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康令:中國之「禮」,能為全球治理提供什麼獨特良方?

陳康令:中國之「禮」,能為全球治理提供什麼獨特良方?

【編者按】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儘管中國曾是全球化時代的「遲到者」,但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用和平崛起的成功經驗向世界證明,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式來連接傳統與現代,是促進全球治理不斷優化和完善的「良方」,而中國之「禮」是其中的典型體現。日前,在由上海市文明辦等單位主辦的「文化之申」主題分享活動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青年學者陳康令就此作了專題講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賓禮儀的文化與踐行一直延續到今天,出現在國際外交事務間,也出現在日常生活交往間。但是,「禮」的作用不止於此。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談談中國之「禮」對於全球治理能貢獻什麼獨特良方。

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要談全球治理,先要了解世界大勢。我們知道,近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化很大,這讓世界各國的觀察家和研究者們有點摸不著頭腦。中國提出了對世界大勢的判斷,那就是八個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要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從三個主要方面來切入,這其實也是三對主要矛盾。

第一,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如今全球「西降東升」的總體政治和經濟格局已經形成,與百年之前「西升東降」的格局正好相反。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西方列強就已經牢牢佔據了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中的主導地位,以古代東亞國際秩序為代表的傳統國際秩序形態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西升東降」格局達到頂峰。

但此後,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危害是全方面的,全球各國幾乎都難以倖免,出現了「西降東降」格局。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分庭抗禮。同時,民族獨立運動興起,世界經濟總量以乘數效應增長,非西方世界獲得了更多平等的發展機會,聯合國等機制創立,世界格局進入「西升東升」階段。從「西降東降」到「西升東升」,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整個人類發展的「觸底反彈」。

上世紀末,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美國獨霸的「單極時刻」,世界格局短暫地回到了「西升東降」狀態。但不久美國就先後遭遇「9·11事件」和金融危機,自身實力和領導權遭受巨大削弱,並在西方世界內部引起一系列負面反應。而非西方國家的綜合國力穩步上升。世界格局於是第一次進入「西降東升」階段。

第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南來北往」的全球化主流趨勢應當仍會繼續保持,在程度上也要比百年之前要加深許多。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起在推動這種趨勢。

毫無疑問,數百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推動和創造精神大大加深了世界各國和人民的交流融合。尤其是先後引領三次生產力革命,率先開創全球治理體系,促進了整個人類的發展進步。但西方從崛起之時便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你輸我贏的零和邏輯奉為圭臬,也屢屢陷入戰爭和金融危機的泥潭。靠發戰爭財或者犧牲他國的方式來推動全球化,明顯是落後於時代潮流的。

近年來,美國還出現了逆全球化傾向,連連挑戰世界貿易組織和多邊貿易體系等國際機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種種做法即便是其盟友也叫苦不迭,給世界發展增添了變數。僅僅在2017年和2018年,美國就退出了8個「國際群」,包括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伊朗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萬國郵政聯盟。

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主要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深入人心,不少國家還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能夠在現代化過程中以進步的眼光看問題。這些國家有很大潛力去學習西方國家促進全球化的積極一面,也有足夠的實力和意願去更積極主動地融入甚至帶動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宏觀經濟協調、解決全球性問題。這些是全球化進入新時代的力量源泉。儘管過去大部分國家長期處在世界體系的邊緣,但以人工智慧等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給全球各國帶來了全新機遇。

第三,中國百年與世界百年。當今「西降東升」總體格局正在強化「南來北往」的主流趨勢。促成這種變化的核心因素有不少,其中的重要一點,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當時的晚清朝野上下被迫「睜眼看世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類的觀點迅速蔓延開來,「變局」「奇變」「創局」「世變」「運會」等辭彙也紛紛出爐。但中國實在是實力不濟,只能任人宰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我黨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既堅持原則又勇於改革,既講究開放又強調自主,為中華文明煥發新生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和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旅遊消費國。僅中國一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超過了美歐日之和。

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用非常積極和主動的態度來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收穫了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這充分說明「強中國」和「利天下」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我們還需要注意到,當今世界局勢也處在分化動蕩之中,許多中觀和微觀層面的「亂局」在一些地區和領域頻頻出現或者層層疊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成為常態。這就需要中國保持好充分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因地制宜、因國而異、因時求新,既要判斷好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的發展變化趨勢,又要用及時必要的變通和調適來防止日積月累的「異變」,主動確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方向是「穩中求進」。

禮儀的功能及在國際秩序構建中的作用

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角看,中國正在進行著從全球治理「後來者」到「引領者」的身份蛻變。如果從更廣闊的、長達數千年的維度看,中國在維護國際秩序的和平穩定方面,是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文明基因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禮和天下」。

