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用來照明的油燈、省油燈、蠟燭,各有什麼不同

古人用來照明的油燈、省油燈、蠟燭,各有什麼不同

自從人類發現了「鑽木取火」這個大自然的奧秘,人類便結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前的千百年,中國古人又是怎樣照明的呢?

整個人類社會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自然規律來生活的。太陽,是照明的唯一工具。月亮的光芒比起太陽就微弱了許多,不過古人對月亮也是情不自禁的喜愛,誕生了「花前月下」等和月亮有關的浪漫橋段。因此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對月亮情有獨鍾,寫下了與月亮相關的許多詩篇。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發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嘆,蘇軾拿起酒杯第一想到的便是「明月幾時有?」但是論及真正意義上的照明工具,太陽、月亮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不能體現人類的創造價值。

圖1 馬麟《秉燭夜遊圖》

點燈點的是何物?

說起中國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燈。《楚辭》中有「蘭膏明燭,華容備些」之句,說明戰國時代就有油燈。當時油燈的燃料是動物油脂,原材料有限註定只能是少數人享用。奢侈一些的,還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燒時伴有裊裊清香,遮住油脂燃燒散發出的難聞氣味兒。

後來發展到植物油脂,這雖比動物油脂資源多,使用人群擴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羅大眾,窮人就更別奢望了。就像匡衡、車胤、孫康這些又好學卻窮的點不起燈的人,只能是靠各種奇葩辦法來照明,為自己換取夜裡讀書時間,如匡衡「鑿壁偷光」蹭鄰家燈火;車胤用紗布做口袋捕捉螢火蟲來聚光照明;孫康借雪的反光來讀書(忽略雪盲症)。

圖2 古代油燈

普通百姓點燈燃不起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燈芯,取材較為廣泛。漢代以前是點柴禾照明。有個故事說一個叫顏叔子的單身狗獨自生活著,偏偏他鄰居是位寡婦。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寡婦的屋子被風雨摧毀,跑到顏叔子家求救。顏叔子收留了她,但又考慮到孤男寡女不妥當,於是讓寡婦拿著燈燭照亮,柴禾燒沒了就取屋頂的茅草來照明,總之是拒絕黑咕隆咚的誘惑。

到了漢代,燈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纖維。《齊民要術 種麻子篇》里提到過「苴麻子」是「搗治作燭」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嗇鬼嚴監生臨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燈里點的是兩莖燈草,太浪費啦!可見到了明代還是燃燈草心。

為了節省照明費,老百姓開始追求「省油燈」。這種燈出現在宋代,原理很簡單,就是在燈盞里放水,保證燃油過程中盞內溫度不高,達到省油目的。

圖3 省油燈的剖面圖

蠟燭原來是奢侈品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在詩人筆下成了富有情調的妙事。蠟燭的使用從西漢著名文物長信宮燈可見一斑,所以有「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之說。

長信宮燈是盞青銅製作的藝術燈,造型是一個雙膝跪地的宮女,皇室成員使用,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燈盤中心有插蠟燭的釺,最獨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環保設計,說明古人的理念很先進:宮女膝下的水盤用來過濾燈煙中的塵埃和異味,從而達到減輕室內污染、避免熏黑牆壁和器物的作用。

圖4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

東漢晚期的墓葬出土文物里出現了蠟台。漢代蠟燭短粗狀,是黃蠟製作的,即蜂蠟,註定產量不高。據說土豪石崇家「用蠟燭作炊」,做飯燒的不是柴禾而是蠟燭,這也是炫富的一種手段!

到了唐朝,蠟燭身材變得修長起來,呈長管型。不過蠟燭仍是達官貴人使用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所以唐詩里寫到的蠟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燭有情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等等,可能更多的是詩人的遐想。蠟燭奢侈難得更易催生古人對蠟燭所營造的浪漫氣氛的追求。

圖5 漢代蠟台

宋代蠟燭攜帶、使用都方便,燃燒時間較長,亮度大於油燈。北宋開初的「燭影斧聲」之謎中就有蠟燭的身影。這時的蠟燭是白蠟做的,取自蠟蟲的分泌物,而且是中國特產,所以被稱為「中國蠟」。白蠟的優點是可塑性強,又有一定硬度。蠟燭可以做得長長的,中間有燭芯。成親時點的那種細長「花燭」讓洞房充滿情趣。《水滸》中武松去鴛鴦樓復仇,他踏入樓時只見「只見三五枝畫燭熒火,一兩處月光射入,樓上甚是明朗」,蠟燭和月光讓他能清楚看見仇人們坐席的方位。

宋人製作蠟燭的原料還有烏桕油脂、石油等,尤其是石油為原料製作的「石燭」,和今人石蠟製作的差不多。石燭的照明效果更好,而且一支能頂三支普通蠟燭,缺點是煙太濃。

宋代蠟燭有貴的也有便宜的,貴的每根售價大概在150至400文不等,夠一個下層平民吃兩三天的。普通大眾使用的是20文一根的蠟燭,用白樺樹皮裹著蠟油做的。元宵節燈展在宋代很流行,「東風夜放花千樹」、「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宋江就有看燈的愛好,從清風寨看到汴京城。花燈里點的廉價的蠟燭,要是150一根,這免費燈盞的成本也忒大了吧?

圖6 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中所使用的蠟燭

《紅樓夢》里黛玉曾送寶玉一盞玻璃繡球燈,「黛玉笑道:『這個天點燈籠?』寶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聽說,回手向書架上把個玻璃繡球燈拿了下來,命點一支小蠟來,遞與寶玉。」賈府里的這種燈具是富貴人家才有的,普通老百姓點個燈籠就足夠了!

古裝劇里常見到打更人巡夜時敲著梆子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古時照明工具使用的同時,要求人們的防火意識也得繃緊了弦。

文:劉櫻姝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古代高居帝國頂端的皇帝,都有哪些奇奇怪怪的「玩具」
古代有哪些謀反的「大老虎」,是君主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