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什麼樣的茶算濃茶?這四點越早知道越好!不論白茶綠茶紅茶普洱茶

什麼樣的茶算濃茶?這四點越早知道越好!不論白茶綠茶紅茶普洱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早前,某明星在公眾場合吸煙的新聞,引發全網熱議。

吸煙有害健康,道理人人皆知。

但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

「吸煙怎麼了,隔壁老王大爺,吸了快六十年的煙,身子一樣健朗!」

關於戒煙話題,這樣的杠精言論讓人無奈。

同樣的,在茶界中也不妨這樣的聲音。

這邊文章介紹:長期飲用濃茶,不利養生。

那邊有人抬杠:「某某已經喝了大半輩子的濃茶,一點事兒也沒有!」

長期吸煙與喝濃茶對健康不利,這點已成常識,單憑特殊個例,無法改變客觀事實。這裡就不再多加贅述。

但前些天,有茶友認真的詢問到相關問題:

「到底什麼樣的茶,才算是濃茶?」

對於濃茶,村姑陳認為的定義是:

一杯茶里,茶葉浸出內含物質大大超出合理範圍。

茶葉內部的茶多酚、咖啡鹼、茶氨酸等物質過量釋放,導致茶湯口感風味變得濃重苦澀。

那麼,一杯濃釅的茶湯,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2》

濃茶形成要點一:投茶量過多

以常見的110ml標準容量的白瓷蓋碗泡茶為例,白茶、紅茶、岩茶、生普等茶類的最佳投茶量大致如下:

白茶干茶5g;

紅茶干茶5g;

武夷岩茶干茶8克;

生普干茶8克。

這樣的茶水比例搭配下,能夠得出適宜大部分喝茶口味的茶湯,濃淡合宜。

並且,為了準確全面的測試一款茶,茶水比例控制到位,是關鍵的前提。

茶友們在平常泡茶喝茶時,可以根據個人的喝茶偏好,適量增減(0.5g-1g)茶湯,得出適合自己的喝茶口味。

但在增加投茶數量時,須得控制在合理範圍,不能一下子增加太多,以免茶水比例失衡,影響滋味。

投茶量控制精準,是成就一杯好茶的關鍵。

為了將投茶量控制精準,最為科學精準的方式是用克秤衡量。

通常而言,常見的攜帶型的家庭口袋克秤,就能滿足茶友們平時的投茶稱重需求。

為了將投茶數量控制精準到位,選用科學的投茶測量儀器十分關鍵。

投茶時若是單憑肉眼觀察或是隨手一抓憑藉手感,很容易出現誤差。

尤其是沖泡經過壓制後的茶葉時,如經過壓餅的白茶,撬出來薄薄的一片茶,雖看似體積小巧,但投茶量已足夠一次泡茶所需。

若是投茶過多,就容易將茶泡濃重,生成一杯苦口的濃茶。

《3》

濃茶形成要點二:茶葉內質物浸出速率快

茶葉內質物的浸出速率,換句話說,就是茶味物質的釋放速度。

釋放速度快,茶味物質釋放過多,茶湯容易變濃;

釋放速度慢,茶味物質釋放合理,茶湯就不容易泡濃。

泡茶時,茶葉內部的茶味物質釋放速度的快與慢,和不少因素相關,比如茶葉的碎度、蠟質層厚度、泡茶水溫高低等等。

通常而言,葉片完整度高的茶葉,泡茶時茶味不易過快釋放。

原因在於,葉片結構完整的茶葉,葉片邊緣是相對閉合的。釋放起內質來,緩慢一些。

而葉片碎度較高的茶葉,邊緣缺口多,釋放起內質來,自然速度快——就像一條大堤,完整的時候,滲水慢,而一旦缺了口,缺口多了,便泥沙俱下,水泄勢如破竹了。

另一方面,茶葉的表層的角質層——蠟質層,也與茶湯的濃淡相關。

蠟質層豐厚的茶葉,釋放起內質也來慢一些。

通常而言,發育越是成熟,葉片相對粗老的情況下,蠟質層越發達。它可以充當茶味釋放的緩衝坡。

比如,在葉片舒展的白茶秋壽眉、白露壽眉、寒露壽眉葉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表面光亮的蠟質層。有了這層保護傘,它們沖泡起來,內質的釋放速度都不會太快,屬於適合新手沖泡的茶類,就算技術不好,茶味也不容易泡濃泡苦。

蠟質層的豐厚與否,還與白茶的工藝相關。不殺青不揉捻的白茶,葉片的蠟質層自然相較於別的茶類,保留完好。

除此之外,茶味的釋放速度,還和泡茶水溫的高低有直接關係。

水溫高,茶葉內部物質受到的壓力大,釋放速度加快;

水溫低,茶味物質釋放速度與之相反。

原因在於,溫度高,可以加快分子的熱運動。

故而,泡茶水溫越高,就越要留意茶與水接觸的時間,避免茶湯被泡濃。

關於泡茶的水溫選擇上,村姑陳依然是建議茶友們使用沸水泡茶,不論白茶、紅茶、岩茶、普洱茶!

