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盛夏的餘熱未消,依然比較熱。 但涼風已起,秋意漸濃,氣溫會逐漸下降。

立秋有三候:


一候,涼風至(8.8~12)。溫變而涼氣始肅。

二候,白露降(8.13~17)。早上霧氣生,尚未凝珠,以白露降。

三候,寒蟬鳴(8.18~22)。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了,農曆長夏結束,濕氣略減,但熱度仍在。天地間陽氣肅降,呈現收斂之勢。

我們說天人相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時自然界的陽氣變化從「長」的狀態轉向「收」的狀態,人體的陽氣也要開始向內回收,積聚能量。

所以秋季的養生關鍵是怎樣把人體的狀態順利轉變到收,從而與大自然同步。

要順利完成從「長」到「收」的狀態轉變,3大臟腑是我們秋季養生的關鍵,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一、收斂力量的源泉——肺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無論是暑氣未盡的「秋老虎」,還是秋高氣爽的「秋涼」,秋季的氣候均偏乾燥,燥氣最易傷的就是肺。

中醫認為肺屬於金,金氣有收斂能力,人體收斂的能力就看肺臟的強弱了。

如果受到燥邪侵襲或者平素有肺臟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收斂力量必然就會減弱。

這類人通常表現為,容易感冒咳嗽、呼吸氣短、容易鼻干唇乾皮膚干。可以在情志、運動、呼吸加強肺金收斂的功能。

1)笑是養肺最便宜的方法

笑的時候,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改善肺部功能,所以笑可謂是眾多養肺方法中最「便宜」且有效的。

2)腹式呼吸,鍛煉肺活量

腹式呼吸法可以增加我們的肺活量,還可以防治肺氣腫等疾病。另外適量的有氧運動(慢跑、太極拳、快走等)能有效地促進心肺功能。

方法: 平躺或是端坐,雙手交疊。

手心捂住肚臍下。用鼻子緩緩吸氣——感受到腹部慢慢隆起,一直到不能再吸為止,屏住呼吸,感受腹腔上方的緊張感。呼氣,感覺到把緊張部位鬆開。

如此重複幾次,便會找到自己的節奏。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呼吸秘訣

呼吸要勻細深長,呼吸的時候,意念放鬆,不要想著口鼻,意念放在下丹田,也就是小腹的位置上。

呼吸越慢越好,越勻越好,越深長越好,吸的時候,好像在聞花香,吐的時候,好像是大雁平沙落地,不用力。

每天有意識地練習腹式呼吸半個小時,或是在早晚,分別有意識地呼吸100下,時間長了,便是日常的呼吸習慣。

3)擴胸:調肺,宣肺氣

展肩擴胸這個動作可以引動肺經,增強肺氣的宣發功能,特別適合經常久坐之人。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方法:站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體下蹲作騎馬式。兩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內,眼看左手,然後左手握拳,食指翹起向上,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

接著左臂向左推出並伸直,頭隨而左轉,眼看左手食指,同時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狀。

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展胸夾背,用力伸展,稍停兩秒;接下來兩手均變掌,兩臂側平舉,然後合於胸前。換右手在另一側做相同的運動,重複20次。

如配合呼吸,則 展臂及拉弓時吸氣,復原時呼氣

對於肺氣弱容易感冒咳嗽的人群,可以適當的「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以激發其機體逐漸適應寒涼的本能。

4)少辛多酸以助養肺

《黃帝內經》提到「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

秋天宜收不宜散,適當多食酸味及清潤的果蔬、草本風物以助養肺,例如:銀耳、百合等。

其中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歸肺、胃、腎經,《本草再新》記載其有「潤肺滋陰」的功效,最合適肺氣不足的人群加強秋季的收斂作用。

穴位保健方面,可以按揉中府穴,太淵穴。

中府穴:手太陰肺經,肺之募穴,交會穴(手足太陰)。主腹脹,四肢腫,咳唾濁涕,風汗出等。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太淵穴:手太陰肺經之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穴。主胸痹逆氣,飲水咳嗽等。

位置:手掌心朝上,大拇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筋內側凹陷處就是這處穴位。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按揉方法:大拇指按壓或是旋揉都可以,感覺微微的酸脹就對了,每隻手按摩2~3分鐘。

二、「長」與「收」轉換的核心樞紐——脾胃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秋季前期,暑氣仍未消散,天上烈日地上水濕,濕熱交蒸,人居其間會非常難受。

濕熱之氣容易進入人體侵犯脾胃,加之現在天氣尚熱,人們喜吃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

