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詹福瑞:魏晉風度—魏晉士人鍾情藝術的靈秀之美

詹福瑞:魏晉風度—魏晉士人鍾情藝術的靈秀之美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藝術是發揚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藝術的確是生命的集中體現,而且也是個體獨特個性的最佳表現方式。沒有藝術的地方便無從感知生命。沒有藝術的地方,便無從說起個性。因此藝術最發達的時期,常常是生命意識最為飽滿的時期,同時也是個體意識最為張揚的時期。魏晉士大夫都有很高的藝術修養,而且鍾情藝術,把藝術作為生活中表現個人性情的一種形式,因此這一時期各種藝術樣式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漢代以前,很少有人是因為藝術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的,而在魏晉,因為藝術而為後人敬仰膜拜的人層出不窮。

竹林七賢的大多數人都是當時傑出的藝術家。阮籍、嵇康除了是思想家,文學家,還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他們都善彈古琴,都寫過音樂論文。嵇康《聲無哀樂論》是玄學的著名命題。他同時又是書法家和畫家,他的草書被譽為草書妙品,唐代張彥遠《書法會要》評嵇康為草書第二,而王羲之則屈居第八。嵇康的繪畫造詣也很高,作品在唐代還有流傳。阮咸不僅妙解音律,聽力超群,而且善彈琵琶,據說是一種圓肚、長頸、四弦的琵琶的發明人,後來琵琶的別名就叫做「阮咸」,簡稱「阮」。這在中外音樂史上也是一個特例。

阮咸妙解音律,時人謂之「神解」(《世說新語術解》、《晉書樂志上》)。漢、魏之際,宮廷音律典章亡佚殆盡。晉初,武帝命中書監荀勖依古法調奏律呂,以正雅樂。事成後,阮咸認為荀勖所制樂器聲高而悲,不合典制,應是當時的尺與古代的尺長度不同所致。(《世說新語術解》劉孝標註、《太平御覽》卷十六引《晉諸公贊》)。荀勖不悅,借故遷阮咸為始平太守,遠離洛陽。後來有古代銅尺出土,果然比荀勖製造樂器所用的尺長4分。(《晉書》律曆志。《晉書》樂志則因襲《世說新語》,謂「勖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又加上「於此伏咸之妙,復征咸歸」之語。)

阮咸善彈琵琶。據說他改造了漢代流行的「秦琵琶」,與從西域傳入的曲項琵琶不同。這種琵琶大約為銅質、直項、長頸,有13柱。(《舊唐書》音樂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明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唐人在阮咸墓中發現了這種琵琶,不識其名,因稱其為「阮咸」。(唐盧言《盧氏雜說》:「《晉書》稱阮咸善彈琵琶。後有發咸墓者,得琵琶以瓦為之,時人不識。以為咸墓中所得,因名『阮咸』。」)一說因其器形類似阮咸所彈琵琶而得名,後世簡稱為阮,是月琴、秦琴的前身。南京西善橋東晉南朝墓出土的磚印模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三國吳青釉陶倉上的阮咸便是彈奏琵琶的形象。王戎好像還會跳舞。因為《任誕》篇第32條:「王長史(濛)謝仁祖(尚)同為王公掾(僚佐)長雲『謝掾能作異舞』。謝便起舞,神意甚暇。王公熟視,謂客曰:『使人思安豐』。」,王導看謝尚跳舞,看著看著,忽然對客人說:「使人思安豐(即王戎)。」謝尚父親謝鯤「能歌善鼓琴」,而其子亦善舞,「善音樂,博綜眾藝」。而且這話很讓人懷疑,王戎可能也是個不錯的舞蹈家。可想而知,他們對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之風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曹魏開始,中國書法就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楷、行、草等字體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出現了多位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書家,在風格的開創和典範的樹立上有無可取代的意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發展;在曹魏時期,曹操的周圍聚集了鍾繇、衛覬(ji)等一批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還發布了一個禁碑令,雖然扼制了隸書的應用空間,但同時卻可以說為楷、行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這一制度在東晉時得到重申,為行書發達起了極大的作用。

鍾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魏國時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他在歷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書之祖」的美譽。南朝梁武帝以為逸少不及元常,並評其字說:「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庾肩吾認為其書「天然第一」。唐張懷瓘(guan)《書斷》認為「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說:「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西晉時期的書家有衛瓘(公元220-291),索靖(公元29-303),與衛瓘書名不相上下,有「一台二妙」之譽。衛瓘「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鵠奮翼,飄飄乎清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為難。時議謂:伯玉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索靖則「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可見一比較流便,一比較嚴謹。陸機(公元261-303),字士衡。傳世最早的文人墨跡《平復帖》歷來歸於他的名下,享有崇高的地位。

