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遼寧走出「負增長」的900天

遼寧走出「負增長」的900天

鞍鋼的生產場景。國企改革是振興東北的關鍵之一。圖/中新

遼寧:走出「負增長」的900天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程昕明

遼寧終於跟上來了。

7月末,全國各省市上半年GDP數據陸續發布,遼寧上半年GDP同比增速5.8%,這並不算一個亮眼的成績。三個月前,遼寧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是6.1%。

這是歷經17個季度以後,遼寧經濟第一次重返6%的增幅。

「對遼寧來說意義重大,這意味著遼寧經濟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意味著遼寧經濟開始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意味著遼寧經濟進入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軌道。」遼寧省省長唐一軍在6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連續用了「三個意味」。

遼寧的「至暗時刻」出現在2016年。當年,遼寧以-2.5%的負增長在全國排名墊底,同在東三省的黑龍江、吉林則分別增長6.1%和 6.9%。東三省的「遼老大」淪為「遼老末」,一時輿論嘩然。

自2017年,遼寧經濟開始刮骨療毒,至今超過900餘天,終於「跟上了全國步伐」,但仍然落後於6.3%的全國平均增速。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遼寧穩住了嗎?

「擠水分」

從2016年開始,連續幾年,參加全國兩會的「遼寧代表團」,日子都不太好過。

2016年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遼寧代表團對中外媒體開放,共吸引了160多名中外記者前來。記者們最關注的兩個話題是:前一天,中紀委網站剛剛公布遼寧原省委書記王珉被調查,以及遼寧2015年經濟增長排名全國倒數第一。

有記者提問,為什麼「遼寧從遼老大變成如今的遼老末」?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坦承「壓力很大」,但他為遼寧辯護,「說遼寧經濟斷崖式下滑,我作為省委書記,代表遼瀋大地的百姓,堅決不同意這個看法。」

實際上,從2013年開始,遼寧經濟就開始逐漸失速。

「2003~2012年,遼寧GDP翻了兩番多。」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這十年中,東北振興戰略給遼寧帶來很大變化, 「但到了2013年,我們研究新一輪振興規劃時突然發現,遼寧經濟增長再度乏力,經濟發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壓力。與前十年里大部分年份相比,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2015年GDP增速3%,全國倒數第一;2016年-2.5%,遼寧成為國內唯一負增長的省份。」

「負增長」的數據面前,一些家醜也逐漸浮出水面。2017年1月17日,時任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求發在工作報告中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累計虛增財政約佔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

在擠掉水分之後,遼寧慘淡的經濟數據,也就有了答案。梁啟東始終反對盲目唱衰東北,在他看來,除了外部因素和自身困境,導致遼寧經濟數據大起大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些年的數據造假,「自己坑自己」

當年的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直接將王珉落馬與此聯繫在一起,「過去一段時間原省委書記王珉主持省委工作期間,經濟發展思路一度背離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背離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導致經濟數據弄虛作假。」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擠水分」是遼寧新任領導班子的主動選擇,走在全國前面,「率先擠了水分,最後給外界造成的印象就是遼寧的增長跟全國是不可比的。」

實際上,因為數據造假而縮水的不止遼寧一家。2016年天津GDP增速9.1%,排名全國第四。2017年「擠水分」,GDP增速迅速萎縮至3.6%,與甘肅省並列全國倒數第一。

「擠水分」也帶來了總量排名的下滑。2010-2014年,遼寧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7;2015年跌至第10位;2016~2018年則一直排在第14位。

林木西認為,回頭看「擠水分」很有必要,否則是撐不住的。這一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的認可。2018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視察遼寧。在瀋陽召開的座談會上,當遼寧省委負責人談到主動做實經濟數據時,習近平插話問道:「你們在統計數據上壓了多少水分?」「僅財政收入就有1000多億。」這位負責人回答。習近平聽後回應:「這是個實實在在的變化。」

直到2017年一季度,遼寧才結束了連續四個季度的負增長。2019年,一季度6.1%的增速更是17個季度以來首次重返6%以上,實現了與全國基本同步。今年7月31日,中共遼寧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對外傳遞的信號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走出了近年來的最困難時期。」

「糟的時候沒那麼糟,現在好一點了也不要高興得太早。」梁啟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刮骨療毒

遼寧整治投資環境的第一槍,從官場地震開始。

2016年3月4日,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落馬。3月16日,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陽落馬。4月6日,遼寧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蘇宏章落馬。8月,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玉焯落馬。後三個副省級官員的落馬,都與「拉票賄選」有關。

