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從需要外部獎勵到主動練琴,我做了這些事

從需要外部獎勵到主動練琴,我做了這些事

作者:陳忻,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

來源:陳忻兒童心理

我們家大寶小寶學鋼琴,也學大提琴,有些媽媽就說,國內也有很多孩子學樂器,特別傷害親子關係。

我覺得,學樂器,無非是生活中的一件事,怎麼和孩子相處,體現了父母的兒童發展觀,也體現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我常常說,養孩子,各方面,環環相扣。怎麼陪孩子練琴,也可能是你怎麼陪孩子做作業,也可能是你怎麼鼓勵孩子或者打擊孩子。。。。。所以,要說起來,話就很多了。

大提琴,我們5年級才開始學,學校有樂隊,和同學們一起練習,不練也得練,沒什麼可說的。一個星期上一次私教,大提琴老師也很好,很會關心孩子的感受,能說服孩子去練。我們練習時間也不長,一天頂多有個20-30分鐘。沒有什麼可傷害親子關係的。

大寶學鋼琴的事情,以前我寫過一些,今天整理一下吧。(裡面有一些英語單詞,因為是當時老師的話,或者是我和大寶的對話,我就不一一翻譯了,反正都很簡單,也不影響閱讀。)

01 偶爾的外部刺激

大寶小寶先學的鋼琴,老師的教學方法:小時候Suzuki(鈴木教學法)和傳統方法相結合,8歲以後是傳統教法。大寶5歲開始學,小寶6歲開始學。現在回頭看,我覺得5歲開始和6歲開始差別不算太大。當然,這是對我們的醬油娃來說的。

教小孩子鋼琴,我覺得,得了解孩子的心理,願意尊重孩子。我們鋼琴老師非常耐心,有很多小辦法,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給孩子提意見。我從她那裡也學到不少辦法。大寶10歲的時候,挺懂事了,說,我們鋼琴老師有和孩子一起工作的魔力(She has magic power to work with kids),對鋼琴老師高度評價啊。

我們的鋼琴老師以前有個獎勵工具。她有個表,比如,完成一個曲子,做完一頁理論,等等,都有相應的錢數。每次上課結束就算錢,給孩子們發玩具錢,這個玩具錢在兩個月一次的group lesson可以買真的玩具、學慣用品等等的禮物。

這一招對大寶非常有用。本來他就瘋狂喜歡數字嘛,喜歡數數。在家練習之前,每次都要心花怒放地非常財迷地把錢數上好幾遍。這就是他的動力啊。(這個孩子的可笑之處在於他只在乎數字,關於這個錢真正的用途他並不在意,所以從未問我要過真錢,哈哈)

音樂盲的老媽每次和他一起聽課(Suzuki的課程是3方關係,教師—學生—家長),每次把他要練習的曲子我先自己練熟了(開始的時候還好,簡單)。他練習的時間也不長,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插科打諢了。

如果遇到困難,他打退堂鼓的時候,我就自己示範,或者我們輪流彈,或者我幫著數節拍,或者他彈左手我彈右手等等捆綁式陪練法,總之讓他能把曲子給練了。

一旦他彈對了,就稱讚他付出了努力,觀察仔細等等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

我們家幾乎沒有物質獎勵,從來不說:你彈好了,我就給你什麼什麼。最高獎勵是媽媽的擁抱和親吻,以及對他能夠控制的因素,進行鼓勵。這一點在我家還是相當有用的,我認為,需要逐步把外部的刺激轉為內在的動力,只有內在的動力,興趣才能持久!

事實上,幾年前,我們的老師也不用這種音樂錢的辦法了。孩子照樣學得高高興興的。

02 需要外部監督

因為我家裡幾乎沒有物質獎勵,唯一的外部刺激來自老師的玩具錢,而我的鼓勵又是鼓勵孩子的努力、態度和行為,所以不知不覺地,過了一陣子,我突然發現,大寶練習之前怎麼不數錢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的注意力已經不知不覺轉移到練習上了,不再需要外部刺激。

不過,那個時候還小,他還是需要外部監督。雖然,他知道練習是要天天練的,但每天都要我提醒。他也會跟我討價還價,比如,再玩5分鐘才去練習。我通常都依他。我不是「虎媽」,有時候周末玩得太累,我看他練習的情況會減免。其實我們的老師也不是虎老師,進度和要求還是合適這個孩子的。

