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

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同樣地,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作用,庫倫力剛好充當電子公轉的向心力,所以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

然而,這種原子模型其實是完全錯誤的。那麼,現代物理學又是如何解釋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呢?

原子行星模型的起源

原子行星模型的起源是因為引力和庫侖力的相似性。根據牛頓引力定律,兩個質量之間的引力表達式為:

其中m1和m2表示物體的質量,r表示兩個物體質心的距離。

根據庫侖定律,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庫侖力的表達式為:

其中q1和q2表示帶電粒子的電荷量,r表示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距離。

然而,與行星不同的是,電子是帶電的。自19世紀中葉以來,物理學家就知道,經歷加速(速度和方向的改變)的電荷會發出電磁輻射(光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失能量。

一個旋轉的電子會把原子變成一個微型的無線電台,它的能量輸出是以電子的勢能為代價的。根據經典力學,隨著能量的不斷損失,電子將會螺旋進入原子核中,原子會坍縮。

量子理論來拯救

到了20世紀20年代,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物理學家認識到,像電子這樣的微小物體不能被看作具有一定位置和速度的經典粒子,我們只能知道電子在空間中任何一點出現的概率。根據量子力學,越靠近原子核,電子出現的概率越高。

上圖為離原子核不同距離的單位體積空間內的電子電荷量,這就是所謂的概率密度圖或者電子云。越靠近原子核的地方,單位體積空間內的電子數增長得非常快。從這個角度看,電子似乎確實落入了原子核中。

「無限之戰」把電子從死亡螺旋中拉回來

雖然電子的勢能會隨著它向原子核力場的移動而變得更負,但它最終會趨於負無窮。然而,由於總能量保持不變,勢能的損失由電子動能的增加來補償,動能的增加決定了電子的動量和有效速度。

因此,當電子無限接近原子核時,它的勢能會下降到負無窮,而它的動能則會上升到正無窮。這場「無限之戰」雙方都無法獲勝,而是達成了一個平衡。勢能的下降只是動能的兩倍,電子以與玻爾半徑相對應的平均距離而運動。

不確定性原理

不過,這種描述還有一個問題。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像電子這樣小的粒子既不能被認為具有確定的位置,也不能被認為具有動量。海森堡認為,諸如電子這樣的量子粒子的位置或動量可以被精確地知道,但隨著其中一個量被精確地測定,另一個量的值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這不僅僅是一個觀察困難的問題,而是一個自然的基本屬性。

這意味著在原子的微小範圍內,電子並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確定動量和位置的「粒子」。因此,「電子落入原子核」的說法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一號 的精彩文章:

《三體》文明的科技領先地球多少年?
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也有閃電嗎?

TAG:火星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