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顧景舟為何改名?制壺時留下暗記是什麼意思?來漲姿勢!

顧景舟為何改名?制壺時留下暗記是什麼意思?來漲姿勢!

顧景洲的父親顧柄榮生有三子,分別取名景洲、陸洲、錫洲。

1948年,宜興紫砂亦如時局一般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經鐵畫軒的戴相民穿針引線下,顧大師一個個拜訪了滬上書畫名家,先後與來楚生、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等書畫金石大家品茗談藝。

在高朋滿座的吳湖帆家中,眾多藝術家建議將「顧景洲」的名字改為「顧景舟」,寓意為藝海一舟。顧老當即欣然同意,表示在紫砂藝苑風雨飄搖之中,自己願為搏擊風浪的一葉小舟。這年夏秋,顧景洲精心製作的5把傳奇石瓢壺就開始啟用此章。

三件頭——1壺2杯;

五件頭——1壺2杯2碟;

六件頭——1壺4杯1盤;

九件頭——1壺4杯4碟;

十三件頭——1壺6杯6碟。

配套的紫砂茶具,一般是:茶杯數量少,茶壺的容積就小;茶杯的數量多,茶壺的容積就大。但茶壺的容量必須超過配套茶杯的總容量,如「六件頭」壺的容積,必須有6杯左右的容積。配套碟子的口徑,一般應是配套單杯的口徑和高度之和。配套盤,多為10寸大小。

壺型由大變小,決定於士大夫飲茶趣味和習慣的改變。

明代的紫砂壺,不但式樣變化多端,壺形大小也大不相同。總體上說,明萬曆之前,崇尚大壺;萬曆之後,壺型日漸縮小。時大彬自和諸多文人結交之後,才改作小壺。以後徐友良諸家,更向這一方面推進,從「盈尺兮豐隆」轉向「徑寸而平柢」。明末清初更有陳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壺精妙」、「各擅勝場」的名手。

時大彬長壽,享年七十有餘,在古代名家中,他一生創作的紫砂壺數量應該是較多的。

但為什麼存世的大彬壺卻非常少?除了紫砂器本身不易保存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大彬壺都被時大彬自己給砸碎了。史書中這樣記載:「每有新作,如不愜意,即行毀棄,雖碎棄十有八九,亦在所不惜。」

成名壺手的壺是黃金白銀,時大彬的「在所不惜」,存續的是「千載一時」的美譽。

暗號、暗記,名人常用。《揚州畫舫錄》就記載時大彬曾用大拇指在壺把下端按上自己的指紋做記號。顧景舟曾在上海制壺也是悄悄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在仿製時大彬壺時,顧景舟在成品壺內刻了一個小小的「景」字,粘上一點脂泥蓋住。幾十年後,他被請到香港中文大學講課,在陳列室看到了那把被稱作「時大彬傳世器」的壺,他伸手摸到了當年自己留下的暗記,眾人請牙科醫生將曲鏡伸進去驗證為實,引起一片驚嘆。

在賞析紫砂壺的文章中,常見「骨肉停勻」和「骨肉亭勻」,二者屬於異形詞,但有細微差別。

「停勻」多指「勻稱」。

宋·洪邁在《容齋三筆·紬絹尺度》中,用「停勻」描寫質量:「宜令諸州道府,來年所納官絹,每匹須及一十二兩,其絁紬只要夾密停勻,不定斤兩。」

清·鈕琇,在《觚賸·石言》中,用「停勻」描寫形態:「(端硯)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

「亭勻」多指「妥當」。

現代朱自清在《龐貝故城》中用「亭勻」描寫結構:「這種畫分明仿希臘的壁雕,所以結構亭勻不亂。」

先後有陳用卿、惠孟臣、陳鳴遠、邵旭茂、邵大亨、邵友泉、邵友廷、黃玉麟、程壽珍、王寅春等大名家生於斯,長於斯,成名於斯。

少年時代的顧景舟,也生活在上袁村這個紫砂壺發祥地。

看完以上這些紫砂冷門知識,是不是對紫砂壺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不妨用這些知識考考身邊的朋友,增加幾分玩壺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壺人 的精彩文章:

譚泉海大師自製自刻《長壽壺》,難得一見!
愛壺之人必看,從容面對大媽「你是什麼垃圾」的死亡凝視

TAG:淘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