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深淵中咆哮的野獸

深淵中咆哮的野獸

新舊世紀之交,世界工人運動位於改良主義的旗幟下。世界進步事業和平與連續發展的遠景,民主和社會改革的繁榮昌盛的前途似乎得到了一勞永逸的保證。第一次俄國革命(即1905年革命)使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激進派恢復了活力,並一度激勵了法國的無政府工團主義運動。《鐵蹄》無疑帶有1905年的印記。

《鐵蹄》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創作的長篇小說,描寫了20世紀必然要產生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武裝鬥爭的歷史。該小說塑造了安納斯特·埃弗哈德——一個組織勞動人民以武裝鬥爭為手段來消滅「鐵蹄」壟斷統治的社會黨革命領袖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言論和行動感動了人民、教育了妻子和岳父,甚至象摩爾霍烏斯主教這樣的人也成了無產階級革命隊伍中的一員。

傑克·倫敦不僅創造性地吸收第一次俄國革命所帶來的進步,而且再次大膽思索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命運。那時正統派社會黨人恰恰認為這些問題已不足為道:一極是財富和力量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卻是痛苦和貧困的積累;社會困難和仇恨的積累不可避免地醞釀了血腥的劇變——傑克·倫敦無畏地覺察到了這些問題,人們不禁要帶著驚訝的神情反覆自問:這本書是什麼時候寫成的?果真是在大戰前嗎?

不得不著重指出的是,傑克·倫敦描繪出了工人官僚和工人貴族對人類未來的命運造成的影響。由於他們的支持,美國財閥不僅可以成功地戰勝工人的起義,而且可以在接下來的300年內維持其鐵一般的獨裁統治。

鐵蹄(The Iron Heel)

[美]傑克·倫敦(Jack London)丨著

楊陽、梁昊、饒會敏、蔡雲飛丨譯

楊陽丨責任編輯

作品簡介

這部政治幻想小說寫於1907年。作者通過一位投身革命的富家小姐視角,虛構出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風雲變幻,也藉此準確預見到了資本主義集權制度的興起。儘管該書出版於100年前,但對當今社會仍有警示作用,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舊金山。他在一個既無固定職業又無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長大。24歲開始寫作,去世時年僅40歲。

早年時期,他在舊金山附近的奧克蘭市當過報童、碼頭小工、帆船水手、麻織廠工人,還曾以「無業遊盪罪」而被捕入獄,幾個月以後才重獲自由。十九歲時加入了美國的社會黨。他參加工人集會,發表激烈的演說,主張破壞現有的社會秩序,並曾經因此被捕。

傑克?倫敦的創作,筆力剛勁,語言質樸,情節富於戲劇性。他常常將筆下人物置於極端嚴酷,生死攸關的環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實的品格。傑克?倫敦讚美勇敢、堅毅和愛這些人類的高貴的品質,他筆下那「嚴酷的真實」常常使讀者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精彩段落

夏日的清風吹拂著紅杉樹,池塘的波紋和著歡快的節奏拍打岸邊滿是青苔的石頭。蝴蝶在陽光下飛舞,四周傳來催人入睡的蜜蜂嗡嗡聲,這是如此的安靜平和。但我坐在這裡思考著,心神不寧。正是這份寧靜使我坐立不安。這一切似乎都那麼的不真實。整個世界是如此平靜。但這其實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我豎著耳朵,甚至調動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將臨風暴的一絲徵兆。哦,時機可能已經成熟!我們可是做了充足的準備!*

*第二次暴動主要是由厄內斯特?埃弗哈德聯合其他歐洲領導人共同發起的。儘管他精心策划了這次暴動,他的同志們也是精明能幹、計劃執行起來毫不猶豫,但埃弗哈德還是於1932年春季被捕並遭處決,這在當年可是一項重大事件。在埃弗哈德被處決後,他的妻子流亡到了守夜者羅賓旅館,一處位於加利福尼亞索諾瑪山的小屋。