「改到深處是政府。」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說。

一系列動作相繼出台。2015年,遼寧省政務服務中心成立;2016年,東北首部營商環境地方性法規《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台;2017年,全國首家省級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在遼寧掛牌成立,並在2018年升格為具有獨立行政管理職能的省營商環境建設局。

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周軼贏曾對外表示,2018年共清理償還政府欠款194億元,並將政府失信行為納入政府誠信評價體系。同時,遼寧還取消調整省級行政職權521項,成為全國行政許可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實現376項證照實現即辦即給,484個事項「最多跑一次」。

不過,要化解「冰凍三尺」,絕非易事。

對於市場經濟意識薄弱、計劃色彩較強的東北地區來說,改善投資環境的手段,也仍然會遺留不少「非市場」和「運動式」的痕迹。在2018年底召開的加快民營企業發展大會上,遼寧省政府明確要求2500多名正處級以上幹部每人包扶一戶企業,把民營經濟發展納入對地方有關政府部門績效考核範圍。在瀋陽,去年12月選派一萬名各級機關幹部開展「萬人進萬企」主題活動。在外界看來,這樣的方式效果存疑。

遼寧省民營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明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儘管目前政府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但東北民營企業的整體水平與南方發達地區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這是「計劃經濟進入最早、退出最晚」的區域現實使然。

恆力石化(大連)煉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聯合運營中心監控設備運行情況。圖/新華

抄底東北?

營商環境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投資熱情,投資升溫主要體現在千億項目引進上。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省實際利用外資、到位內資分別增長36.2%和6.1%。

恆力石化、寶馬鐵西新工廠、忠旺營口工廠等千億、百億級投資項目落戶遼寧。其中,恆力石化投資的是全球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技術工藝最複雜、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重大石油煉化項目。該項目全部投產後,產業園將實現年產值3000億元、利稅650億元。

繼續做大實體經濟,是遼寧必須守住的底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遼寧省省長唐一軍表示,遼寧是工業大省,製造業是當家優勢,要堅定不移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把實體經濟這個家底做得越來越厚實。

跌倒谷底之後,遼寧對投資的渴望,越發強烈。而資本的嗅覺同樣靈敏,一些大佬相繼出現在遼寧、黑龍江等地。7月16日,馬雲率領阿里巴巴團隊,亮相哈爾濱,造訪高校、簽訂協議,並誓言「阿里巴巴投資要出山海關」。馬雲的高調亮相後,對東北的關注度引發了一波高潮,社會上開始出現「抄底東北」的聲音。

實際上,在馬雲之前,更多企業已經更早布局。2018年初,京東就曾先行一步造訪瀋陽,並表示計劃未來三年在東北進行超過200億元的投資。時隔一年多後,更密集、更大體量的投資砸向東北。

今年5月,萬達集團與瀋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投資800億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型文化旅遊項目、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和5個萬達廣場。

一個月後的6月12日,騰訊和瀋陽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數字瀋陽」。

馬化騰前腳剛走,三天之後許家印也來了,地點還是瀋陽。按照協議,恆大將投資1200億元在瀋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這也是近五年來,瀋陽首次迎來新的車企。

萬達和恆大目前公布的投資額加起來就有2000億元,且都集中在瀋陽。外界曾對騰訊在遼寧的投資規模也多有猜測。但據騰訊品牌公關相關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此次的戰略合作並不意味著騰訊在遼寧或瀋陽有投資,而是屬於政府購買服務性質。作為乙方,騰訊將為遼寧省、市、區三級政府打造數字政務系統。

一位受訪者表示,這些能夠拿出來說事的「大咖合作」有不少屬於省長項目、市長項目。

林木西認為,這顯示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大招商、招大商」的能力。同時,大健康、大體育、大文旅背後都蘊藏著巨大商機,「大企業能來也說明市場和企業雙方有都需求,具有巨大的投資潛力。」

另一個被認為有投資潛力的地方,恰恰是東北經濟結構的短板。

在目前的數字經濟時代,在戰略新興產業上,東北地區與京津冀、粵港澳等地區相比,明顯落後太多。但同時,也蘊藏著機會。一些分析認為,東北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是產業互聯網轉型的天然試驗田。