東晉時期,在士族與皇權共享權力,史稱「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士族社會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那些「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的士族子弟,很自然也很自覺地把時間都花在了藝術創作上。到了東晉,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藝術自覺」來到了。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的「書聖」王羲之、「畫祖」顧愷之都產生在這一時期。《世說新語·巧藝》篇的一條很值得注意:「戴安道就範宣學,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抄書亦抄書。唯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於此。戴乃畫《南都賦圖》,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范宣對繪畫態度的轉變是很有象徵意義的,說明在東晉時,絲竹丹青之類的藝術樣式,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漸漸從「無用」變成了「有益」,儒家的功利實用的價值觀,漸漸地融入了道家的審美超越的價值觀。「用」和「益」,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其中所包含的價值判斷的重心轉移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那就是藝術創作的「自覺」。書法在世家大族流風相扇、競能鬥勝中,表情達性的功能被強化,含蘊的內涵得到擴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東晉行、草書,不僅使行書作為一種字體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藝術上樹立了歷史的新高峰,成為一個時代精神生活的標誌,在書法史上巍然聳立,至今仍熠熠生輝。王、謝、庾、郗,不僅是當時政局的主要支柱,同時是當時主宰書壇的主要家族。此外,衛、桓等族亦皆不弱,共同構成了東晉世家書法的鼎盛局面。

王氏家族是東晉初年勢力最大的家族,當時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同時,終東晉一代甚至整個書法史,王家也可以說是最為煊赫的一族。王家的第一代,在東晉就都享有書名。《淳化閣帖》卷二有王敦的草書《蠟節帖》,筆勢雄健,氣勢威武。王導的書法有《省示帖》、《改朔帖》,唐竇臮《述書賦》評他的書法:「將以潤色前范,遺芳後車,風棱載蓄,高利有餘。王曠是王羲之的父親,宋陳思《書小史》評其「善行、隸書」。王廙是最為突出的書家,書畫雙絕,書法「謹傳鍾法」(羊欣語),「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僧虔語)。第二代中,王羲之為整個時代書法的核心人物。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他少年時即得到從伯王敦、王導的鐘愛,被視作「佳子弟」。《世說新語》記載了羲之坦腹東床的故事:「郗太傅在京口遺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他曾自稱「素自無廊廟志」,但卻肯於為國計民生作努力。因為他擔任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人有時也稱他為「王右軍」「王內史」。但他也有一般東晉士人的習性,比如雅好服食、寄情山水,史稱他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楷書方面,王羲之在鍾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則,創製出影響千古的範式,從此使楷書的各種點畫有了明確的分工,隸書與楷書完全分流,成為特色截然不同的兩種字體。行書方面,他繼承鍾法,使之進一步規範化,也成為後世模範,充分體現「晉尚韻」的特色。草書方面,他進一步使章草向今草轉化。總之,他將鍾繇古質樸素的書風改變為風流妍妙的今體,尤其是他的行書、小楷書,標誌著這兩種字體的成熟。他以完美的技法和婉媚的風範,影響了此後整個中國書法的進程,被後人譽為「書聖」。代表作《蘭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作品寫於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三日,當時王羲之與親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行修禊之禮。王羲之酒酣興濃,用繭紙鼠須筆為蘭亭集作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三十四字。王羲之傳世草書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等。《十七帖》內容是信札,點劃清健峻快,結體靈動多姿,富有情趣,是歷來寫草書的範本。《快雪時晴帖》麻紙墨跡,四行,28字。清高宗以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並在帖後跋「龍跳天門,虎躍鳳閣」,並將該帖及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作「三希」,同置於三希堂內。

第三代中,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故又稱「大令」。《晉書》 稱其「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王獻之不為其父所束縛,大膽創新,進一步破除古法,增強點劃之間的牽連映帶,突出節奏的變化,使行草書更具自由發揮的空間,他以行書的筆意寫楷書,以草書的筆意寫行書,介於二體之間,卻又兼二體之長。隨手揮灑,俯仰適意,觸處生妙,令人觀字而想見其風流。創造了「破體」。張懷瓘《書議》評王獻之書云:「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庾氏家族中庾翼的書名一度在王羲之之上,甚至因為與羲之爭勝而有「家雞野鶩」之語,直到後來看見羲之寫給其兄庾亮的草書信札,才信服王羲之可追張芝。張懷瓘《書斷》云:「庾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善草、隸書,名亞右軍。」謝氏家族中,王僧虔《論書》曰「謝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他與王獻之之間關於羲、獻孰勝的討論在書法史上尤有影響。郗氏家族後起,也出現了幾位有影響的人物,如郗愔,虞龢《論書表》說,王羲之早年書法不及郗愔。衛氏家族自西晉以來就人才輩出,東晉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是衛夫人鑠,為汝陰太守李矩妻,她「規矩鍾公」(張懷瓘語),繼承鍾繇書風,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對於書聖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這些家族都是當時的上層貴族,書法在他們的眼裡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可以展示他們獨特的胸襟,寄寓他們的喜怒哀樂,傳達他們對於人生自然社會的種種感悟。這種態度,對於中國書法的發展是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的,由此開始,書法真正成為中國文人的一種不能須臾或忘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風貌,在他們的書法里得到了真實的顯現,後來人把這種藝術風貌的精華,概括地稱為「韻」,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美的一大典型,長期得到崇敬。

詹福瑞

詹福瑞,滿族,1953年11月出生。河北秦皇島市青龍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5月河北大學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評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同年出任河北大學副校長,兼出版社社長,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1999年任河北大學黨委書記。1997年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1998年聘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與評審組中文學科組成員,1997年聘為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997年選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1999年選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2000年選為中國文心雕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與評審委員。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清心悅讀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詹福瑞:魏晉風度——魏晉士人生活作風之飲酒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理念(下)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