《禮記》有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周公制禮作樂。隨著漢語的發展,「禮儀」一詞包含了「禮」和「儀」的含義,因為「禮」字誕生更早、影響力更廣、重要性更大,所以現在多可用「禮」指代「禮儀」。

中國傳統禮儀有著兩面性。五四運動時候批判的「禮教吃人」,還有清代通過三跪九叩將君臣關係扭曲成主奴關係等,其實是封閉僵化、不與時俱進、違背禮義精神本質的糟粕部分。根據經學與美學的詮釋,禮有四大價值追求:節制人性、達到仁愛、實現有序、促進和諧。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第一個禮便是葬禮,古人對於葬禮非常重視並不是因為他們只是注重儀式,而是出於對人的尊重,他們認為葬禮可以幫助人超生。並且,葬禮的禮要求大家恰當表現情緒,節制情感。而春秋戰國時期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頻繁的戰爭,戰爭讓國家分崩離析,儒家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國與國之間的仁愛,以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而禮在這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解釋看,禮的兩種社會功能是整合與互惠。綜合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的分析,禮與權力建構了三組關係,分別是展示權力、建構權力和維繫權力。

現代外交禮儀是各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示權力的重要途徑。從宏觀層面看,現代外交禮儀是國際行為體開展對外關係、實施外交政策、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全權代表達成協議後,在其獲得批准成為法律之前,還要經過外交禮儀的強化(比如舉行隆重的儀式)。從微觀角度看,現代外交禮儀主要用來協調主權國家及相應國際行為主體代表的順序,並根據代表受到承認的級別不同,對其給予區別待遇。在歐洲,外交官們非常關注儀式上的先後次序,他們掌握整個宮廷不同的禮儀形式,以避免對外交官所代表的君主及其本人的冒犯。

禮儀建構權力的過程主要表現為通過禮儀程序建構政治合法性。在傳統西歐秩序中,帝王往往需要得到教廷莊重肅穆的加冕禮才能獲得國際政治合法性,例如,拿破崙一世在1804年被教皇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從此擁有了巨大的政治合法性。傳統東亞秩序中國際合法性的構建趨同於國內合法性的構建,亦是通過複雜的禮治化途徑來實現。到了清朝,中國對周邊政權的冊封禮儀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和莊重。

通過組織、舉行和控制儀式來維繫權力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1)政治權力常常具有劇烈變動性,而禮儀則具有相對穩定性;(2)禮儀本身具有彈性,可以為政治行為的長久延續提供一套辦法;(3)禮儀制度革新的延遲性使得權力的變革過程不那麼激烈和暴力;(4)禮儀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可以有效維繫權力分配。比如在清朝,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督撫執行賓禮的方式,大致以《儀禮·覲禮》為原則,遵守六項程序,並由中央和地方各自執禮。但是,在晚清東西方國際秩序發生激烈交鋒的過程中,賓禮作為一種權力的體現,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例如,對於英國使節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的禮儀之爭,兩國僵持不下。清政府原本希望西方各國服從傳統東亞秩序的各項禮儀規範,但在各國態度強硬地拒絕接受後,清政府為了使得自身的權力得以維繫,便在禮儀方面進行了「妥協」,選擇了調整賓禮的彈性方案。

古代中國禮賓禮儀的主要歷史淵源

古代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雖然沒有用西方式的國際法來對國家間的關係進行約束,卻孕育出了一套頗具東方特色的國際規範,我們暫且稱為「天下禮」。

「天下禮」的禮節內涵和儀式形式的根本基礎是國內禮儀思想和制度的發展,淵源包括各國禮典、國際習慣和一般禮儀原則,核心禮儀規範是「五禮」之一的賓禮,在操作過程中是由禮部等政府機構負責管理和實施,並被詳細記錄在歷朝歷代的會要、禮典等經典文獻中。

施行禮賓的過程具有莊重嚴密的一套程序安排,譬如中國曆朝對朝貢國家的貢期、貢道、貢物、朝貢規模等都有明確規定,這都詳細記錄在相關文獻之中。

自唐宋開始,賓禮和其他重要禮儀一起,在中國國內實現了禮典化,由禮部統籌負責。這些成文的禮儀規範一方面記錄在《會要》等歷朝歷代根本典章之中,例如《唐會要》《宋會要》《元經世大典》《明會典》《清會典》;另一方面則記錄在獨立的禮儀典章之中,例如《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大金集禮》《明集禮》《大清通禮》。其他東亞國家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會據此制定本國的禮典,對如何實行賓禮進行進一步規範,例如朝鮮王朝的《國朝五禮儀》。