我盡量把這件事情變得有意思。有些曲子配了個詞,挺傻乎乎的,像什麼 「mr.flea」(跳蚤先生),他彈的時候我就給他唱,大家一起哈哈笑!不彈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也一起唱,這一招對我們也有用。

練習的時候,我注意把要求分開,也就是把老師的要求分成小目標,比方說,老師要求,curved fingers, 手指不要push,要bounce,還要注意dynamics等等。我們回來練習,第一遍,我既要求手指完美,又要求bounce,又要求note全部彈對。結果一遍練了很久才斷斷續續搞定。而且孩子和我都有點挫折感。所以我想:不能一下子實現全部的要求,不如一項一項來。先把曲子的note全部彈對,然後讓他找到bounce的感覺,然後再注意指型。後來就好多了。

這個辦法,我把它叫做「分解目標」,一件事情,對孩子來說,要達到目標,挺困難,一下子不可能達到目標,我們就幫助他把目標轉換成一個個小目標。經常這麼做,孩子也會學會這樣的辦法。事實上,後來有段時間,大寶自己準備一張紙,把目標寫在紙上,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自己打個勾,很有成就感。哈哈哈。

這是我在大寶不到7歲的時候記錄的,大寶自己畫表格。

當然,小朋友有時候也崩潰,通常是學一個新曲,他覺得自己怎麼也彈不對,大概4,5個星期崩潰一次,這樣的頻率我經受得住。有時候孩子覺得自己不行,然後沒有辦法排泄,只好崩潰了。崩潰的時候,通常我會安慰一下,或者陪一下,或者緩和一下氣氛啊,當然,我也有不耐煩的時候,那我就走開了。這個時候就要隊友發揮作用了,爸爸撫慰一下他,那天就不練了,寧可隔天補。我覺得要緊的是孩子的興趣,音樂本來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如果孩子哭哭啼啼或者心裡生著悶氣練習,想必對他也沒什麼幫助。往往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順利了。所以我覺得就是一個心理關,老師給的練習還是適合他接受水平的。

那個階段,我順便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和兩個孩子一起寫日記。我和孩子一起寫日記的初衷是,情緒引導。經歷了什麼事情,和孩子一起回想,那個時候的心情是什麼,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做的,幫助孩子界定和認識情緒,並且會不經意說一下,什麼是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這個辦法用在練習鋼琴上,就是當他崩潰的時候,我就等一等,抱一抱。等晚上睡覺前,我們用一起寫日記的辦法,說一說,當時你是什麼表現,心情是什麼,這個算什麼情緒呢?媽媽的心情又是什麼,媽媽在想怎麼幫助你。這個辦法當時用在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學游泳的時候,我也和他一起寫了學游泳遇到的困難的心情,突破困難的心情等等。

我的兒童發展觀是,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各個因素互相交織,相輔相成。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個系統工程。我關心孩子的情緒,一起寫情緒日記,並不是針對鋼琴練習一件事,而是在全面培養孩子,認識情緒,理解情緒,以便以後他能夠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疏導情緒。這樣,不管他在哪個方面碰到困難,都能學會怎麼去應對。

03漸入佳

大概5歲半到6歲左右,我突然發現,小朋友好久沒崩潰了。我覺得他還是喜歡音樂的,有些曲子他自己喜歡,就能非常自覺地練習很多遍。每次去練習,也不用我催促了,通常叫他一聲就行。那個時候加了節拍器,還有pedal(翻譯成什麼,鋼琴踏板?),都是新鮮事物,比如,用不同的節拍練習,一個曲子就能練好多遍;加pedal,有時候不用pedal,有時候不管有沒有,全部加上pedal,很好玩。所以這個階段比較好玩。

我記得過聖誕節期間放假沒有鋼琴課,有時候我覺得他前幾天練習得不錯,就說:今天要不我們早點睡,不用彈鋼琴了。沒想到大寶說:但是我必須要彈一遍那個christmas的曲子。這個是他最喜歡的。他吃了水果就自己去練習了,我都不用陪。後來我聽見他又自己順便練習了另外幾個。

