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禮縣:秦人烽火故地千年祁山堡 鹽官鎮古法製鹽文脈悠長

禮縣:秦人烽火故地千年祁山堡 鹽官鎮古法製鹽文脈悠長

CCTV-10

2019.8.11 20:50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甘肅卷 禮縣篇

禮縣篇 預告片

實際上,禮縣的「禮」,最早是姓李的「李」。

據傳,南宋以前,這裡曾叫「李店」,因有一戶李姓人家在此開店而得名。

公元1236年,南宋風雨飄搖之際,按竺邇率蒙古軍南下,迅速佔領隴南一帶。為進一步鞏固統治,蒙古在李店設立了李店文州軍民元帥府。

「李店」這兩個字作為地名,因此被收錄進了《元史》。

公元1473年,明朝在這裡始置禮縣。此後,禮縣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大秦帝國從這裡崛起

這是陳列在甘肅秦文化博物館裡的器物,叫秦公簋。它的真身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0世紀20年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偶然見到此物後激動不已,為它撰寫了一篇跋,稱其來自「西垂陵廟」。

正是這篇文章,讓秦公簋名聲大噪。引得著名學者馬敘倫、商承祚、郭沫若等紛紛前來一睹尊容。

秦公簋被認為是秦肇始文明的重要實物證據之一。

1994年4月至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所在禮縣大堡子山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現在學界已公認大堡子山遺址就是秦人的西垂陵園,它所在的禮縣一帶就是秦人的早期發祥地——西垂。

據史料記載,秦人原本居住於東方,是殷商的諸侯國,周滅商後,秦人因參與叛亂而被周王強制西遷。

西遷後,他們艱難求生,歷經九都八遷,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大秦帝國。

禮縣人素有養馬的傳統。而馬,是秦人崛起的重要依憑之一。

秦國的開國始祖秦非子,就是一個傑出的養馬馴馬大戶。

「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

——《史記·秦本紀》

犬丘即禮縣一帶的西垂,是一片水草豐茂的河谷川原,土地肥沃,宜農宜畜。

自從秦人被西周降服遷至此地後,他們就這片土地上耕地養馬,部族因此迅速興盛起來。

「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曾經這樣評價秦國。

正是優質的馬匹和秦人對「禮」的吸收,為秦國後來的強大積蓄了能量。

千年祁山堡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三國志·諸葛亮傳》

祁山,三國故事裡的一座名山,因《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聲名遠揚。

在今天禮縣祁山鎮南的西漢水北岸,有一處平地凸起的石質小丘,高約80米,頂部土質平台乃人工夯築而成,台地周圍尚有明顯的牆體建築遺存。

當地人稱之為「祁山堡」,正是諸葛亮當年駐軍的地方。

關於祁山古城的始建年代,僅有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寥寥數字可考:「在縣北七里,後漢末,置城山上,為戍守處,城極嚴固。」

祁山堡的建造者是誰至今是個謎題。唯一可肯定的是,其所在的這片區域,曾是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鹽官鎮:古法製鹽技藝猶存

在今天的禮縣縣城東約20千米處,有一座叫「鹽官」的千年古鎮,它曾以出產井鹽聞名一時。

據民國版《西和縣誌》記載:「鹽官城內鹵池,廣闊十餘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時不涸。飲馬於此,立見肥壯。」

位於鹽官鎮鹽井祠里一口古老的鹽井,是鎮上留存的最後一口鹽井。

如今,鹽井裡仍有滷水不斷冒出,千年時光,彷彿未曾流逝。

古老的熬制井鹽的工藝,在當地已延續了千年。

沒有雜質的沙土,是製作井鹽的關鍵。將井中鹽水汲取出來後,灑在寸許厚的沙土上。等水分自然風乾或晒乾,繼續潑灑井水。如此反覆多次,以提高沙土的含鹽量。

然後將沙土裝在竹簍里,用滷水淋濾,得到含鹽量較高的鹽水,再在鍋中進行熬煮。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井鹽逐步被成本更低廉的鹽取代,鹽官鎮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計挑戰。

最終帶著鹽官鎮人熬過這段歲月的,是一棵棵蘋果樹。20世紀50年代,禮縣開始嘗試引種蘋果。沒想到禮縣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特別適宜蘋果的成長。

現在的鹽官鎮,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果農。

從井鹽到蘋果,這片土地持續不斷地向人們饋贈它那豐富的物產。

在文化興縣戰略的引領下,禮縣深挖本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向傳統、向先賢汲取智慧。

隨著禮縣人對自身的認識不斷加深,這片古老的土地,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煥發出了從未有過的生機。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禮縣篇》

播出時間:8月11日 20:50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張蘭 胡悅 彭筱雅(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樂其樂」的歐陽修曾有抑鬱症?最後竟是用它治好的!
為何這些詩人的「酒後醉語」,可以成為千古名句?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