以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業務為例,長三角、粵港澳地區起步早,巨頭滲透率高,市場幾乎已經被瓜分完畢。而東北,依然是有待開墾的處女地。這也是騰訊與阿里進入東北的原因,巨大的市場潛力,意味著巨大的收益。

政策紅利的預期也是吸引巨頭到來的原因。去年初,國家曾發文明確東部三省三市與東北對口合作,並準備出台東北振興的新規劃。不少研究都預測,新一輪的政策紅利正在路上。

遼寧省發改委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一份書面材料顯示,國家即將出台《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省發改委直接參与起草工作,爭取更多政策紅利。

不過,明星企業雖然帶來話題效應,但卻掩蓋不住深層次的問題。

雖然大項目和明星企業都不少,但是上半年一個不容樂觀的數據是,遼寧固定資產投資下降5.2%,不僅與5.8%的全國增長水平相去甚遠,甚至領跌同比下降3.6%的東北地區。

遼寧省發改委也坦承當前投資形勢依然嚴峻:項目總量偏少、儲備不足、開工率低;項目比例失衡,中小項目數量少;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回落。

「東北地區大企業、大項目投資增多,但還不足以說明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已經有根本性改觀,關鍵還要看眾多中小企業的投資意願是否得到顯著提高。」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日前在「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主辦的一次會議上表示,雖然東北三省與對口合作省份搞了若干「飛地」和「合作特區」值得稱道,但當前東北地區「闖關」的關鍵是要有東西來吸引人。

瀋陽一小區內的老人們。老齡化程度高、出生率低,人口問題是遼寧發展的障礙之一。圖/視覺中國

近憂遠慮

近期召開的中共遼寧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下半年經濟工作首要的是完成今年目標,跟上全國步伐。要實現這個目標壓力不小。雖然一季度創新高,但最新公布的5.8%的上半年經濟增速又再次回到6%以下。

通過對比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2019年遼寧省沒有對GDP設定具體數目,而是描述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與全國保持同步。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認為,短期來看,在外部環境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東北面臨的挑戰更大,「傳統工業比重很大,產能過剩很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新經濟的增長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對於經濟轉型中的困難,梁啟東特別提到兩點:國企改革和人口問題。實際上,這仍然是制約遼寧,乃至整個東北振興最頭疼的兩個問題。

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東北光是各類央企就有三千多家,遼寧就有一千多家,佔地方經濟60%~70%的份額,所以有人說「國企搞不好,遼寧沒個好;國企不改革,遼寧沒法改」。他認為,振興東北要從國企改革入手,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但對遼寧來說,兩塊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未來東北要著重考慮這幾個實際問題:一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問題;二是如何處理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中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東北地區在這個問題上做得怎麼樣,需要深入調查研究;三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展評估,雖然東北製藥混改的例子不錯,但其他國企混改的進程如何,混改中國企和民營資本是不是做到『一碗水端平』,能不能做到公平競爭等問題還需要深入調查。國企改革不止是『混改』,還涉及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問題。」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近日在一次會議上為東北開藥方。

人口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7月29日,出生率、二孩比例雙雙墊底的遼寧省發布《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草案)》,擬對生育二孩家庭予以支持,「增加60天產假」,一時成為網路熱搜。

數據顯示,遼寧60歲以上人口佔比23%,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全省除大連、瀋陽外,人口均為負增長,出生率長期低於國際警戒線,80%的家庭不想生二胎。

「沒有年輕人怎麼創新?」梁啟東說。對此,他建議遼寧應該儘快建立「計劃生育特區」。

短期經濟築底、有起色,但長期癥結仍然頑固,這是遼寧無法迴避的問題。「遼寧經濟不能看一年兩年,要看長線。」 梁啟東形容,東北這台車跑了四十多年,平時都是小修小補,沒大修過,現在必須換髮動機了。

在林木西看來,如果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可能會把遼寧和東北的走勢看得更明朗。

2003~2013年東北振興計劃的第一個十年里,遼寧的經濟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兩個點。在2013年的研討會上,國家有關部門看到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的發展形勢比較好,認為東北振興基本完成。林木西認為,實際上這是一個過於樂觀的判斷,「一個十年肯定不夠。從德國魯爾工業區、日本北九州、美國銹帶地區的經驗看,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可能需要二十到三十年。」

陳耀表示,遼寧是東北經濟的晴雨表,「只有龍頭抬起來了東北振興才會有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倪大紅出演《安魂曲》:一隻眼睛帶著淚水,一隻眼睛又充滿笑容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