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常揉「三穴」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常揉「三穴」

常聽老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秋節氣已過,天氣將逐漸變得涼爽。

但別高興太早,今年立秋後,還有一伏,可謂秋風送「餘熱」。

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一說,此時,要注意防暑防燥,切不可大意。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

一防:秋燥

立秋之後,空氣濕度有所減少,皮膚、鼻、咽容易感覺乾燥.

此時,很多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秋燥」之症。

所以,立秋時節,一定要注意防秋燥。

對策:多喝水,常飲茶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常飲茶。

多喝點茶水,不但可潤燥,還可促進排毒,對秋冬進補,大有益處。

尾參茶,泡水喝,可滋陰潤燥,對抗秋燥之症。

尾參,是生津潤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增強免疫力之效。

尾參,含有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皮膚狀況有不錯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對抗秋燥不適。

二防:胃腸病

立秋後,依然炎熱,此時,有些人還會吃些冷飲、冰涼的食物。

然而,過度貪涼,很容易導致胃腸痙攣、收縮,引發胃病。

再加上,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胃腸疾病多發與複發季節。

所以,在立秋以後,要注意保護好胃腸,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

對策:

1、吃粥羹

粥與腸胃相得,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止痛之功效。

山藥粥,溫和、滋補,有健脾養胃的功效,對治療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適當吃點山楂,有助於健脾和胃,幫助秋補打好基礎。

2、飲花茶

茶水,在調理脾胃方便,有著獨特的優勢,溫和持久,有益胃部健康。

尤其是花茶,性質溫和,對於暖胃養胃,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泡水喝,可暖胃止痛,改善胃脘痛。

山刺玫花,是一種野生的小玫瑰,其性質溫和,用其泡水喝,可養胃止痛。

《綱目拾遺》記載,將其陰乾,沖湯代茶服,可治肝胃氣痛。

經常泡上一杯,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積寒,順行血氣、安神、通便,降火氣,調理血氣、活血化瘀,緩和情緒。

所以,立秋後,用山刺玫花泡水喝,對於胃腸健康,十分有益。

三防:濕熱重

立秋後,暑氣難消,「秋老虎」的餘威,加上雨水多,此時,濕熱比較重。

一旦濕邪侵入人體,那麼,在秋冬到來之時,十分容易誘發各類疾病。

所以,立秋後,依然要注意防濕熱,切莫掉以輕心。

對策:

1、多泡腳

熱水泡腳,是很好的祛濕方式之一。

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濕氣的作用。

而晚睡前,用熱姜水泡腳,效果更佳。

第一步,煮熱姜水,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第二步:姜水泡腳,煮好的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調和水溫至40℃左右,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注意,泡腳時間在20-30分鐘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莫泡太久。

2、揉腘窩

腘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腘窩處,是膀胱經循行區域,膀胱經,是人體大的排毒祛濕通道。

因此,按摩腘窩,可以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濕。

做法: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腘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多食「三果」1、秋梨

《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可「潤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潤肺生津、止咳化痰,對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燉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補水,養陰潤肺,而且對嗓子特別好,如果,平時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2、哈密瓜

立秋之後,西瓜漸漸隱退,哈密瓜挑起了「當家瓜果」大梁。

哈密瓜,有清涼消暑、除煩熱、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潤燥的佳品。

《本草綱目》中記載:甜瓜起到「止渴、 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團壅塞氣、治口鼻瘡」之功效。

哈密瓜性涼,不宜吃得過多,以免引起腹瀉。

哈密瓜含糖較多,糖尿病人應慎食。

3、柑桔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之效。

新鮮柑橘的果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可用其榨汁或蜜煎。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常揉「三穴」

一:揉陰陵泉,健脾祛濕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具有排滲脾濕,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之功用。

經常按一按,幫助身體祛濕排毒。

位置:小腿內側,膝蓋下方,沿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或者拇指指端放於此穴,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

二:揉足三里穴,健脾和胃

足三里穴,出自《靈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中醫認為,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早飯後,按揉足三里,可打通胃經,促進消化,延年益壽。

三:揉湧泉穴,振奮陽氣

立秋過後,寒氣開始加重,此時,要助於補陽了。

護住身體陽氣,可以為秋冬防寒打基礎,提高抗病能力,使得秋冬少生病。

腎為生命之本,是陽氣的升發之處,湧泉是振奮陽氣的一個要穴。

【位置】前腳底板左右兩塊肌肉交匯點,明顯凹陷的位置。

【方法】用手揉湧泉穴,每次3—5分鐘。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馬嘚啵嘚 的精彩文章:

明日入伏,想健康,喝一湯,吃二瓜,飲三茶,做好4件事,少生病
「飯後」有4種跡象,及時檢查,切莫拖成「癌」,3類食物要遠離

TAG:小馬嘚啵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