脾胃在五行里對應土,居於中間樞紐,是升降轉換的核心。

如果早秋脾胃傷於濕或寒,就會導致收斂的氣機疏通不利,收斂異常。這類人通常表現為,容易多食胃脹噯氣,大便不通或粘膩。

所以,不能吃太多西瓜等陰寒食物容易傷脾陽。可以做一些健脾的養生動作以及多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或藥物,民間有立秋喝香薷飲(香薷5克,白扁豆15克,厚朴5克,蜂蜜調味)的習俗,是一款與暑濕之氣相抗衡的好湯飲。

舉手:調脾養胃

單手舉臂源於八段錦,堅持做這個動作,可以對脾胃起到很好的調養作用。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方法:身體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置於小腹前做抱球狀,掌心向上;然後左手翻掌頂天,右手翻掌按地,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略停兩秒後,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然後換為單舉右手,重複20次。

注意:

別看這個動作簡單,想做到位還需體會內勁兒,即手臂上舉時緩緩吸氣,小腹微收,單臂上舉至頭頂時,力達掌根,感受撐天拄地的勁力,使身體對拉拔長;手臂下落時慢慢呼氣,小腹微松,儘可能地呼盡體內濁氣。

穴位保健方面,可以按揉豐隆穴,足三里穴。

豐隆穴:除濕祛痰主要的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位置: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自我按摩:一般來說,豐隆穴的操作方法首選指壓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按壓(中指用力)穴位,有酸痛感。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1~3分鐘。一定要持之以恆,效果才能很好。

足三里: 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等。

位置:它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按摩方法:

先搓揉雙手直至發熱,然後用雙手掌按揉雙側足三里部位 15 分鐘左右,或拍打 150 下左右,早晚各1次。

三、影響收斂的火氣——心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現代社會競爭比較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工作和生活節奏比較快,用腦較多,也喜歡熬夜晚睡,喜食辛辣刺激的燒烤、油炸類食物,這都會導致人們處於用「心」過度的發散狀態。

中醫認為心屬於火,火氣升散上炎,如果心火太過,會導致人體正常的收斂能力來不及收斂,火氣浮越在上。

這類人通常表現為容易上火(口腔潰瘍、痤瘡、咽喉痛)、煩躁、口苦等。

秋三月,早卧早起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

運動作息方面,要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的作息應該是早卧早起,人們應如同雞的活動一樣,早睡早起(秋季以約晚10點入睡,約早晨6點起床)。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以清肺氣、收斂生機,藏精補精,是最好的養肺方法。

飲食上避免吃辣椒、蔥、姜蒜之類的辛辣刺激和過於油膩的食物。

適宜清潤和酸味的食物,能收斂浮越的心火,例如:麥冬、五味子等。

摩腹:調心,降心火

古人認為,小腹是人體「丹田」所在之處,是臟腑營養之根、氣血生髮之源,堅持用手摩腹,有助於降心火,預防心臟疾病。

方法: 眼微閉,能夠看到一絲光亮即可,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

幾分鐘後睜開雙眼,女性朋友用右手手心對著肚臍,左手疊放在右手上(男性朋友則反之)兩掌先順時針摩腹數周,再做逆時針摩腹,直至小腹發熱。此時嘴裡的唾液會越來越多,然後慢慢吞咽下去。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在練習時,要保持呼吸的平緩,最好做到身心合一。

穴位保健方面,可以按揉湧泉穴,勞宮穴。

湧泉穴: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是改善失眠、眩暈、神經衰弱、怠倦感等症的重要選穴。

位置: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當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按揉方法:

①在手法上,除了點按之外,還可以用拇指指腹從足跟推向足尖,這個方法稱之為「推湧泉」,每天推次數不等,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②用手掌緊貼足心,快速摩擦至發熱,這也是一種按摩湧泉穴的方法,被稱為「擦湧泉」。左手擦右腳,右手擦左腳,交替進行,可促進心腎相交,利於安眠。

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之穴位,有調理心痛,心悸,善怒,發熱無汗的功效。

位置:勞宮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養生文化:立秋要順應天時,要好好調養三個臟腑

秋季養生的關鍵是讓人體的陽氣「收斂」,秋冬收藏不好,到了來年春季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升發,也容易產生多種疾病。

因此,我們可以自己尋找上述「收斂」過程中不足的環節,加強調養,才能起到個性化的精準養生。

來源:佛醫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如何處理好僧俗關係
南懷瑾老師:話說人的一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