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的理性,鴻蒙的節奏

華為的理性,鴻蒙的節奏

科技自媒體 /?倪叔

8月9日,「鴻蒙」初開,驚艷了全網。

在HDC.2019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OS?未來是一個多屏的時代,屏將無處不在,場景的多元化讓屏變得大小不一,不同的場景又有不同的標準,這讓開發者和創業者頭痛不已,硬體碎片化出現了。這些問題都是未來的OS要解決的。

未來的OS長什麼樣,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鴻蒙OS是先行者,是全球第一個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散式OS。谷歌正在開發的Fuchsia也是微內核,但不是分散式的。蘋果目前主要採用的是宏內核,但也在朝著微內核發展。微內核是技術的大勢所趨,簡單理解就是更快更安全。

首款應用鴻蒙OS的產品是華為智慧屏,在8月10日亮相。華為智慧屏給自己的定位是「下一代電視」,它不僅僅是一台電視,而是一個新家庭中心。在華為的生態體系下,未來的智慧生活有兩個中心:一個是手機,另一個就是智慧屏。前者連接個體,後者連接家庭。

鴻蒙OS首先應用在智慧屏上,讓我們看到了華為對智慧屏的重視,也讓我們看到了華為的理性與鴻蒙的節奏,這是一種克制。

根據華為官方的說法,鴻蒙OS暫時不會應用到手機上,而是先應用在車機、PC、智慧屏等其它硬體上。手機隨時可用,但暫時不用。

優先支持谷歌的安卓,是出於理性的思考,因為目前安卓的應用生態更加豐富和成熟。但是如果市場需要,用華為的方舟編譯器和華為生態去連接,安卓生態的應用遷移至鴻蒙OS「可能一兩天就搞完了」。支持谷歌的同時先落地智慧屏等其它硬體,是在應用生態上的提前布局。

跨終端

鴻蒙OS率先落地智慧屏讓我們看到,這是一款跨終端的操作系統,開發之初就是為多場景應用準備的,目的是「打破設備之間的牆,實現生態共享」,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如何降底應用遷移的開發工作量」是優先要考慮的事情。這一思考幾乎成為了華為生態發展的主旋律。

十年前移動互聯網爆發,智能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迅速流行,於是一個問題出來了:「我們是不是要為每一種硬體開發OS呢?」這隻會加劇硬體碎片化和生態的封閉,開發工作量大,創業成本高,生態協同變得越來越複雜,嚴重阻礙了IoT乃至AIoT的發展。

余承東表示:「Android 手機至少需要3GBRAM 以上才能跑得順暢,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很多IoT設備內存非常小,這樣怎麼運行?」

未來的OS要能實現跨終端互聯,還要能兼容不同硬體,不管硬體能力是強還是弱,都可以使用同一套OS。鴻蒙OS的分散式架構便是為此而生,通過最底層的內核層、上面的基礎服務層、程序框架等支撐不同設備,實現模塊化解耦,對應不同設備進行彈性部署。

分散式架構首次被用於終端OS,通過無縫式協同、分散式軟匯流排將硬體能力虛擬化、資源化,實現同一個帳戶下硬體能力的跨終端調用、共享互聯。比如「我們手錶上沒有攝像頭,我們可以用手機的攝像頭。我們覺得PC的攝像頭不好,可以調用手機的」。

同樣的技術也被應用在了EMUI10上。本次華為開發者大會正式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的EMUI10,三大分散式技術(硬體能力互助共享、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分散式安全)、方舟編譯器等技術一個不少,多彩滅屏顯示、再進化雜誌鎖屏、莫蘭迪風格等送上全新的視覺享受。

為了推動IoT生態發展,鴻蒙OS選擇了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源,「使全球開發者可以快速接入HMS生態,實現生態共享」。

有了自研操作系統鴻蒙OS的華為在HILink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華為去年推動成立的HILink標準,獲得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廣泛支持。近一年HILink生態可謂發展迅速,已獲得260個品牌、1.4億 IoT設備支持。在華為等品牌的推動下,IoT生態正在加速發展融合。

