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清華美院教授尚剛談工藝美術:國寶背後的故事其實並不多

清華美院教授尚剛談工藝美術:國寶背後的故事其實並不多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浩洲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大量古代工藝品的呈現讓觀眾直呼過癮。8月10日下午,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尚剛攜新書《給孩子的國寶》亮相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以《歷史與時尚:走進古代工藝美術》為題,從器物的工藝美術史出發,講述國寶背後燦爛的文明與審美的歷史,為孩子科普國寶的歷史與時尚。

經濟、政治、文化決定著工藝美術的風貌

「按照材質,可以把工藝美術分成絲綢等織物、陶瓷、玉石、金屬、漆木以及其他六個門類。」據尚剛介紹,工藝美術的主體是日用品,其次才是欣賞品。但在日用和欣賞之間,從來就沒有清晰的界線,所有的日用品都能夠欣賞,許多欣賞品又可以使用,只是欣賞品的材質往往更高貴,製作常常更考究。

工藝美術是以手工方式製作的造型藝術,兼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重屬性。經濟、政治、文化不僅孕育出工藝美術與其名作,並且還決定著它們的風貌。

據尚剛介紹,絲綢是古代最重要的工藝美術門類。從經濟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半數左右的人口在從事紡織生產,他們生產的主要產品就是絲綢,絲綢是古代中國從業人口最多、產品數量最大的工藝美術門類。

從政治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是個等級社會,人們的穿著使用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絲綢是高級服裝的主要面料,它們的品種、圖案、色彩都和等級制度有密切的聯繫。

從藝術的角度看,絲綢主要用做服裝面料,而服裝除遮羞保暖之外,還要穿給別人看,要顯示主人的審美,因此最有展示性,最能代表裝飾與其演變。某種圖案、某個色彩的流行,也往往從絲綢開始。

「絲綢的數量甚至超過其他工藝美術門類的總和,可惜難以保存,這和陶瓷的不腐不爛大不相同。」尚剛說,如果做工藝美術史,就應當儘可能尊重古代,在他的書里,總是盡量把絲綢的討論或者敘述放在最前面,文字也最多。

據尚剛介紹,陶瓷器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古代工藝品。陶瓷器裝飾的變化與使用有關,他舉例說,古代很多的陶瓷器是餐飲器,用於盛裝肉食,表面凹凸不平的餐飲器不便於清潔,「元代以來的瓷器器表平齊,不易藏垢,便於清洗。」

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材料、技術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工藝美術的歷史也是材料的歷史、技術的歷史。」尚剛說,任何作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材料制約著作品的面貌,材料的不同必定帶來造型和裝飾的差異。材料必須經過製作技術才能成為作品,技術制約了作品的面貌,技術的不同常常引出造型和裝飾的變化。

尚剛教授是中文系畢業,沒學過物理和化學,他在講座上自我調侃「後悔幹了這行」,引得觀眾笑聲一片。年近七旬的他還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在清華執教30餘年,他被學生稱作是「認真嚴謹的幽默大師」。

工藝美術品是了解古代社會的一扇窗口

寫給孩子的科普讀物離不開小知識的點綴,尚剛在講座上也不忘科普。為什麼瓷器多是圓的?他解釋道,瓷器在窯內燒制時非常容易變形,方器的變形人很容易察覺,看起來會很不舒服,而圓器的變形一般看不出來。

最近熱播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制香女聞染在去世前的一番話中,道出了大唐制香技藝背後的深意。當天的講座上,尚剛也為觀眾科普了香囊知識,「現在人們使用香水居多,而在古代人們是使用金屬制的球形香囊來產生香味的,這種香囊無論如何轉動,裡面的煙灰煙火都不會外泄,唐人也將香囊用來暖手。」

再比如說,釭燈是漢代流行的一種銅燈,工匠設計的吸煙管能將煙氣吸入燈身溶於燈腹水,這樣就可以降低空氣污染。這種銅燈的製作非常巧妙,也體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在談到工藝美術品的功用時,尚剛指出,工藝美術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培養人的基本審美意識,且會左右人的終極審美方式。此外,古代的書籍、文獻難以保存,但工藝品美術品深入千家萬戶,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好的壞的都得使用,這也是了解古代社會的一扇窗口。

「人們了解國寶時大多愛聽故事,但有史料記載的故事其實並不多,《給孩子的國寶》這本書的內容定位是中國古代的正史,未經證實的內容沒有引用。」尚剛在互動環節告訴觀眾。

活動特邀嘉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東方也指出,國寶其實沒有什麼故事,故事大多是人們編造的,電視節目中過度渲染傳說和野史的做法是不合適的。「歷史和文化都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而學者的工作就是發掘真相、去偽存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相新聞 的精彩文章:

男子月入6000卻賴賬77歲母親每月200贍養費,網友:諷刺
韓國史上最強「越北家族」,祖孫三代棄韓投朝

TAG:縱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