同時,中央王朝等也會在二十四史等官方文獻中詳細記錄前朝實施賓禮的情況。東亞各國政府的核心中央機構(如中國曆朝歷代的禮部,以及清朝的理藩院等)負責管理和推行賓禮。這些機構不僅負責賓禮的制訂和執行,也負責轉呈屬國國王的奏疏,辦理屬國的冊封、修貢、進賀、告喪等事務,承擔著外交部門的功能和角色。例如,明朝在中央設禮部主客司,具體主管朝貢事務;設立鴻臚寺,掌管朝會、冊封等方面的禮儀;設立行人司,奉命對朝貢國國王進行詔諭、冊封、賞賜等外交事務;在京師設立會同館,負責接待各國朝貢使者;設立四夷館,承擔翻譯事務;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設立市舶司,負責海外諸番朝貢市易之事,辨別表文、勘合真偽等事宜。

許多流傳至今的圖像資料也展現了古代賓禮的演變歷程。比如,《職貢圖》是中國古代繪畫的一種特殊門類,生動記載了古代外國外交使節來華交流的情境。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職貢圖》是南朝梁蕭繹所繪,此後歷代相沿,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唐朝閻立本《職貢圖》、宋代李公麟《萬國職貢圖》、元代趙孟頫《貢獒圖》、明代仇英《職貢圖》、清代《皇清職貢圖》等。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禮尚往來的繁榮景象,更能體會到求同存異的精神內涵。

在更宏觀的國際秩序層面,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的規律:實力逐步壯大使中國具有越來越高的國際威望(也叫「天下正統」),但中國並沒有成為霸權國或者殖民國,而是運用更多能力和意願在國際層面推行禮治。理念構建的禮治原則、權力運用的禮儀邏輯、利益分配的天下禮制不斷發展成熟。由此,「天下禮」進入規範的禮典化和組織化進程,內涵不斷深化,形式愈加豐富,各國普遍接受,從而使整個東方國際秩序(也叫「天下秩序」)始終保持在長期穩定和平的狀態,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

然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給原本較為封閉的東方世界帶來了不少「意外」。從西方遠道而來、風格迥異的人員、思想、傳統、技術、貨物等,逐步引發了18世紀東西方國際秩序的劇烈碰撞,典型標誌便是兩次「禮儀之爭」,我前面提到的馬戛爾尼拒絕「入鄉隨俗」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之禮為全球治理提供哪些經典智慧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工業革命的到來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性成就,給具有豐富精神文明含義的禮儀的普及打下了基礎。但西方對於禮儀的重視,主要側重於個人的行為規範,在整體的制度安排和價值追求方面都比較欠缺。在國際關係領域,西方國家十分關注國際禮儀的外在形式,但卻很少去理解和把握禮儀的精神內涵。而中國在這方面,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中國和各國學者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2018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

中國有3000多年蔚為大觀的禮儀發展歷史,這其中包括不少成功經驗,也有不足和教訓,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去提煉中國之禮的現代內涵,為解決當今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古今對比的維度看,從前「禮和天下」的具體做法顯然不能完全複製了,但中國之禮所蘊含的經典智慧依然可以帶來許多獨特的現實啟示。在當今全球治理領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政治領域的仁禮存心,也就是避免濫用權力、以「禮」制「力」。「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中國不趨附於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也不追求某些大國一貫的窮兵黷武、強權獨霸。從古到今,中國一直堅信,每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強國,尤其要注意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有所節制、有的放矢,避免對他國發展做出過度反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平等相待」。

其次,經濟領域的禮尚往來,也就是擴大各國利益、以「禮」促「利」。中國從不把發展紅利「藏著掖著」,始終願意與各國互利互惠,共贏共享。我們希望廣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起,在新的合作機制、框架下實現共同發展,同時也歡迎所有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我們堅持「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普惠理念,講求持續互動與回報的良性循環,指向的正是各國一道實現長遠利益。

第三,文化領域的禮樂相成,也就是提升文明理念、以「禮」倡「理」。中國推動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中國正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杭州二十國集團峰會、廈門金磚國家峰會當中傳承優雅、高貴的待客之禮,以柔性力量讓全世界人民的心相連、情相通。

當今國際社會正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挑戰。破解治理赤字,需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在這方面,中國有意願也有能力積極提供良方,從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思想者小傳】

陳康令國家高端智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青年學者,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訪問學者,中國禮賓禮儀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禮賓官。專著《禮和天下:傳統東亞秩序的長穩定》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谷俊山的「將軍府」,就這麼一夜之間「拆光」了?
人性之光如炬如燭,忽明忽滅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