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靈魂不滅的經典文獻!珍貴視頻,一個49天生死的故事

靈魂不滅的經典文獻!珍貴視頻,一個49天生死的故事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靈山黃龍

我們一向以為死亡和自己無關,但從我們誕生下來,死亡就開始了耐心的等待,儘管你覺得它何其遙遠,但這真是遲早的事情。

每個人都渴望永生,但當我們失去了賴以存在的肉體,我們的靈魂將走向何方。

著名的《西藏度亡經》,是一部指導亡者靈魂再生的宗教文獻,曾轟動並持續影響著整個西方世界。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大意是說既然不能了解活著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去探究死後的事情呢。而生命從他(他、牠、它)的誕生開始,就要面對死亡,因為死是一種必然,生命僅僅是死亡的前奏,不管這個前奏有多麼長久。

寂滅的是皮囊、軀殼,靈魂會在死後離開你這一世的軀體,去尋找新的生命體投胎轉世。這彷彿是每一個盼望著永生的靈魂都渴望的境界。但實際果真如此嗎?

公元八世紀,將印度佛教帶到西藏的蓮花生大師在《古印度度亡經》藍本的基礎上,向藏地傳述了這部神奇的關於人類死亡與轉世的寶典《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聞教得度經》。

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的最後一任贊普朗達瑪滅佛時,為了保護這部傳世經典,它被埋藏於地下,成為最偉大的「伏藏」品。六百年後的十四世紀,西藏密宗行者、「掘藏」大師仁增噶瑪寧巴RigzinKarmaLing-pa從色丹河畔Gser-ldan的甘布達山Gampodar掘出,《西藏度亡經》得以重現人間。

之後的歷代高僧大德,沒有人能繞開這部經文。今天,這些駐世的活佛、仁波切或格西,無論是格魯派的達賴、班禪、噶舉派十七世法王、寧瑪派宗薩蔣揚欽哲等,對眾生的「度亡」是他們重要的佛學思想。

從最直白的角度說,「度亡」就是超度亡靈,即幫助那些死亡的人或生命,尋找到靈魂的升天或轉世之路。據傳,在那些臨終之人的遺體前,於其呼吸甫停之際,由一位曾是亡者之上師的喇嘛,或一位曾為亡者信賴的教中同修,或一位曾為亡者敬愛的好友,趨近耳畔,但不觸及身體,按照儀軌唱誦這部救度大法,使得身在中陰境中的亡靈,解除種種中陰險難的恐怖,乃至證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或得報身佛果,以了生死輪迴之苦。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伊文思?溫茲W.Y.EvansWentz在印度錫金找到精通英文、藏文與密宗的喇嘛卡孜?達瓦桑珠LamaKaziDawa-samdup,請其將BardoThodol(藏語發音)翻譯成英文,仿《埃及度亡經》之名,將這部經文譯成TheTibetanBookoftheDead《西藏度亡經》。該部經文自1927年於美國出版後,迅速傳遍歐美,成為對英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最著名的藏傳佛教經典,被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奉為圭臬。

伊文思?溫茲與卡孜?達瓦桑珠於上世紀20年代合影

死亡並不是一件哀傷的事情,而是可能在瞬間得到完全的解脫。死後會立刻進入中陰狀態,透過對這種經驗的學習和掌握,即使最不成熟的人,都可以重新擁有嶄新的生命。

許多曾經面臨死亡的人都說看到光明從天而降,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科學家發現,生命體都有光芒。而《西藏度亡經》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表明,光芒就是生命的本質。

《BardoTodolChenmo》是《西藏度亡經》的藏語發音,其中文書名《中陰聞教得度經》,英文書名《TibetanBookoftheDead》,《西藏度亡經》的藏文原意是「中陰得度」。中陰在藏文中稱為Bardo,是指「一個情境的完成」和「另一個情境的開始」兩者的「過渡」或「間隔」。Bar的意思是「在……之間」,do的意思是「懸空」或「被丟」。

所以,中陰的意思是指一個生命或靈魂,從死亡到轉世或超生的過程,在這個中陰的階段,可以透過聽聞教法,即《中陰聞教得度經》而得到大解脫,「中陰」這一名詞代表了有情離開世間之後,尚未投生之時段。

中陰教法非常古老,見於《大圓滿密續》DzogchenTantras。這些教法的傳承,可以直溯到人類上師之前的本初佛普賢佛,他代表著絕對的、赤裸的、如天空般本初清凈的心性。從此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人死亡以後意識的變化,以及意識所可能面臨的各種幻境。

何謂中陰?我們可以把人的整個存在分成四個實相:1、此生和臨終;2、死亡;3、死後;4、再生。這就是四種中陰。人們通常把中陰與死亡聯想在一起。不錯,在藏語中,中陰指死亡和再生之間的中間狀態,該經將人死亡以後到輪迴之前的這段時間又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陰,中期中陰,及後期中陰。

初期中陰

人從死亡的剎那,到約三天半或四天的時間起,能知的意識通常都屬於一種睡眠,或出神的狀態之中,不知已經脫離了人間的血肉之軀。對於遭逢意外事端而突然死亡的人,初期中陰的幻相最為嚴重。他們隱約知道自己好像死了,但是他們很迷惑已死的人為什麼可以這樣清楚地思考,一方面又迷戀原有的肉體,想要回去。初期中陰約持續七天,就是所謂的「頭七」。

