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趙迎講壇:淺談傳統文化在歌唱中的運用

趙迎講壇:淺談傳統文化在歌唱中的運用

上周六下午,心靈音樂人趙迎老師應邀做客成都市文化館「走近藝術」大講堂。與成都市民一道分享了他的《淺談傳統文化在歌唱中的運用》專題講座。從歌唱的呼吸出發、到歌唱的情緒、歌唱的共鳴、再到歌唱的咬字、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熱情洋溢的風格詳細的闡述了如何運用中國文化來提高歌唱技巧,把握歌唱的基本原理,並為多名熱心觀眾現場答疑解惑,解決他們在歌唱中存在的問題,一位在電視台工作的朋友下來告訴趙迎老師:台下觀眾反映非常好,大家表示收穫很大,很受啟發。

(附:講座內容節選)

一、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因果」也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一種觀念。同樣的,呼吸就是歌唱的「因果」。吸氣是因,聲音是果,吸氣的狀態決定了歌唱的狀態。

二、唱高音最關鍵的一點首先是吸氣時,情緒上得去,高音才能上得去。

三、付出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注意力在哪裡,結果就在哪裡。同樣的,在歌唱當中,注意力和共鳴腔體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把注意力集中在盆腔,唱出來的就是低沉的低音,把注意力集中在胸腔唱出來的就是醇厚的中音,把注意力集中在頭腔,唱出來的就是嘹亮的高音。

四、歌唱的咬字大體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

1.歌曲表達的是什麼,是劇情/是心情/還是一種精神?

2.歌曲的人稱是什麼,是你,是我,還是ta?

3.歌曲的語氣標點符號是怎麼劃分的?

4.歌曲的韻腳(句末押韻的字)是哪個?怎麼能把這個字唱好?

5.作品的語言特色:普通話要唱得清晰、方言要唱出味道、外語要唱出感覺。

五、歌唱中的「天人合一」:

好比人工降雨,想讓天上想下點雨,要看地上有沒有水汽,而人要配合催雨。同樣的,如果把情緒比作天,把氣息比作地,把行腔咬字比作人,那麼,天有理想,地去實現,人要配合。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時報 的精彩文章:

二、版權意識
三、版權的獲得

TAG:音樂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