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毛病多,做事健忘、不自律、沒誠信,實則缺乏「閉環思維」

孩子毛病多,做事健忘、不自律、沒誠信,實則缺乏「閉環思維」

前幾天和女兒商量好說要去游泳,並且讓她提前把自己的泳衣找好放到外面,她嘴上答應的好好的,我也就沒怎麼操心。結果等到要去游泳的時候,讓孩子去找泳衣,她說了一句:「我忘記了!」

最後找了半天,孩子以前穿過的泳衣也真的不見了。當時時間也很晚了,去買一件不太現實,所以就取消了去游泳的活動。好不容易大家商量好的,我還專門騰出時間,結果鬧出這事情。就因為女兒這一出,活動就取消,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毛病多到讓爸爸媽媽崩潰,說幾十次,總是改變不了一次。次次說、次次生氣。最重要的是,明明強調了很多遍的事情,孩子滿口答應到最後卻給你失望的結果。

看不到孩子做事的結果

上次不是說了你一天看一個小故事嗎?這十幾天過去了,你看了幾篇了?一篇都沒有!

「作業還沒寫完,你看什麼電視?」

「說了去拖地,怎麼又跑去玩遊戲了?」

在我們的想法之中,給孩子說好,和孩子存在「契約」或許孩子就會做到。實際上,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有自控力。經常會出現比較健忘的行為,無法完整的做成一件事情。

喜歡丟三落四

媽媽是非常勞累的,被生活的瑣事困住。那麼,避免重複的操勞,一些寶媽就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做好歸類。哪裡拿的東西就放到哪裡去,千萬不要丟三落四,下次找不到。

可是,事實上,你會發現你耳邊充斥的是這些話:「媽媽,我的鉛筆不見了」「媽媽,。我的玩具呢?你給我收拾哪去了?又或者是「媽媽,我的作文書又不見了!」

臨時變卦很常見

「我們下周去博物館可以嗎?帶你去看看一些文物,增長一下知識!」,「好的,媽媽」等到了下周,孩子直接表示:「我不想活動!」「媽媽,我太累了,想休息一會!」「媽媽,博物館的不好看!」

看似簡單的回答,卻暗示孩子本身無法去做好自己之前準備做的。體現在平時就是,孩子總給自己設定目標,計劃方向,卻總是半途而廢。

每每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十分的難受,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呢?實際上,我們要解決問題就必須了解出現事情的原因。有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缺乏「閉環思維」。

我們思考任何一件事情,總是有頭有尾的,這是正常的一個邏輯思考狀態。有人在心裏面認為,自己所認為的「始」和「末」其實都應該完成。

還有一部分人,總是會存在一種「隨時可以改變,這不重要」的心態。如果孩子真的對一些事情的結果不在意,認為可以隨意改變,或許就會比較缺乏閉環思維。

那麼,閉環思維到底是什麼呢?

今天你讓孩子寫作業,孩子早上起來就開始寫,等到了晚上的時候你什麼也沒問,孩子非常那個自信的對你說:「媽媽,我今天按照和你說的,寫了十篇」。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就應該可以看出來。從孩子的話語之中,你了解到了今天他應該做的事情,以及他思考的模式,加之最後你得到了孩子的反饋,也就是結果。

一連串的行為與過程,並且保持有頭有尾其實就是非常那個常見的「閉環思維」。

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直接自己寫完,還有一部分孩子直接不寫作業,還有孩子什麼也不說,在父母主動詢問的時候才會回答。

他們本身是有邏輯思考在裡面,但是只有將信息反饋才能保證閉環思維的正常運作。

閉環思維的運作方式到底是怎樣的?

所謂「閉環」其實就是一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階段,依次循環。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後,孩子會進行一定的判斷。當他有思考能力的時候,也會輸出,從而就會一種反饋。從他身上可以看出來,就是他的行動力、執行力。

我們上面說道一些孩子本身自己想做一件事情,但是會半途而廢。或者在當下和別人約定好做一件事情,結果事情耽擱,甚至健忘,這就是缺乏閉環思維的表現。

如果孩子真的缺乏閉環思維,那麼孩子極容易養成健忘、喜歡食言、做事有頭無尾。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他擦屁股,長大之後只能遭受別人的折磨。

如果父母想要改變孩子這種行為,其實應該嘗試一下這幾種方法:

第1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

「你今天那道題怎麼又沒寫?昨天不是說不會的要問我嗎?」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的題大都會怎麼做呢?一般情況下是先放下,等空閑了再做。事實上,轉眼就忘。

很多父母也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這孩子真健忘,什麼都能忘記」,這其實就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甚至讓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樣。

要是父母願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潛力,他們一定會更加的自信。即使下次遇到什麼事情,也會竭盡全力奮力的完成,使自己做的事情有效果。

第2點、表達孩子能完後的期望

女兒之前玩玩具的時候基本上玩玩就出去,也不收拾玩具。只是有一次玩完之後,竟然破天花的開始了打掃清理。詢問了半天他才表示:「今天花花媽媽讓花花收呢!」

這時候自己才意識到,或許之前自己總嘴上說孩子卻從來沒有讓她知道「玩具玩完之後需要歸位」,她並不了解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做。或許打心底認為,走出去是自己最後一步。

父母可以給孩子進行一定的暗示,讓他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最後要幹什麼才算得上是完美。比如寫完作業收拾書包,又或者晚上睡覺前關燈。

第3點、讓孩子肯定自我能力

「怎麼今天說了要看書,給媽媽背詩文,現在還沒來呢?」「媽媽,我不會背,我背不下了,太長了!」很多孩子對自己並沒有很好的認識。

殊不知,僅僅只是專註力和執行力,孩子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我們要讓孩子體驗「完成一件事情的快樂」。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去面臨一次困難,並且讓他得知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享受到的就是所謂的「閉環思維」,必須把這件事情做完,才算得上是完美的結局。

第4點、反饋完成獎勵

如果孩子缺乏閉環思維,確實在我們看來有一些木訥,甚至愚蠢。實際上,孩子的行為也僅僅只是他們應對的一種方式,大腦雖然會有邏輯思考,但就是不懂要做出何樣反饋。

如果孩子下次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早上起來背了一篇課文!」你用誇讚的語氣和孩子談心,孩子就會將此種感受記憶。或許繼續之前動作的時候,會期待有這種獎勵,從而變的更加謹慎。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可能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得知結果。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總有可能迷失自己,甚至不懂思考。

我們要注意有一部分孩子真的不是主動的去健忘、沒誠信等,他們本身就缺乏這種思維,所以不得不被動的去學習。我們悉心的教育,也一定可以讓孩子更優秀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強迫式禮貌」,正在奪走孩子的自尊,愛面子的家長別沾沾自喜了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