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但是到了冬天,如果古代人依舊只穿裙袍,他們又是依靠什麼來禦寒的呢?當冬日的寒流來襲之時,當代人都有棉衣、羽絨服來取暖,古代百姓到底是依靠什麼衣物來禦寒呢?

中國古代人的智慧一點不比當代人差,雖然在古代的史書中看不到褲子這一說法,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以及保留下來的傳世文獻可知,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發明了穿在腿上的褲子。

現代人之所以覺得古人沒有褲子,是因為古時候的褲子叫法,與當代完全不同。古代的褲子,被稱之為「絝、」「袴」,《說文·系部》中對於「絝」的解釋為「脛衣也」。

古代人們所穿的褲子,並不分男女,而且這種褲子與現代的褲子完全不同,這種「脛衣」沒有腰,也沒有褲襠,只是用繩子系在脛上,保護膝蓋以下的部分。這種褲子的問世,在當時就是為了保護脛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冬天起到保暖禦寒的作用。

不過,因為這種褲子的形式特殊,所以膝蓋以上部分是沒有保暖衣物來保護的。這種衣物在當時非常昂貴,只有富家子弟才穿得起,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棉花並沒有普及,這種冬日裡用來禦寒的「絝」都是用蠶絲製造而成,「紈絝子弟」也是由此而來。

當然,這種衣服畢竟保暖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大冬天,襠下更是涼颼颼的,只保暖兩條小腿,實在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從春秋戰國發展到兩漢時期,有襠的褲子就出現了,《史記》中記載這種褲子被稱之為「犢鼻袴」,但是這種褲子與前文中所提到的「脛衣」是完全分開的,它是專門穿在襠部的種三角褲。

到了魏晉南北朝,才真正出現了可以禦寒保暖的合襠褲。《梁書·諸夷傳》中有記載:「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雖說採用的還是原來的叫法,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可知,這一時期的褲子都是合襠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受到了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響,穿褲子在民間開始流行開來。這一時期的褲子做得比較寬鬆,而且兩個褲腳十分肥大,在當時稱之為「大口褲」。

最初的時候,大口褲僅供行軍作戰的士兵使用,後來人們發現穿著這種褲子工作生活遠比原來的那些傳統衣裳上要更加方便得體,這種褲子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尤其是到了冬日,為了增加褲子的保暖性,衣物都是用獸皮製作而成。

不過用狐裘、貂皮動物皮毛所製成的這些褲子,可謂是千金難求,也只有貴族富人穿的起。很多時候窮苦人家穿的都是用粗麻製成的褲子,保暖性確實很差。

到了唐宋年間,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人們開始將棉花填充到褲子中進行保暖,其實這就是棉褲的雛形。其實現代人所穿的衣物,是古人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古代並不是沒有褲子,只是各個時期叫法不同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鳶飛九天 的精彩文章:

太平洋戰場上,他指揮了唯一一場美國傷亡大於日本的硫磺島戰役
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從朱棣陵墓上拆下來的嗎?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