中期中陰

在中期中陰階段,除非亡靈已有所悟,否則他多少總會眷戀他在世時的血肉之軀。待一旦他明白實在已經沒有這樣一種肉身時,便生起強大的願望,想要擁有一個像以前的身軀。在發心尋求的同時,生死輪迴業力也就開始散動了,於是便進人尋求投生的後期中陰境界。

後期中陰

死後約十五天,便進人後期中陰階段,如果在此之前亡靈尚末得到解脫的話,就要尋求再生或投生了,這完全取決於亡靈生前的修行功夫以及情緣業力的牽引。如果他傾向於重新回到人間的肉身生活,這個時候,他的生前生活情形便顯得越來越模糊了。

但它還有更廣、更深的涵意。在中陰教法中,比起任何其他教法,可能更可以讓我們看到佛陀釋迦牟尼的生死教義是多麼精深博大;如果能夠從覺悟的角度徹底了解我們所謂的「生」和「死」,就可以了悟兩者是多麼密不可分。

《西藏度亡經》是死後境界的旅行指南,通常要由上師或善知識對一個人在臨終時或死後宣讀。對於還在世的人來說,這本經典也可以時常讀誦,如同去往陌生之處時,首先熟悉地圖,若知曉路線,自然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西藏度亡經》就是一本中陰地圖,詳細解讀了沿途風景,一旦世壽已盡,按圖索驥即可順利到達目的地。

溫茲在序言中寫道:《西藏度亡經》將一切偉大信息中的最重要的信息,帶給如今轉生於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家庭的每一分子。它向西方人揭示了一種直到現在唯有東方人通曉的『死生之學』。《西藏度亡經》要糾正人類,尤其是整個西方,對於人類的根本問題――生死――缺乏正知,不加聞問的態度。

美國密歇根大學藏學專家唐納德·洛佩茲DonaldS.Lopez在他撰寫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傳佛教與西方》一書中寫道:《西藏度亡經》的出版,是與西方人對精神的權威和嚮導的一種渴望相一致的。

《西藏度亡經》確實像一部手冊、一部旅遊指南,但是是由「全知的賢哲」撰寫的。像一切遊記一樣,敘述的風格增強了它的真實主張。它是用直接經驗的語言和一個故事的形式撰寫的。

《西藏度亡經》被稱為關於死亡科學的一部教科書。它也是關於永恆、長生不老的科學的一部教科書。科學和古代智慧的幻想都彙集在這部文獻之中。現代醫學科學長期向死亡宣戰,正如死亡確實也長期提供了太多的宗教神話。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鍊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洒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彼得·比夏普PeterBishop在《權力之夢――藏傳佛教與西方的想像》一書中寫道:

《西藏度亡經》是20世紀到達西方的最重要的東方神聖文獻之一。它向西方人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意識景象。它樹立了一種模範的標準,以此來衡量其他論述死亡藝術的古代文獻。

科林·威爾遜ColinWilson寫道:受人尊崇的《埃及度亡經》與這部西藏文獻比較,只是「一盤粗糙的大雜燴」。我們由此而見證了,《西藏度亡經》是作為一幅「意識地圖」、作為一部「神聖技術的手冊」、或作為一部「更高的現實層面的手冊」被查詢的。就像最佳的旅行嚮導,它限定路線並指出沿途的注意事項。

馬萊尼Maraini評論道:它是「彼岸世界的一部旅行指南」。《西藏度亡經》向我們饋贈的是死亡迷宮的一幅地圖和指導我們如何通過我們的靈魂之路的一條路線。

他說,這部西藏文獻的到來,也與西方關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原始猩猩類動物雪人的一種迷惑相一致。這兩種想像,即中陰和雪人,表明了當時在西方關於西藏的幻想中的極端傾向。

聖約翰伍德羅夫SirJohnWoodruff寫道:《西藏度亡經》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本討論死亡藝術的書;因為死亡跟生活一樣,也是一門藝術,雖然,此二者往往皆非易事。孟加拉人有一句俗語:『若人不知如何死,禮拜苦行有何益?』

第二、它是一本宗教上的臨終治療手冊,一種以死亡儀式祛魔、教示、安慰以及砥礪即將去過另一種生活之人。

第三、它描述亡靈面臨中陰時期的經驗,並在這段期間對他有所開導。因此,它也是一部『旅行者的彼岸世界指南』。

它揭示了死亡的真相,並引領亡靈邁向光明彼岸。

死亡並不是一切的終結,延續的力量從不會因為死亡戛然而止。相反,死亡是生命中極為重要的剎那,這個剎那也是有情生命精神覺醒的最佳時機。

譬如囚徒想要越獄,要從銅牆鐵壁中逃出去自然困難重重,但如果有機會轉獄,那在途中逃脫的幾率則非常大。六道是個堅固的大牢籠,而死亡則是轉獄,在死亡的過程中,通過上師三寶的加持以及各種竅決,有機會瞬間得到完全的解脫,從此擺脫輪迴牢獄。

既然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拋開自己的皮囊去經歷死亡的過程,那麼最有利益的事情就是確知臨終時如何面對死亡。

而本書,恰如其分的為我們揭秘了處於中陰身時會發生的種種狀態,好似一本中陰路途上的指南,已有無數人依靠這部修行指南而了知了因果輪迴的實相,並最終讓自己與整個法界融為了一體。

在此,我們推薦各位有時間不妨親自讀一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經利益,讀者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苦集滅道 的精彩文章:

夢參長老開示:哪些供品不能吃?
慧律法師:除了念佛以外,再念這個咒,一定上品上生!

TAG:無苦集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