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一時期流行走婚,丈夫走訪妻子,妻子病重去世,棺材要抬回娘家

這一時期流行走婚,丈夫走訪妻子,妻子病重去世,棺材要抬回娘家

我們都曾在歷史課本中了解過原始社會,似乎他們是以一個叫做「氏族」的形態聚居生活的,但是,關於具體「氏族」究竟是依靠什麼進行劃分的?它的具體定義和內部形態究竟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很多人的腦中仍是空白。

這裡,「氏族」的官方定義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基層單位,人們以這個單位開展生產、經濟活動。可以說,血緣上類似於我們今日的「親戚」,從生產工作上,相當於今日的「同事」。一個氏族的人數控制在十幾人左右,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工具集體勞動,共同分配所得,沒有貧富差距等概念。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幾個大的氏族又常常聯合成一個部落,這就構成了所謂的「氏族制度」。

那麼,氏族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大概時間是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基本貫穿於整個新石器時代。值得一提的是,氏族社會的早期是以母親那邊的血緣為紐帶劃分的母系氏族社會,直至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為相對的父系氏族社會。中國古代至近現代以來,男尊女卑的影子一直籠罩不散,讓人很難想像:在上萬年前的某個時期,居然是所謂的女子為家族乃至社會的中心。

婦女擁有比男子更大的財產支配權和配偶選擇權,就當時所流行的「走婚制」來說,也是丈夫走訪妻子,如果,妻子病重去世,棺材也是要抬回娘家的,且由娘家的父兄親自抬棺,葬於娘家的公共墓地。《呂氏春秋一恃君覽》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氏族社會早期婦女能夠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一是因為,原始農業的出現和家禽飼養的興起都和女性有關,女性作為這類有利於社會發展技術的發明者,自然受到了優待,在社會中居於主導和支配地位;

二是因為,女性特有的生育能力,是種族延續的保障。

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等,都是典型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採集和漁獵仍是重要的生活來源,但是,已經出現了畜牧業。這一現象的出現或多或少地改變著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手工制陶的出現和發展,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

說了這麼多母系氏族社會,也該說說後來出現的也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父系氏族社會了。歸根結底,父系社會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農業和畜牧業成為了人們生存的主要物資來源,而男性因其先天的體能優勢,也從打獵向農業、畜牧業進軍,從而,佔據了原本女子的生產領域,成為氏族主要經濟活動的承擔者。

由此,男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母系氏族社會也就開始逐漸解體向「父權制」轉化了。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5500到4000年前,代表文化有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東的龍山文化。父系社會顯然就是以男性血緣關係為紐帶結成的氏族了,男性把握了對財產的絕對支配權,婚姻關係方面,以前是「從妻居」,現在就是「從夫居」,後來「三妻四妾制」也是父權的產物。

此時,子女不再是跟母親而是父系氏族的成員。父系氏族時期,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勞動成果開始出現剩餘,此時,還像以前一樣共同分配顯然已不太現實。於是,便出現了一部分人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並以此為資本奴役他人。漸漸地,人類之間的貧富差距開始出現,一些人開始有了自己的私有財產,而這些恰恰就是階級產生的基礎。

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由此,原始的氏族社會開始瓦解,逐步向階級社會轉化。我們不知道階級社會究竟是好是壞,它確實帶來了生產力的更高速的發展,人們為了佔有更多資源努力工作,階級社會內的資本流動,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開始日益成熟。但是,階級、差距必然帶來不公正,人不再平等而分起了三六九等。

那麼,在階級社會中,上層次的人就一定會比下層次的人更加優秀么?

這顯然並不是,有些人只是因為家族佔有的資本更多,所以,其社會地位高而已。但是,即便是這樣,他們就可以享受常人努力一生也難以得到的體驗,在這樣不公平乃至有些病態的社會中,人們的心理發展越發堪憂。

但是,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法去選擇的,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等級依然存在,且很難消失,所以,現今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當下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時堅持與人為善的信念。我相信,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這種階級差距的弊端終能被克服。

參考資料:

【《階級社會的概念》、《呂氏春秋一恃君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劉邦能奪得天下,還得感謝這些人,真的是英雄不問出處
若在這個朝代當官,再大的官都沒有薪水,想掙錢則全靠自己去搶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