分散式

面向未來的OS要成功,往往需要一個巨大的浪潮,PC的浪潮下誕生了Windows和MacOS,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誕生了安卓和iOS。鴻蒙抓住的浪潮是IoT和AIoT,痛點和機會都是多終端的互動融合,分散式的結構必然成為主流。除了結構,系統的運行方式也在分散式化。

鴻蒙OS和傳統的操作系統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跨終端,再往深一層次去看是以微內核和分散式結構為基礎,比谷歌還要搶先一步。

微內核是對應「宏內核」的一個概念。宏內核又叫單內核,簡單點說就是把所有要運行的東西都放到內核里,比如線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等。優點是處理效率高,缺點是容易導致內核崩潰。因為內核壓力太大,系統穩定性於是就很差,微內核的技術構想於是應運而生。

微內核的設計思路是簡化內核功能,通過模塊化的設計分擔內核的運行壓力,實現模塊化解耦。微內核的一個顯著優點就是安全性更高,余承東表示,「微內核天然沒有ROOT」,ROOT就像一把可以打開所有門的鑰匙,微內核沒有這把可以打開所有門的鑰匙。

當然,微內核也有自己的缺點,即系統性能不足,華為通過使用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兩大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保證系統的流暢。

微內核的設計是分散式的,鴻蒙OS往前又進一步,通過前文所述的「分散式軟匯流排」實現了「同一個帳戶下硬體能力的跨終端調用」。分散式軟匯流排簡化了中間協議,大大降底應用開發成本的同時「讓傳輸更加高效、更加簡潔、更加快捷」,這是傳統OS所沒有的。

分散式架構讓開發者更加聚焦自身的業務邏輯,「像開發同一終端一樣開發跨終端分散式應用」,最終讓消費者在各場景中享受無縫體驗。

全場景

從鴻蒙OS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長期主義,華為對操作系統的探索其實早在十年前,早在鴻蒙立項之前就已經開始,這個探索最終落地成為我們在鴻蒙OS和EMUI10上都可以看到的方舟編譯器。方舟編譯器的立項幾乎和華為5G基礎技術研究同時啟動,時間是2019年。

方舟編譯器表面看是提升了手機的性能,手機流暢度可提升24%,系統響應性能可提升44%。但方舟編譯器真正的價值遠不止於此。華為開發者大會前夕,余承東轉發了《華為新貴!方舟編譯器的榮光和使命》一文,知名數碼博主@菊廠搞機在文中總結了方舟編譯器的四大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讓手機告別虛擬機,它帶來了可以媲美甚至是超越iOS的安卓體驗。第二個優勢是解決了混合語言調用帶來的JNI開銷,無論是哪種語言的程序員都可以開發鴻蒙APP。第三個優勢是代碼優化,相當於給代碼裝上發動機。第四個是解決了手機間歇性卡頓的問題。

過去,做一個操作系統最難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開發門檻,一個是應用生態。IoT時代又多了一個,即跨終端互聯互動。華為用了十年的時間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又用了幾年時間解決了跨終端互聯互動的問題,剩下應用生態的問題則是1 8 N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3月份的時候,華為對外公布了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落地成為1 8 N戰略。1即是手機,8是指平板、PC、車機、電視、音箱、耳機、手錶和眼鏡,N是指不同場景下的其它IoT設備,最終共建成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散式OS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個OS不一定非得或只是鴻蒙,正如眼下我們看到的那樣,谷歌的安卓依然是優先支持的,但如果需要,鴻蒙將無縫補位,挑起大梁。

從方舟編澤器、晶元、HILink到鴻蒙OS等,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華為的理性與節奏。鴻蒙率先落地智慧屏,支持「8」和「N」,是基於理性的思考,是在為未來做準備。不高看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一個電吹風敢賣三千元,如今200億造車,戴森的汽車能有戲嗎?
外媒:華為計劃5年內在波蘭投資55億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