我也當真是如此地焦躁不安。我思量著、考慮著,無法停止這胡思亂想。長久以來,我一直生活在激流之中,以致竟被這平和與寧靜所壓抑,再不能忍受思考這將要瘋狂噴湧出的死亡與毀滅之漩渦。耳中迴響著失敗者們的哭嚎;我也能夠看到,正如我以前就見識過的那樣*:原本美妙的軀體變得殘缺不全,靈魂從驕傲的軀體中被硬生生地剝離出來,擲還給了上帝。如此這般,我們這些可憐的人便走到了末路。在殺戮和毀滅之中苦苦掙扎,期待著能為大地帶來一絲和平與快樂。

*毫無疑問,她這裡指的是芝加哥公社事件。

當時我還是那麼的孤獨。只要我停止思考這將臨之事,便只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那隻逝去的「雄鷹」,展翅搏擊於長空,翱翔向烈日,燃燒著人類自由的理想之炎。我不能就這麼舒服地坐著,等待著他的偉業實現,儘管他已無法見證。他對此傾盡了一生,甚至他的生命。這是他的事業,他做到了。*

*秉持對艾維斯?埃弗哈德的敬意,這裡必須指出:埃弗哈德是共同策劃第二次暴動的眾多偉大領袖之一。幾百年後,當今的我們再回首,可以確信即便他還活著,第二次暴動的失敗結果其實也是慘痛的。

所以,在這段焦急等待的時間裡,我應該寫一寫我的丈夫。光憑我自己甚至其他更多的人也不能將他寫得鮮活。他的性格是那麼高尚,不必加以渲染就已然是如此光輝。他是一位偉人。隨著我對他的愛變得無私,現在我最後悔的是他沒能見到明日太陽的升起。我們不會失敗。他已經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鐵蹄正面臨災難!很快,他們將從壓迫人民的高台上被推翻。當消息傳開,世界各地的勞動人民將會揭竿而起。勞動人民空前團結在一起,歷史上第一次廣泛的世界性革命將會上演。*

*第二次暴動確實是國際性運動。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龐大得不能憑一人之智以策劃。在世界各地受寡頭壓迫的勞動人民早已準備好,等待著信號。德國、義大利、法國和澳大拉西亞這些勞動階級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準備好支援這場革命。人們也確實是這樣做了。但正因如此,當第二次暴動失敗後,所有這些革命者被聯合起來的寡頭所絞殺。上述國家的政府也被寡頭政府所取代。

看到了吧,我是多麼期待這即臨之事。自打被灌輸到腦海以來的每一個日夜,我便一直思考著這事。並且,我一想到丈夫就不得不想到它。他是這次運動的靈魂人物,我怎能將二者分開呢?

我說過,光憑我一個人並不能將其寫得鮮活。眾所周知,他為了自由飽受苦難。他受了多少苦、蒙了多少難,我全知道。因為我與他共度了20載的風風雨雨。我了解他的決心、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他對革命全身心的投入。然而在籌劃開始後僅僅過了兩個月,他便遇害。

我盡量簡單地寫一寫厄內斯特?埃弗哈德是如何走進到我的生活中——我們的第一次相遇,我們結合後他的成長,還有他給我生活帶來的巨變。這樣,你們便能通過我的視角看到他,像我一樣去認識他,去經歷我這些私密甜美的事。

那是1912年二月,我第一次見到他。他作為父親*晚宴的賓客,來到了我們在伯克利的家。我只能說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其實並不好。他是晚宴上眾多賓客之一。家人在客廳一起迎接客人們到來的時候,他表現得很不得體。父親私下裡說過,這是一個「牧師之夜」。厄內斯特在一群宗教人士之中當然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約翰?坎寧安,艾維斯?埃弗哈德的父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主攻物理學領域。他做過很多原創性研究,是一名卓越的科學家。他對學術界最大的貢獻當屬對電子的研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物質與能量定義」。這些研究在任何時代都毫無瑕疵——終極的物質單位與能量單位都是唯一的。該觀點在當時非常先進,但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得到證明,直到奧利弗?羅治爵士和另一些學生在放射能這一新領域中將其驗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言 的精彩文章:

凱特王妃形象坍塌:無視英國皇室禮儀,對西班牙女王無禮
卡米拉與英女王有不為人知的密切關係,但女王親自下令封殺卡米拉

TAG: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