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真正的領域專家,都具備這5項核心能力

真正的領域專家,都具備這5項核心能力

華章妹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學會從各個渠道獲取能為我們所用的信息,並將其轉化為知識,提升個人的能力,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

那麼,如何成為成為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你需要掌握五項核心能力。以下,Enjoy:

作者:邱昭良 王謀

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

01 培養成長型心態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在做「如何應對失敗」的研究時,曾做過一個試驗:她給一群小學生一些特別難的字謎,然後觀察他們的反應。

她發現,一些孩子會拒絕面對失敗,沮喪地丟開字謎,或假裝對字謎不感興趣;另外一些坦然地承認和接受自己解不出字謎的現實;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興高采烈地做著這些解不開的難題。

一個孩子快活地說:「太棒了,我喜歡挑戰!」另一個則滿頭大汗,但難掩愉悅:「猜字謎能讓我增長見識!」

德維克隨即意識到,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些人能從失敗中汲取動力。

他們區別於他人之處,在於其持有的信念——「成功和才能,是在挑戰中因努力而獲得的,並非固定值。」她將這種心態稱為「成長型心態」。

與之相反,另外一種心態,認為「才能是天生具備的一種相對固定的特質」,就是「固定型心態」。

面對失敗,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會認為:智力不是固定值,而是可以後天培養、成長和開發的。因此,他們願意接受挑戰與反饋,並會更快地調整。

相反,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面對失敗,則認為是自己才能或智慧不夠,不願意承擔風險和付出努力。他們把承擔風險和努力嘗試當作有可能泄露他們缺點的潛在機會。

德維克說,她在20多年關於兒童和成年人的研究中發現,你所持有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你的生活之路。

那些相信智力和個性能夠不斷發展的人,與認為智力和個性根深蒂固不可變、本性難移的人相比,會有顯著不同的結果。

所以,要想成為終身學習者,你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

02 發現自己的熱情

一旦你完成了心態轉變,就像給板結的土壤鬆了土一樣,接下來就可以「打理」自己的「心田」。

因此,接下來你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人類無垠的知識海洋,我們到底從哪裡開始?

要想打理自己的心田,必須明確你所關注的知識領域,即你希望鑽研、有所建樹的知識領域。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基點。

只有聚焦到一個細分領域,我們才比較有可能深入,並有所建樹。若興趣點太多、精力分散,沒有一顆種子能夠成活,因為它們都需要你的呵護,而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那麼,怎麼找到自己的「冥冥之志」,以便「用心一也」呢?

「刺蝟理念」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實踐。

英國學者伊賽亞·柏林引用古希臘諺語「狐狸多機巧,刺蝟僅一招」,將學者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對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框架和體系,並以這一結構來解決問題(刺蝟);而另一類則會動用廣泛而多樣的經驗、方法來闡釋和解決問題(狐狸),卻沒有一個框架或統一的觀點。

雖然沒有優劣,但在古希臘寓言中,二者高下立見:狐狸很聰明,會很多技能,也善於觀察、籌劃,能夠設計很多複雜的策略向刺蝟發動進攻,並且行動迅速,看起來肯定是贏家;刺蝟看似笨拙,行動遲緩,但它有拿手的一招——一遇到攻擊,就縮成一個圓球,渾身的尖刺立起來,讓敵人無從下口。所以,每一次攻防,都是刺蝟取勝。

基於類似的寓言,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指出,一些實現了從優秀到卓越跨越式發展的公司,都堅持了簡單而深刻的所謂「刺蝟理念」。

具體來說,它們將戰略建立在對以下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之上:

你對什麼充滿熱情?

你能在什麼方面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

是什麼驅動你的經濟引擎?

柯林斯認為,實現跨越的公司將這三個方面的理解轉化為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理念,來指導所有工作,長期堅持,就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雖然柯林斯在這裡說的是公司,但我認為這個道理對於個人也是適用的。

首先,很顯然,哪怕你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到世界最優,就算做到超過大多數同行,你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口碑和優秀的績效。這是個人有所成就的基礎。

其次,你所擅長的能力應該可以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創造出持久、強勁的現金流和利潤。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創造價值,僅憑愛好和熱情,也是不可持續的。

最後,也可能是最根本或最為重要的是,你對什麼東西充滿熱情?如果你對那些東西充滿熱情,你就可以全力以赴,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產生「廢寢忘食」的「心流」體驗,也更容易發展出超出同行的專業能力。

03 構建知識體系

要想實現躍遷,關鍵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應該怎麼做呢?有如下四項行動建議供參考:

1. 找到一位導師

學習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老師或真正有修為的高手(當然,如果這個高手善於教育,便是最理想的)。導師具有整體的知識結構,也會指導你高效地學習。

2. 系統學習

參加一個由權威機構或專家主持的培訓或學習項目,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3. 從研讀經典開始

如果上述資源都不可得,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那麼,比較穩妥的切入點是從研讀經典開始,因為經典本身就說明了它的價值和重要性;一些經典書籍不僅能勾勒出總體框架、提供精華或經過驗證的高質量信息,而且會為你指引後續深入學習的方向。

