十三沒有柔情?

平日里陝西人固執地堅守著家鄉而不肯遠行,自嘲為「懶漢」,在糧食滿倉的冬季,三三兩兩圪蹴在牆根曬太陽。然而陝西人又是勇敢的,《娃的心、娃的膽》里講過一個故事,八百子弟嘶吼著「兩狼山戰胡兒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打得過就不要命地打,被圍困就寧可投江也不投降。細究起來,「懶惰」是衣食豐足的表象,陝西人骨子裡還是楞倔。

陝西出文人。關學大家牛兆濂就是《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朱先生」是故事裡的人,不但飽讀詩書還料事如神,但陳忠實寫出來的可不是「狀諸葛之智而近妖」,他是個活生生的人,他知道拔了麥苗種大煙以後是會餓死人的,哪怕眼前黑乎乎的煙土能換白花花的銀子。《一個人的生命體驗》也是寫活生生的人,說的是作家柳青,那個聽著廢話會忍不住摳手指、挨了批鬥會忍不住要自殺的人。陳忠實終究不會寫時下流行的不食人間煙火、一心追逐愛情的浪漫無根青年,他的筆下,人都是有來處、有去處、要承受命運苦難磨礪、最終歸於塵土的活生生的人。

是人就要吃飯。所以陳忠實寫了《麥飯》、《攪團》和《粘面的滑稽》。前兩種食物現在看來登不得大雅之堂,卻在最饑饉的年成里挽救了陝西人的身體,粘面時至今日還是陝西人吃飽吃好的主要食物——即使滿桌山珍海味,還是不如有碗加了辣子的粘面舒坦。當然,說吃食不僅僅是說吃食,他要說的還是愛吃這些食物的陝西人的性格。而《媧氏庄杏黃》和《火晶柿子》所談到的水果,赤裸裸地說「舌頭原本是沒有什麼天生貴賤的」。那些所謂貴族的「成功人士」,就算是作出「龍種鳳胎的不凡氣象」,終究還是要靠一口吃食才能撐得住活下去。

因為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性格之形成都和地域文化、歷史風貌息息相關,而關中沃野,誕生過諸多王朝,曾經的開放包容使得此地文化複雜而混沌。《原下的日子》保留著最質樸的情懷,那裡有《關於一條河的記憶和想像》——讀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母親那從未靠近卻永不遠離的草原家鄉——原來我們每個人的故鄉,不管是遠遠離開還是始終在其上生活,都因為不可更變的時光洪流而變得日漸陌生。留下來的,或者是《漕渠三月三》里的秦腔,或者是《為城牆洗唾》里封閉與斷裂的城牆,都是逐漸消失的農耕文明和文化形式,終於成為《遙遠的想像》。

在《陳忠實解讀陝西人》里,看到的是陳忠實不裝腔的厚道,浮華都市裡錚錚的淳樸。於是,掩卷之後,對陳忠實和他筆下的陝西乃至陝西人,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唐榮堯《西夏史》:推介西夏文明的「邀請函」
六部必看的短篇小說集,讓你瞬間變身寫作達人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