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產生紙上談兵這個典故?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產生紙上談兵這個典故?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可謂婦孺皆知的成語,講的就是戰國時期趙括兵書讀得很熟,一上戰場就葬送了趙國數十萬大軍,由此衍生出這個成語,意為空談理論、不切實際。

這個典故有兩個重點,一是紙,二是談兵。

考古發現證明西漢初期有紙,但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直到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才使紙的發展迅速起來,最終大行於世。

這裡的「紙」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植物纖維製造的書寫載體,在其發明之前,古人會不會把其他物品也叫作「紙」呢?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漢書·宦者列傳》

這是對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記載,縑帛就是絲織品,而「紙」這個字從糸,糸就是細絲之意。也就是說,「紙」的原意是絲織品製造的書寫載體。

鑒於絲織品的歷史,「紙」的出現年代應該很早,在戰國時代肯定存在,趙括很可能見到過。但縑貴,趙括讀的兵書不可能用「紙」來書寫,而應該是竹簡這種廉價普適品。

長平之戰後,後人對於趙括的評價是相當一致的,都是志大才疏,進而衍生一個典故:「讀父書」。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藺相如勸趙王:「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括言兵事,跟談兵是異曲同工,但並未明確提及,此後歷朝歷代,評價趙括多引用藺相如的評語,如唐朝胡曾《詠史詩·長平》所寫:

長平瓦震武安初,

趙卒俄成戲鼎魚。

四十萬人俱下世,

元戎何用讀兵書。

可另一方面,引用趙括失敗的例子時,談兵、論兵的身影逐漸多了起來,比如徐夢莘在 《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二里提到「昔趙括論兵,其父奢不能難,而奢謂括必敗」。

隨著時間推移,趙括讀書跟趙括談兵都成了固定片語,意義很明確,都是說趙括死讀書,不會活用,但一直跟紙沒關係。

在跟趙括搭夥前,紙上談兵其實有自己的生活。

「紙上」這個詞原本是個中性詞,就是說寫在紙上的字,但後來逐漸跟實踐對立,成了理論的代名詞,如宋朝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紙上」有了光說不練的意義,並在隋唐之後,因軍事上屢屢失敗,從學術領域拓展到軍事領域,到清朝正式出現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到了清末,紙上談兵和趙括的碰撞越加頻繁,二者經常出現在同一場景,作為夸夸其談的代表,但仍未明確融合。

直到《上下五千年》中出現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二者直接划上等號,《現代漢語詞典》更是把「紙上談兵」一詞的出處定在長平之戰,於是有了人們的固定印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哪吒的父親李靖是商朝人還是唐朝人?哪吒為什麼不叫水吒?
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中央的混亂引發地方的覬覦,最終國亡家滅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