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種一萬億棵樹能抵消掉氣候變化的影響嗎?

種一萬億棵樹能抵消掉氣候變化的影響嗎?

近些年來,氣候變化就像是籠罩全球的黑色幽靈,各種搞事情,從邁阿密的鄉紳化到瓜地馬拉的難民因乾旱和食物短缺而逃離。但是在2018年圍繞該問題的緊迫性達到了新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明,為了在2030年前降低二氧化碳水平並預防災難性的全球變暖,需要在社會各方層面進行快速、影響深遠且空前的變革。


科學家的確也已經提出了極端的措施——只不過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在同一個IPCC報告中,聯合國建議截至2050年要在全球範圍內種下10億公頃的森林就能將全球升溫的範圍限制在1.5攝氏度。換句話說:應對氣候變化要種新樹。很多的樹。


而現在,聯合國或許已經有了支持他們建議的數據。

在另一個研究中,和瑞士克勞瑟實驗室相關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全球樹木復原已經達到了9億公頃的冠層覆蓋——差不多和美國面積一樣大了——是「我們目前最有效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這些樹木能夠儲存2050億噸的碳,或者說差不多相當於「自工業革命起由於人類活動」排放進大氣的碳總量的三分之二。雖然有些新聞報道稱這些森林復原大約相當於種下了1萬億棵樹,但是相關統計其實是來自於2015年一個較老的報告的推斷。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ean-Fran?ois Bastin通過郵件詳述了分析。「這個概念是估算當移除掉『人類因素』之後的樹木覆蓋面積,比如說,什麼特定種類的森林會在缺少其他開發的情況下自然出現,以及在哪兒出現,」Bastin說。該團隊使用了一種被稱為「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來搭建「一個關聯樹木覆蓋面積和氣候/土壤/地形的模型,基於在保護區域的78000個樹木覆蓋觀察結果」。


Bastin表示,之後研究人員利用數據更進一步估算「全球潛在的樹木覆蓋面積」。然後,團隊排除掉目前已經用於城市居住、農耕以及已經有森林的土地,就能得出可以用於森林復原的土地總面積。該研究給出一張地圖,顯出全球各個國家能夠支持的樹木覆蓋面積;頭三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


重新造林的全球努力

在許多方面,這個研究的時機都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正好和目前全球生態復原的努力看齊。一個例子就是Trillion Tree Vision,即在2050年前恢復1萬億棵樹。另一個是德國政府和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合作的Bonn Challenge,目標是截至2020年復原1.5億公頃森林遭砍伐的土地。


你或許會認為這聽起來相當容易。讓我們擼起袖子一顆一顆的種樹來拯救地球——對吧?不過一些專家表示這個情況其實比那副美好的畫面要複雜上那麼一丁點。尤其是如果大多數國家沒有加入這一行動的話。


「在這篇論文所討論範圍內的森林復原執行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生態復原協會的Jim Hallet說道,「截至2018年,58個國家承諾會復原1.7億公頃的森林,這也超出了Bonn Challenge的目標。目前的預估表明大約29%的承諾面積正在被複原,但是多數工作都是由少數國家完成的。」


Hallett表示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森林復原的主要挑戰有很多,「包括資金支持、管理方式、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以及復原的能力」。Hallett總結說:「在某些情況下,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如果森林復原的收益分配不均,該項目會失敗。因此需要細緻的開發配套的激勵制度。」


雖然Hallett同意森林復原對解決氣候變化很重要,但僅僅是復原還是不夠的。必須這需要時間來實現如此龐大的復原計劃,而且這些樹木儲存碳也需要時間。而且他還強調「未來複原的可能性不能作為破壞土地完整性的借口」。

種樹真的有用嗎?


其他科學家不僅質疑了該研究的實用性,也質疑該研究只停留在了理論層面。「許多據稱可供森林復原的區域顯然不適合種超出目前能夠支持的樹木。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個地圖,你會發現很大一部分的可恢復區域是在永凍土上,」波恩大學的氣候變化研究者及園藝科學教授Eike Luedeling說。


Luedeling繼續表示:「該方法論暗中指出(可能不是有意為之)碳儲存和樹冠覆蓋面積是成比例的,比如說沒有樹的生態系統就沒有碳。這顯然是錯誤的,也嚴重誇大了森林復原的全球預估。」


Luedeling的同事、波恩大學土地可持續使用經濟學的教授Jan B?rner也有著類似的質疑。B?rner說一些在目前研究里被建議用於森林復原的土地已經用於其他用途。B?rner認為該研究是一個「有趣的學術練習……但是作為一個氣候變化的緩解策略建議,它向國際氣候政策辯論釋放了一個誤導性的信號。」


但別急著氣餒。Bastin和Hallett均強調說聯合國已經宣布2021至2030年是「生態系統復原的10年」,這能鞭策各國迅速行動起來——而且已經有一些國家積極響應了這一倡議。據Hallett所說,森林復原帶來的效益遠不止應對氣候變化,還包括維持——甚至是增加——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但就連該研究論文的作者也清楚,要實現這一宏偉的願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我們所需要的是全球共同行動: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政府以及各國人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Bastian說道,「當地社區和小型組織可能特別有效率。雖然他們沒有國家機構那樣的影響力,但是他們的優勢在於知道在自家後院種什麼最有效。」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Diehard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大多數拉鏈上都刻有「YKK」?
男權崛起:只給女性打折是歧視男性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