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520 還是 525,傻傻分不清楚

520 還是 525,傻傻分不清楚

你也許覺得這段子俗,也可能覺得還有點意思,但總歸,現在寶馬已經沒有 520 了。

準確地說,是國內已經不再有寶馬 520i/520Li 了。從 2017 年上市的新一代 5 系(G30/G38)開始,之前的 520i/Li 級別被 525i/Li 替代。這不是一件多大的事,眾所周和寶馬的型號以動力命名。新的 525Li 動力參數與以前的 520Li 基本一致,依然是 184 馬力 2.0T 發動機,只不過是換了個數字換了個稱呼。

德系品牌,尤其是德國豪華車品牌,對於車型數字命名一直是有門道的。

寶馬從 70 年代開始使用一位數字作為車系名稱,後面跟著兩位數字表示動力(排量),後來又分別增加了 i 和 d 字母后綴代表汽油或柴油車,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 3 系、5 系、320i、535i 等等。

賓士目前的命名體系源於 90 年代,由 1-3 個字母表示級別,後接三位數字代表動力(排量),即我們熟悉的 C 級、G 級、C300、G550 等等。2014 年,賓士又進一步改善了命名規則,將車型由低到高按 A、C、E、S 劃分,使字母部分表達更清晰。

奧迪從 90 年代起,形成了 A 數字、Q 數字的車系命名規則。至於動力型號,奧迪一度只是將 「2.0T

」、「3.0」 等直白的接在車系名稱後,例如 A4 1.8T。但從 2012 年起,奧迪對於動力/排量型號,改用了一種非常複雜的命名方式:0-100km/h 加速平均加速度 G 值的近似值。

從這個描述就能看出奧迪新命名方式之複雜。事實也確實如此,假如某款奧迪車 0-100km/h 加速官方成績為 7.3s,通過計算得到平均加速度為重力的 0.389 倍,即約 0.4G,那麼它的尾標取近似值 「40」,後面再接奧迪汽/柴油引擎技術名:40TFSI 或 40TDI。即我們現在見到的 A4L 40TFSI(例)等等。

一定層面上,這是由於增壓、混動時代到來,發動機排量對動力性能的影響不再是絕對的。對此,賓士和寶馬直接標註為與增壓引擎動力水平相當的非增壓引擎排量,比如寶馬早期給 3.0T 渦輪增壓引擎的 3 系命名為 335i。而奧迪的動力標註方式,對於不懂車的普羅大眾來講不夠直觀:要給他們解釋為何 1.8T 要大於 2.0。

奧迪的新命名方式,可以直觀的給出同一車系不同動力車型的高低關係,也能直觀感受到加速性能。但它同樣容易讓普通人產生誤解,甚至至今仍會有人誤以為 40TFSI 車型搭載著 4.0 排量引擎。同樣是不夠直觀的問題,只不過這次是相對於其他品牌車型,你很難分辨出奧迪的 45TFSI 和 325i、C260 是不是同等動力的型號。

賓士在國內面臨著另一個問題,按照他們的命名方式,搭載 2.5L 自然吸氣或同等動力增壓引擎的車型一定會帶著 「250」 後綴——這顯然是有些尷尬的。於是賓士將國內的 250 車型改為 260,即現在的 C260、E260 等,其實等同於海外的 250 動力級別。

說回到寶馬 520 消失的話題。按寶馬近些年慣例,如果是自然吸氣引擎,2.0L 排量(以 5 係為例)為 520i,2.5L 排量為 525i,3.0L 排量為 530i,4.4L V8 為 545i。後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出現了一些搭載同等排量、但動力稍弱的型號,比如同為 2.5L 引擎但動力略遜被稱為 523i,同為 3.0L 引擎但動力較弱可能會被稱為 528i。

進入增壓時代,車廠可以通過分別調校和改動,更自由地調整同一排量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高低,並且可以按照市場需求來調配車系中的動力級別劃分。上一代寶馬 525i/Li 搭載的 2.0T 引擎,就按照更早期寶馬 2.5L 自然吸氣引擎的動力輸出,定在了相同的 218 馬力。當新一代 5 系登場,這個級別的動力輸出被寶馬稍稍提高到 224 馬力,於是車型名被升級為 528i/Li。這樣一來,如果入門的 184 馬力動力車型依然被標為 520i/Li,525 就被空了出來。那麼既然如此,把型號往高了標,何樂而不為?

但問題是,在海外市場乃至寶馬國際網站上,184 馬力 2.0T 這個動力級別的 5 系,依舊被「定性」為 520i,這一代 5 系的 525i/Li 僅出現在中國市場。

大概是這一做法啟發了賓士。2018 年,賓士 C 級迎來中期改款,以 1.5T 搭配 48V 微混動,取代了之前的 2.0T 引擎。由此帶來的動力下降,本應使原本 211 馬力級別的 C260 不復存在,但賓士靈機一動,強行將 184 馬力、原 C200 動力級別的 1.5T 48V 車型打上了 C260 的車標。這是該級別車型的絕對銷量主力。

原 C180:156 馬力,新 C180:156馬力;

原 C200:184 馬力,新 C200:取消;

原 C260:211 馬力,新 C260:184 馬力;

原 C300:245 馬力,新 C300:258 馬力(微增,未越級,正常)。

反過來,賓士的舉動也讓寶馬 3 係為難。本來大家都是 184 馬力的動力,我叫 320i 你叫 C200,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二者是對應競品,大家相安無事;如今 C200 強行上位披上 C260 的外衣,彷彿比 320i 高上一頭,價格卻在同一區間,雖然動力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就是顯得賓士彷彿更大方。

當今年新一代 3 繫上市,我們毫無意外地發現,原先的 184 馬力的 320i,如今也變成了 「325i」。原先曾經短暫存在過的,220 馬力左右的真 325i 並未引進國內。並且在海外市場,搭載這台 184 馬力引擎的 3 系,依舊叫作 320i。

這樣的燒腦劇情,在幾乎所有國產賓士、寶馬車型上都有出現,X3、E 級也都如此。當然奧迪沒有加入是因為它的命名方式特立獨行,不需要再與兩位對手在這方面較勁。消費者一個不小心,就會誤以為自己買到了幾年前屬於中高動力配置的 325i、C260,其實呢,依舊是當年入門級的水平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
鬥魚終上市,對手虎牙還有快手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