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害怕失敗、不自信?那可能是因為他的思想「病」了……

孩子害怕失敗、不自信?那可能是因為他的思想「病」了……

前幾天跟朋友約著一起逛街,朋友把她上馬上要上初中的女兒帶來一起,出來逛本來是很高興的事情,朋友的女兒卻一臉憂心忡忡的樣子,我問她怎麼了,朋友說:「唉,這孩子心事重,馬上要上初中了,天天在家跟我念叨說她害怕去新學校,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環境,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這不都擔心好長一段時間了。」

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沒去上學就操心這麼多以後還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這孩子未免也有點太悲觀了。可是,靜觀我們身邊,這樣思維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標榜自己「不能做到」,其實準確來說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因為「不想」所以做不到。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而人們常常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到。

我在這裡為什麼要把「不能」和「不想」區分得如此明確呢?那是因為這兩個詞對於一個人的行為來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能」是個人能力的問題,再加上一些客觀上的原因,而「不想」則是思維上的問題,是從主觀上否定了自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於把主觀原因說成是客觀原因,正是因為思想上的懶惰心理,不願意為了某件事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是有能力做而不去付諸行動,這種說法存在「語病」,這種思維模式也是「病態」思維。

孩子的負信息大多來源於家長

1

今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的時候,走到路上聽到一個媽媽對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說:「是不是這次比賽又要輸了?」我不知道小男孩經歷的是什麼樣的比賽,但從這句話里我就可以聽得出來,這位媽媽傳遞給孩子的正思維是很弱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正思維」吧!

百度搜索「正思維」三個字,出來的理論是這樣的:正思維,是一種世界觀,是指積極的、面向目標的、力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正思維也可以叫陽光思維。

藉助對其內容的注釋,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正思維的定義:它是區別於悲觀的、消極的、或與達成某個目標、解決某個問題無關的思維活動。

那我為什麼說上面那個說自己孩子又要輸了的媽媽,沒有給孩子傳遞正思維呢?那是因為從這個對話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媽媽在遇到困難或者外界干擾時,心理上首先蹦出的想法是「糟糕」、「肯定不行」、「真倒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本身是一種悲觀看世界的消極心理,是一種反向的負信息,也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種語言表現。

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思維的影響,遇到事情父母就會用負信息跟他溝通,久而久之他就會用這種理念暗示自己,「我不行」這種消極觀念就會深入骨髓,不自覺地表現在思想和行為中去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想大家都聽過「條件反射」這個詞,我們人在快要摔跤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扶住旁邊用以支撐自己的物品,這是指我們行為上的一種條件反射,而我們的思想上其實也存在「條件反射」的正思維或者是負思維。

當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經常正思維的人會想「還好沒有太糟糕」,而負思維的人就會想「我怎麼這麼倒霉?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在遇到事情每件反射是正面思考還是消極對待,這種思維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

正思維和負思維的孩子區別有多大?

2

我們從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里,就可以看出正思想和負思想的孩子對於事物的看法最明顯的區別。

男二江天昊是實驗中學本土中學升到高中部的,在男主錢三一來上高中之前,一直都是學校的風雲人物,給學校拿了不少獎。可是錢三一來了,無論是學習還是體育都直接碾壓江天昊,這個前風雲人物被現風雲人物所代替,心裡極度不爽。

然而江天昊就是一個具有正思維的孩子,他雖然嫉妒錢三一,但並沒有用極端的方式去針對或者抹黑錢三一,而是在內心暗暗地跟錢三一較勁,努力提升自己,以期望能達到跟錢三一抗衡的目的。最終兩個優秀的人惺惺相惜,在較量中共同進步,並且成為了好朋友。

而劇中的女二鄧小琪則是一個標準的負思維的孩子。她跟女主林妙妙本來是好朋友,但那是建立在林妙妙各方面都不如她的基礎上,後來林妙妙不停在進步,最終超越了鄧小琪,鄧小琪就開始心生不滿,甚至開始故意針對林妙妙,人為製造一些矛盾。