4. 有計劃地自學或主題閱讀

制訂一項系統的學習計劃,或者主題閱讀計劃,即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一些相關的經典書籍,進行系統化的閱讀,深入地學習,爭取把這個主題理解完整、透徹,或者根據指導,參加一個分步驟、分階段的學習計劃。

04 掌握學習方法,事半功倍

「學習」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掛在嘴邊的詞,卻沒有幾個人將其說得清楚,對什麼是學習也有很多錯誤或模糊的認識。因此,很多人根本不得其法,學習效率也不高,事倍功半。

雖然我們人類對大腦的研究還很有限,但截至目前,總結研究成果,我們仍能大致勾勒出大腦深處學習的基本過程。

人類學習的基本過程

簡單來講,學習是個人主動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它主要在人的大腦中發生,涉及一系列複雜而微妙的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響。大致而言,核心要點包括如下幾方面。

1. 高效地接收信息

要建構知識,離不開對信息的獲取,而獲取信息會受到專註力、動機、意圖、方法、資源等因素的影響。

對此,要想高效學習,第一關就是保持好奇心,以開放的心態,積極而有效地獲取高質量的信息。

2. 激活已有知識,消化、吸收新信息

接收到高質量的新信息,個人將其充分消化、吸收,真正理解,是建構知識的第二關。

這一步雖然需要全腦的參與,但概要而言,主要發生在大腦皮層的一個叫作「工作記憶」的區域。按照目前的了解,工作記憶處理速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即同一時間能處理的孤立的信息數量有限。

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效果,必須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並聯繫實際,提高對信息的解讀、賦義能力。

3. 組塊、連接,間隔重複,提高和強化記憶

如上所述,被存儲進「長期記憶」的信息,當需要時,能否被有效地提取出來,是影響新信息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

按照現代腦科學研究,這些信息的「提取度」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有關,因此,通過關聯、比喻等方式把相關的信息組合起來,可以加快信息的處理。同時,通過間隔重複等技巧,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提高記憶率,防止「遺忘」。

4. 學以致用,及時復盤

如果只是把信息記憶住了,並不是真正的學習。如前面所述,知識是與行動相關的。

當個人通過主動地獲取信息,基於已有的知識對其進行解讀、分析(信息處理),理解並記住了一些特定的規則(類似「在什麼情況下,遇到什麼問題,怎麼做是成功的」),當以後遇到類似情境下的問題或挑戰時,就可以指導自己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從而提高個人行動的效能。這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因此,學習不只是「學」,一定要包括「習」。在某種意義上講,「習」重於「學」,因為只有通過「習」,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學」到的信息,並通過實際行動結果的檢驗,驗證建立起來的規則的真偽。

整天在網上看一些信息,或者到處聽各種講座,並不是在學習——那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如果離開了主動的實踐,對那些信息不加分析、驗證,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學習就不會發生。

因此,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或生活,將所學付諸應用,之後再進行復盤,這樣不僅會發現可複製的成功,而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5. 善用「心智模式」

如上所述,伴隨著學習和應用,個人會形成一些「心智模式」,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來加速信息的處理和決策制定。按照詹姆斯·馬奇的說法,這可能是藉由「試錯」或模仿他人,甚至是「自然選擇」形成的複製過去成功的行為模式,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毫無疑問,心智模式的形成會加速信息的處理。因此,高效學習者必須認識到「心智模式」的存在,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有效地應用心智模式,使其加速且不妨礙學習。

05 長期堅持刻意練習,循序漸進地積累

面對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要想精通,都必須從一點一滴開始。這裡面有方法和技巧,但沒有捷徑可走。

1993年,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和同事們研究發現,很多領域的專家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通過刻意練習來提升他們的技能,一些所謂的「天才」其實是10年以上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他們讓一些音樂家回憶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累積的練習量,估計得出:一些最有才的樂器(如小提琴、鋼琴等)演奏家往往是從4~6歲就開始練習,到20歲時平均已經積累了近10000小時的練習量。這一研究成果就是廣為人知的所謂「一萬小時定律」的出處。

儘管嚴格說起來「10000小時」並不精確,它只是一系列研究得出的估計平均值,不同人成才累積的練習量事實上差異很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也不是說只要你練習到了10000小時就一定能夠成才,但是,毫無疑問,要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刻意練習。

而刻意練習效果與有效練習時長、教練指導效果、對訓練規律的理解等有關,也離不開機遇。在你成長的歷程中,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一位適合的好教練,有時候可能可遇不可求。

但是,正如西方諺語所講: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因此,如果個人能力強、成就大,相應的整合資源能力、獲得機會的能力,包括遇到好教練的機會都會增加,從而形成驅動成長的良性循環。

關於作者:邱昭良,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學習型組織網創始人,國際組織學習協會會員,國際人才開發協會會員,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會員,認證項目管理專家(PMP),中國企業大學聯席會學術委員,《培訓》雜誌專家委員。

王謀,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學士,清華大學工學學士。組織經驗萃取與課程開發實戰專家。

本文為「華章管理」(ID:hzbook_gl)原創,摘編自《知識鍊金術》,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出版。轉載請與我們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章經管 的精彩文章:

品牌Logo滿足這4點,用戶馬上記住它!
能否達成目標,單看這1點就夠了

TAG:華章經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