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怎樣才能為自己培福?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怎樣才能為自己培福?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享福就是有福嗎?

很多人認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別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車好、穿的衣服好、社會地位高,便說他有福。其實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個人在過去生和這一生中,所種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報享盡了,就會成為一個沒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報享盡,而且要保存它,增長它。

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並沒有舊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飲食並不是講求營養,而是希望吃到更貴的東西。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論生活在任何環境情況下,都會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報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其次,我們要「培福」。培福就是福報不夠多,所以要繼續培養福報。如何培養呢?就是用「布施」來培養福報

然後是「種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報不夠的人要培福。《金剛經》中多次談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這都是培福、種福的條件和方法

該如何培福呢?

最重要的就是關懷社會、利益人群。至於關懷自己的兒女,關懷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為佛教講的「福田」即種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屬、親友在內,當然一切眾生、國家社會,以及師僧三寶都包括在內。因此,支持佛教事業、護持佛教事業、推動佛教事業,是培福;孝養父母、栽培子女、關懷國家社會、盡義務、盡責任,是培福;對於一切眾生給予安和樂利,也是培福。所以種福的範圍包括一切人,親疏不論、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們就要去做。

不過,我們都是凡夫,種福培福還是要從我們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聽到法師說供養三寶是最上的福田,結果把兒女的教育費、零用錢扣下來供養三寶。

請問諸位,這樣做對不對?如果真的這樣做,可能會引起兒女對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種福。

如果小孩子本來愛吃零食,叫他少吃一點零食,把買零食的錢省下,捐給需要的人,同時告訴他說,種福、供養三寶、救濟貧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養小孩對三寶的恭敬心和對人類的同情心、愛心,這樣才不會有反效果。所以,種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則會招至對佛教的破壞和毀謗。

《金剛經》里有一位長者叫作「給孤獨」,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他把財產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對於鰥寡孤獨、無依無靠,以及貧苦急難的人給予救濟,這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報和許多人共同分享,等於是把自己的福報儲存在銀行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儲存到「無盡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塊錢,但是你說:「我沒有特定的對象,這一百塊錢,誰需要它,我就給誰,幫他一點忙。」用這種心態布施的功德,就叫作「無盡的功德」,就是「無盡藏」,為什麼?因為沒有特定的對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對象,雖然只有一百塊,也許幫助了一個人,但是功德卻是無窮無盡的。像這樣沒有一定對象地幫助度化眾生,這就是無盡的功德,也就在是度無量的眾生。

聖嚴法師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用蓮花來比喻妙法?
每天堅持吃香菇 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