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0.049天文單位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0.049天文單位


2019年8月10日,小行星2006 QQ23將會近距離飛掠我們的星球,但它不會構成威脅

2019年8月10日,小行星2006 QQ23將會近距離飛掠我們的星球,但它不會構成威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不過可以放心,它不會真的撞上地球。

  8月10日,這顆名為2006 QQ23的小行星將以每小時16740公里的速度在距地球0.049天文單位(約740萬公里)的範圍內飛行。看起來似乎還有點遠,但已經近到足夠將這個物體歸類為近地小行星。此外,由於2006 QQ23的軌道在距離地球0.05天文單位(約748萬公里)以內,所以已經足以被認為是「潛在威脅天體」。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570米,比帝國大廈(443米)還要高。如今,這個與紐約地標建築差不多大小的「潛在危險」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似乎讓人感到不安。不過,我們不必擔心2006 QQ23會撞上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跟蹤近地天體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小行星不會產生嚴重後果。


  NASA之所以跟蹤靠近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不是因為它們的威脅迫在眉睫,而是為了確保它們不會成為威脅。每年大約有6顆大小和小行星2006 QQ23差不多的太空物體經過地球,這種近距離飛掠變得司空見慣。


  根據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數據,目前在太陽系中大約有900個大小在1000米以上的近地天體,比小行星2006 QQ23大得多。儘管NASA不認為其中某顆小行星會很快撞向地球,但對近地天體的監測一直在進行之中。而且NASA和其他太空機構都試圖開發使小行星偏離軌道的技術,以防它們威脅到我們的星球。

  事實上,NASA正在推進一項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的計劃,用來進行行星防禦。在NASA的設想中,我們可以利用航天器撞向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這是NASA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該機構希望DART能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的襲擊。


  科學家在2006年8月21日首次發現了小行星2006 QQ23,它被認為是一顆「阿登型」小行星(近地小行星的子類之一)。這一類小行星的平均軌道半徑接近1個天文單位,而遠日點大於地球的近日點,它們通常位於地球軌道內。2019年7月14日,科學家再一次觀測到了小行星2006 QQ23。它的觀測弧(跟蹤天體路徑時,從第一次到最近一次觀測之間的時間段,主要用在對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的發現和跟蹤上)達到12年,具有相當清晰的軌道,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潛在威脅天體


由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SON)拍攝的近地小行星2019 OK圖像(經過著色)

由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SON)拍攝的近地小行星2019 OK圖像(經過著色)

  潛在威脅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簡稱PHO)是指軌道有可能撞擊地球,且大小足以對地球全球或局部區域重大損害的近地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這類天體中多數為潛在威脅小行星,其定義是與地球最小軌道交點距離少於0.05天文單位,且絕對星等達到22等或更亮。


  截至2019年8月,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達到2007顆,約佔全部近地天體數量的10%。其中有155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公里。對地球而言,真正能夠造成世界末日威脅的主要還是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比如65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估計直徑約為10公里。大部分潛在威脅小行星為阿波羅型小行星,有1601顆;少數為阿登型小行星,有169顆。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經過數次天文學調查,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已經增長了10倍。如果潛在威脅天體的軌道能較為精確地測定,就可以知道它在未來100年或更長時間內是否會對地球造成威脅。


  差點不「OK」的小行星2019 OK


  天文學家利用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簡稱ISON)的望遠鏡,捕捉到了近地小行星2019 OK的一系列圖像。2019年7月25日,這顆直徑約100米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約7萬公里——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5——的地方經過。


  就在2019 OK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前一天,巴西的南方近地小行星研究天文台(SONEAR)才發現了它。對2019 OK的觀測結果得到了其他天文台的獨立確認,包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和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由位於十個國家的天文台組成的偵測、監視和追蹤巡天網路。

  天文學家之所以未能更早發現小行星2019 OK,主要原因是這類直徑只有數十米至數百米的天體亮度過低,尤其是在白天進行觀測的情況下。而且,這類小天體很容易受到行星或衛星的引力影響,很難長期預測其軌道變化。天文學家只能持續跟蹤觀察,不斷更新軌道計算結果。


  在發現小行星2019 OK之後,通過已知的位置,天文學家在泛星計劃(Pan-STARRS)和「小行星天體衝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的巡天檔案中發現了這顆小行星的已有圖像。事實上,這兩項調查都是在這顆小行星掠過地球的幾周前拍攝的,但它似乎只是在圖像之間移動了一點點,因此沒有被認出來。


  通過這些觀測,小行星專家提取出了2019 OK的精確位置和運動數據。「通過ISON的觀測,我們能夠非常準確地確定小行星飛掠的距離,」歐洲空間局近地天體協調中心的天文學家馬可·米歇爾(Marco Micheli)博士說,「事實上,結合全球各地的觀測,距離已經可以精確到一公里以內。」


  小行星2019 OK運行在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上,從金星軌道以內一直延伸到火星軌道之外很遠的地方。這意味著它在地球附近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用目前的望遠鏡可以探測到。

  像2019 OK這樣大小的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比較常見,但撞擊地球的概率平均只有每10萬年才發生一次。這顆小行星運行在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上,並進入了金星的軌道,因此至少在200年內不會再靠近地球。(任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眼睛中存在獨特微生物,有利於人類眼部健康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創高產紀錄 遠高於當地稻米產量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