我們不能說鄧小琪這樣的做法就是人品有問題,但至少可以說明,她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腦海里下意識地不是出現正思維,第一時間不是想著去提升自己,而是在抱怨「憑什麼她得第一」,這樣的負思維讓她沒有寬闊的思想和胸襟,所以她輸不起。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能力

3

現實中很多父母其實自身就存在一定思想上的問題,他們對好與不好的評判標準就異於常人,比如孩子有一點缺點或者失敗就開始埋怨,對孩子諸多不滿,可是卻不幫孩子分析原因,一味地指責和訓斥孩子。所以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自身要有正思維意識,然後再配合一定的方法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能力。

培養孩子正視自身力量和責任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米爾斯曾經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指出他在給抑鬱症患者治療的一個訣竅,那就是每次跟患者談話的時候,都會要求病人把說出口的所有的「不能」換成「不想」。

為什麼這樣呢?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不能」是能力問題,而「不想」則是思想上的問題,喜歡用「不能」的人往往會屈從於現實,教給他把「不能」變成「不想」,則會讓他們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和責任,從而積極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認識到某件事的意義,並且引導他用持之以恆的態度來完成。

培養孩子的「正反」思維能力

有一次在公園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玩,走到一個草坪前面,草坪旁邊立著牌子寫著「嚴禁踩踏」,可是草坪上還是被人踏出了一條斜路,孩子說:「媽媽,我們也從這條斜路走過去吧,這裡近一些,不用拐到那邊去了。」媽媽說:「不行,你沒看到旁邊寫著『嚴禁踩踏』嗎?我們還是走大路,遠一點就遠一點,也不在乎這點路。」

孩子爭辯說:「這已經被踩出一條路了,別人都能走,我們為啥不能走?反正這條路上的小草已經死了。」母親拉著孩子說:「不行,別人從這上面踩踏那是別人不對,你不能因為別人做錯事你也跟著做錯事呀,再說了,都從這上面走過去,那小草不是再也長不出來了嗎?」

孩子用反思維看,這是條近路,可以讓自己快速到達目的地,母親用正思維看,認為這雖然讓自己快速到達目的地,但是以破壞環境為基礎,堅決不能做。

對於孩子的「捷徑」思維,世界建築大師格羅培斯其實也給予過肯定的回答,他說斜路具有方便、任人自由選擇的優點,並據此為聞名全球的迪斯尼樂園設計出了優美的園林路徑。

這樣說來,同一件事不能僅僅從正面看問題,也得從反面看問題,堅持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才是最佳的思維過程,得出的結論也才能經得起人們的推敲。

而我們作為父母,在孩子的問題上也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看。比如孩子淘氣,在家上竄下跳,看似不聽話讓人挺心煩的,可是從別一個方面來看,這樣的孩子恰恰手腳靈活,協調能力強,具有運動細胞。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孩子的分析能力,拓展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不至於遇事鑽牛角尖,多緯度思考。

培養孩子「贏自己」思維能力

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之所以陷入負思維里無法自拔,其根本原因在於攀比。父母只把眼光盯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別人的都是優點,看到自己孩子都是缺點,於是就會有「你看看人家孩子」這樣的話出來,原本父母是為了激勵孩子,可是這種話說多了自己也信了,真覺得自己家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所以心理開始不平衡。

當然,看待事情都有兩方面,攀比並非是壞事,看到別人成功我們心生嫉妒,懂得正思維的人會想更加努力縮短差距,而負思維的人則陷入嫉妒和失落里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只需拿自己和自己攀比即可,自己的今天是否比昨天進步,明天是否要比今天進步,這就是「贏自己」思維。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陷入攀比的負思維里,只有一心想贏得自己的人,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且及時糾正和補助。

歸根結底,父母自己要擺正心態,幫助孩子審視自己的不足,然後去贏得自己,做人生的冠軍!

更多熱文

爸媽很恩愛是種怎樣的體驗?

他們撒的狗糧,是孩子最需要的成長套餐

南京一對父子「互毆」: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紅色性格」的孩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惡魔?
閱讀能力沒有捷徑可走!這種橋樑書才是娃無障礙閱讀的第一步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