最讓我高興的是,他逐漸學會應對挫折。有時候彈錯了,他說:媽媽,there is a bad guy in my brain!(有個壞傢伙在我的腦子裡)。我就很樂意地配合他的假裝遊戲,假裝用力擠他的頭,把「干擾他彈琴的壞傢伙」擠出去。有時候他指著彈錯的地方,把拇指倒豎,說:這裡,是個問題!然後練習,直到沒錯了,他拇指正豎,說:問題解決了!這個動作想必這是在學校學的。雖然在學校覺得沒學什麼,整天剪剪貼貼,尤其是數學還在數數,但是我覺得,在這些方面,老師還是挺有一套的。

為了他能夠面對錯誤,其實我也做了一部分工作。同一時期,也就是大寶剛上k不久,我發現他特別不能接受錯誤。有一點錯,我都還沒說呢,他自己就受不了了,自己生氣。往往小孩子有這種完美主義,可能他覺得爸爸媽媽不會有錯,所以他覺得「錯」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能容忍!我花了很長時間去破除他這個不必要的完美主義。我不失時機地跟他說,媽媽是human,是human就會有錯,有錯不要緊啊,改過來就好了。上鋼琴課,老師也有口誤嘛,老師也很配合:哦,老師也是human,有時候老師也有錯。不過你看,現在我們發現了,改過來了,就好了。

慢慢他接受了,發生錯誤是常見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重點是我們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他做數學、閱讀練習也是這樣。開始的時候我一說,這裡你再看一下,他一下子就跑了不要聽。我就說,這個題還挺挑戰的呢,媽媽小時候7歲才學,讓媽媽看看,現在還會不會了。你在這裡看著,如果媽媽不會,你幫媽媽好不好。這樣他就不跑了,看著我讀題做題。漸漸他也知道:哦,原來檢查是這麼一回事。確實錯了也不要緊,我也從來不說你錯了怎麼樣。他也知道原來檢查,複習是這麼回事,能學到不會的東西呢。所以他的「說不得」的毛病就改了。

這當中,我向他傳遞的信息是,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怎麼提高。

這個觀念體現在鋼琴練習當中,彈不對,要練習,慢慢就能彈對了,他就不崩潰了。英語里有句話,叫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是我從來不這麼說,我都說,practice makes better。我不要求完美,但是,練習肯定會讓你進步。(我為什麼說孩子的發展是個整體呢?因為我們對他們的每一點的培養,都是互相遷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但是,畢竟是孩子,有時候就是反反覆復,有時候自己挺冷靜,自己解決了。有時候,也會崩潰。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反正我不逼迫,盡量理解他,安慰他。

04 真正分享的時刻

從他7,8歲以後,我非常喜歡和大寶一起練琴,因為練琴不再是我監督他,要求他,而是我做聽眾,我們可以一起分享親子時刻。

大寶會要求我坐在他後面:媽媽,現在你來聽,我來彈。等下你說說我哪裡彈得好,哪裡彈得不好?他彈好了,我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實事求是說,你這裡這裡處理地非常好,我能看出你花心思了;這裡這裡我覺得是不是這麼做比較好?你想一下或者你再彈一下,我們來比一比,哪種比較好?他很樂意地進行對比。

有時候我們純享受,他彈完了,說:媽媽,我覺得這一點是表現了什麼,我最喜歡這一段,你喜歡哪一段?有一次彈海島船,他說,媽媽,我覺得這一段是浪很大,這一段是他們在戰鬥。我喜歡他們在戰鬥這一段,聲音很激烈。你喜歡哪一段?

我現在真喜歡和他一起彈琴,我覺得他真的在這件事情上,發生了可觀的成長,連同我也跟著成長了。

我不是虎媽,我們老師也不是虎老師,我真心覺得大寶學琴的進度肯定沒有國內的小朋友快,而且基礎技巧也沒有國內小朋友紮實。不過,我的「促進孩子成長」這個目的已經達到,鋼琴能練到什麼程度,看他自己了。

怎麼鼓勵,怎麼讓孩子保持持久的興趣,怎麼把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動力,怎麼引導孩子面對困難,怎麼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從而疏導負面情緒等等,這是對孩子全面素質的培養。我一直說,養孩子,就是個整體的活兒,你不能把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割裂了去養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童學館 的精彩文章:

一二年級是自主閱讀的黃金時間,怎樣準備?怎樣實踐?
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從何而來?

TAG:果殼童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