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對印反擊戰,究竟是哪位元帥指揮的?林彪還是劉伯承

對印反擊戰,究竟是哪位元帥指揮的?林彪還是劉伯承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入侵我國西南邊疆的印度軍隊實施了自衛反擊作戰。我軍以4萬3千餘人對陣印軍近3萬人,整個作戰進程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僅用15天的時間(中間有18天的休整時間)就取得了殲滅印軍8853人,繳獲各種火炮380門,各種槍支6403支的偉大勝利,自身傷亡不到印軍的三分之一,為2419人。這一仗得到了西方媒體的高度評價,將其形容為「小刀切黃油」一般乾脆利索的戰爭。

長期以來,關於在北京指揮中樞,究竟是哪位元帥指揮了這場戰爭的問題,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認為是時任國防部長林彪指揮的。這種說法,其實只是一種傳言,並沒有文獻資料的有力佐證。真正對此次反擊作戰給予了高度關注,在戰役指揮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並作出具體指示的元帥,是時任軍委戰略小組組長的劉伯承!

早在半年之前,劉伯承就預見到中印邊境衝突發展成為一場邊境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他根據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當年自己親自指揮第二野戰軍第18軍進藏的經驗教訓,特別提出了部隊的後勤供應和道路保障問題。他叮囑總後勤部的領導說:「後勤工作要有充分準備,去西藏有康藏、青藏、新藏三條路,康藏路和青藏路戰略意義重大。」又重點指出:「後方基地要注意隱蔽,要鑽溝,要挖洞,要偽裝,防止敵人對我後方基地實施空襲。」

10月10日至17日,面對印軍的步步緊逼,劉伯承就部隊的臨戰準備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指示,著重強調了戰術上的幾個問題。劉伯承說:「過去曾有一些同志,認為只要插進去包圍住敵人就是勝利。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插入、迂迴、分割、包圍,這些都是機動的樣式,僅能為勝利創造有利條件,絕非勝利的本身。對勝利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把敵人打死、打傷和俘虜。所以當我們已經迂迴包圍了敵人時,還要準備實施強攻,準備打硬仗,啃硬骨頭。」

為了把仗打好,徹底消滅敵人,取得真正的勝利,劉伯承就戰術問題提出了5點指示:1、抓緊臨戰訓練,重點解決戰術和技術問題;2、採用夜行曉襲、出敵不意的戰術,集中優勢首先打敵要害,為速決全殲創造條件;3、確實熟悉地形和方位,確保夜間進攻方向的準確;4、適時轉換戰術樣式,由野戰轉為強攻時,要特別注意組織運用火力,充分發揮隨伴火炮的威力;5、注意及時總結作戰經驗,這樣對部隊的戰術素質提高得最快。

劉伯承還專門針對西段新疆部隊的作戰問題提出重要意見,他說:「如何才能達到徹底、乾淨、全部殲滅敵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辦法把敵人分散開打。我很擔心的是啃硬骨頭……戰術不是死的東西,土辦法能打勝仗,就是好戰術。」

10月20日至28日,我軍東西兩線部隊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任務。在東段,殲滅了印軍第7旅和其他印軍一部,進駐達旺,逼近瓦弄,以軍事上的勝利否定了「麥克馬洪線」,創造了下一步作戰的有利態勢;在西段,清除了印軍31個入侵據點,殲敵一部。

劉伯承在北京看到戰役第一階段的捷報之後,非常高興。他判斷印軍決不會甘於失敗,戰役還要持續下去,便抓緊時間查閱相關資料,研究地圖預判戰事的發展趨向。他打電話給總參,還是強調兵要地理的極端重要性,他說:「通向前面的道路要急速加修。立即組織專人調查所控制地區內的地形、道路和居民點情況,部隊到哪裡,哪裡的這些情況就要搞清楚、弄準確,兵要地理的問題不能忽視。這一點搞不好,就等於失去了作戰指揮。」

總後勤部及時給東西兩線參戰部隊傳達了劉伯承《關於反擊作戰後方布局的指示》,劉帥指出:「反擊印軍作戰,後方布局是一個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這次作戰有特殊意義」。「這次戰役的結局,取決於後方補給的程度,要從全局出發,長遠打算,通盤計劃。我看主要有兩點:一是交通和運輸力;二是安排好後方基地和補給站」。他同時要求「補給基地(站)的設置要從戰略、戰役、戰術範圍精確計劃安排好,要有個長遠打算,既要選擇機動位置,又要隱蔽,防止敵人破壞」。

劉伯承在總結了第一階段反擊作戰的經驗教訓之後,向部隊強調了山地作戰的注意事項:「山地戰要避免正面硬頂。有三條經驗值得注意:一是只要有道路迂迴,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無路可行,也可以利用山溝插進去,一般山地沿山溝運動最終是能夠翻過山樑的。三是順山背夾背而進,相互策應。沿河流攻擊應由兩岸並進,不要只顧一面而遇到敵人的側擊。如迫不得已必須正面攻擊時,就要堅持勇猛地打出去。『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時候就不能有絲毫猶豫。」

戰役第二階段反擊作戰的重點方向是西山口至邦迪拉一線,印軍第4師戰術司令部指揮4個旅共約1.2萬餘人的兵力,沿公路兩側成線式縱深梯次配置,置重點於西山口,形成前重後輕式的分段部署,呈現出外線較強、側後較弱的配置。劉伯承一看這個部署態勢,馬上就拿出了克敵制勝的辦法:「敵人的配置特點是:銅頭、錫尾、背緊、腹松……從西北向東南擺成一字長蛇陣對我組織防禦。從西山口、申隔宗地區敵人的防禦態勢來看,其右翼是敵人的背脊骨,左翼是敵人的肚子。我們攻擊部隊以主力從莫多、邦嘎江寺向西山口、申隔宗插下去,從敵人的肚子上開刀,要比砍脊骨容易些。」

他要求部隊採取迂迴包圍的戰法來對付印軍的一字長蛇陣,為了真正地把敵人包圍住,消滅掉,必須搞好協同動作。他強調:「分進合擊是軍事原則,是一個重要的戰法;正面攻擊和迂迴部隊,遠距離迂迴和近距離包圍迂迴的部隊,這個方向和那個方向的部隊,步兵和炮兵等,都要切實協調一致地動作。」他特別關照部隊指揮員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把道路這個關鍵問題抓住;二是要確保部隊按照統一的計劃,按照規定的時間行動;三是各方向的部隊,都要有獨立作戰能力。這幾點搞好了,分進合擊就有把握。

根據劉伯承「打頭、擊背、剖腹、切尾」的指示,西藏軍區前指採取正面牽制,兩翼夾擊和側後迂迴的戰術,集中2.2萬餘人的兵力,一舉形成對印軍的多路攻擊態勢。於18日把印軍切成數段,戰至19日攻佔了邦迪拉,印軍全線崩潰,倉皇南逃。我軍以主力清剿殘敵,以一部兵力向南追擊,至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的印軍據點。

就在當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決定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

在整個戰爭期間,劉伯承把前線部隊可能遇到的問題,幾乎全都想到了,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為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莫過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疆烽煙正十年 的精彩文章:

對越反擊戰125師首戰失利,許世友大發雷霆,「打光拉倒」
硬核科普:軍隊的傷亡究竟是什麼意思,志願軍的真實犧牲人數

TAG:南疆烽煙正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