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前朝重臣多打壓,雍正四大寵臣之一李衛算命好的人
軍機處與確保「皇帝至上」沒有必然的聯繫。軍機處只是貫徹「皇權至上」的機構,它自然處於皇權的代表管理之下,因此,慈禧坐在軍機處上邊很正常。
(1)軍機處臣服於皇權,皇帝如果想「代表皇權」,首先就要「親政」
皇帝是「皇權」的主要代表,但皇權卻包括後宮和外戚、太監、宗室三大方面。在某種情況下,它們可以代替皇帝充當「皇權」的代表。充當多長時間就主要靠「權力鬥爭」了。慈禧就是代表皇帝充當「皇權的代表」,而真正的代表皇帝則長期因為「政治鬥爭」失利而無法履行「皇權」。
那麼鬥爭失利的關鍵就在於「權位與利益」。慈禧掌權35年,光緒「親政」之初,全天下都是慈禧的人,都受慈禧「恩惠」,那麼,不聽慈禧的能聽誰的呢。
同治、光緒登基時年幼(6歲、4歲)登基無法「親政」,只能由慈禧進行「垂簾聽政」。皇帝只有「親政」才能「代表皇權」。但問題是「親政」時間是沒有標準的。
慈禧答應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舉行親政大典,但後來又有了變化。醇親王奕譞領銜申請慈禧繼續垂簾,光緒的親爹奏請誰還有啥說的?慈禧起先裝模作樣地沒有同意。其後,禮親王世鐸又要求親政後繼續訓政,慈禧只好說「俟皇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
什麼意思?1887年正月十五親政後,仍要垂簾數年。「數年」可就沒譜兒。
(2)光緒「親政」後的11年里,他從來沒有真正地掌握過權力,支持光緒的大多是言官和少部分地方督撫,前者沒實權,後者人數太少,軍機處也是如此
在光緒親政後11年里,光緒不僅宮內還是宮外都沒有掌握大部分權力機構的人事權。在1896年親政前,慈禧已經掌權35年,所有重要職位全是她的人,都是由其提拔,包括軍機處大臣們。
1882年到1884年翁同龢進入軍機處,首席是奕?,1884年借著「中法戰爭」被慈禧全部拿下。1885年到1894的首席軍機則是慈禧的親信禮親王世鐸,其他四五人皆是久受慈禧「恩寵」的大臣。
1894年到1898年,久被棄用的恭親王進入軍機並任首席,翁同龢也被任命為軍機。這一時期的軍機大臣比較多六到十人。翁同龢基本都是第三位之後,由此軍機處內部就代表了皇權的三股勢力——宗室代表、後宮和太監、皇帝。而恭親王只是名義上的首席軍機,不但沒有實權,而且是「扛雷」的人。
軍機處除了一兩名純粹事務型官員外,基本其他成員也都是「久受慈禧恩惠」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軍機處本身就被慈禧操控,光緒在宮廷內被太監宮女們監視,怎可能擁有實權?
軍機處只承認「皇權」,也就是「權力鬥爭」的勝利者。


※李鴻章指揮著武器和待遇最好的軍人,在甲午敗得稀里糊塗
※甘露之變中,唐文宗要有曹髦的勇氣怎會失敗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