沸水泡茶,水溫高,茶味物質釋放速度快,並且能更好的讓茶葉內部的茶香與茶味,讓茶湯滋味更精彩。

若是用溫水泡茶,溫度不足,茶味物質難以充分激發,對好茶而言太過浪費!

《4》

濃茶形成要點三:出湯時間過慢

泡茶,是一場茶與水的邂逅。

好茶,內質物豐厚,泡茶時稍稍與水接觸,就能釋放出精彩茶味。

若是在蓋碗沖泡時,出湯時間過慢,茶與水長時間接觸的情況下,茶味容易泡濃。

注水沖泡後,合上杯蓋,在久久不倒出茶湯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悶泡。

這時,茶葉待在又悶又熱的蓋碗內部,內部的茶多酚、咖啡鹼物質容易過量釋放,一股腦兒的跑到茶湯內,讓茶變苦變澀。

泡茶時,若是從第一衝開始,就採用悶泡的方式,不僅容易將泡濃,還容易形成浪費。

故而,蓋碗泡茶時,為了避免將茶泡濃影響口感,在前期沖泡時,出湯時間要快,並且要注意徹底瀝干。

比如,蓋碗沖泡白茶白牡丹。

第一衝,快速環壁注水,將干茶均勻浸潤後,合上杯蓋,留出適當的開口,將出湯口垂直對準公道杯,快速瀝出茶湯,整個泡茶時間,以控制在10秒內為宜。

並且,茶湯瀝出要徹底,杯蓋內不能留有殘茶,以免這部分蓋碗底部悶泡得異常濃重的殘茶,在下一衝注水時兌入其中,影響後續滋味。

品質好的白茶,茶味物質充足,在經過六七沖快出水後,才需要考慮適量坐杯,延長泡茶時間,讓茶味達到更好的狀態。

如此,泡茶時在出湯快慢搭配適宜的情況下,才能泡出一杯濃淡適宜的好茶!

《5》

濃茶形成要點四:茶水不分離

泡好一杯茶,選好適宜的茶具很關鍵。

一般而言,茶水無法實現分離的茶具,常常是濃茶形成的一大推手。

如,玻璃杯泡,大瓷缸泡,保溫杯泡,大茶碗泡……

這些茶具,都存在著共同泡茶弊端——茶水無法分離。

茶與水會長時間的接觸,茶味物質容易過多釋放,茶味會異常濃釅!

故而,從完整全面感受一款茶的滋味而言,不建議使用這樣的茶具泡茶。

一隻簡單的白瓷蓋碗,方是泡茶的最佳選擇。

但對於辦公和外出場合而言,使用蓋碗泡茶多有不便。

那在使用茶水無法分離的茶具泡茶時,該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將茶湯泡濃呢?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以常見的辦公室玻璃杯泡茶為例,常見的直筒狀200ml玻璃杯,搭配的白茶1.5-2g即可。

先投茶,再注入沸水,待到茶湯溫度下降到適口溫度,及時飲用。

便可在辦公場合,舒心的品味好茶的清香與鮮潤,解壓休閑放鬆!

《6》

凡事過猶不及。

一杯茶,茶味比例搭配得宜,君臣佐使,風味曼妙無比;

而若是茶味物質過多,口味又苦又澀,較人難以入口。

鮮醇甘爽的白茶被泡濃後,全然不復當初的清爽模樣;

經過焙火的武夷岩茶,在泡得異常濃重苦澀時,毫無岩骨花香的精妙;

全發酵的紅茶,在長時間悶泡下,絲毫沒有了又香又甜的清新滋味;

曬青得來的生普,茶湯被泡濃後,苦澀異常,堪比黃連水!

可見,不論是什麼茶,在被泡濃後,風味皆不復當初。

泡濃茶,是對好茶的辜負;

喝濃茶,是味蕾上的遭罪!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除了樹齡,工藝,產區,我們還能從茶湯里喝出什麼來呢?
好茶當前,茶客卻拂袖而去?有好茶,還需有這些待客細節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