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做個閑人,靜倚書窗聽雨聲

做個閑人,靜倚書窗聽雨聲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虞美人·聽雨》

雨天,看書,這是大多數人的理想。看書,沒有雨聲,少了靈氣;聽雨,沒有書聲,少了清雅。

聽雨讀書最容易使人入靜,它不同於孤燈杯茗,也不同於賭書潑茶,更有別於紅袖添香,它是人與天地最自然的融洽。

蘇東坡有個書房名曰「喜雨齋」,他甚至講一座亭子命名為「喜雨亭」,其謂:「亭以雨名,誌喜也。」周作人也有個的書房,叫「苦雨齋」,每至雨下,其寫作的靈感倍增。

雨是窗外事,書為心頭好。一間書房,清幽,玄靜,滿架的書籍,案上是日常所讀的書,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詩、詞、歌、賦,都能讓人手捧閑讀,沉浸其中,伴隨著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心也可以變得悠遠,寧靜。

古人所說的「掃石共看山色坐,枕書同聽雨聲眠」,寫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詩意,手倦拋書,聽雨入眠,大概抵得上十年塵夢。

雨往往跟草木有關,中國人喜歡在書房的外面,留一方空地,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再不濟,也可以是瓦檐窗下,在這些地方,種上清雅的草木。

比如像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所寫的「一篁修竹」,「一畦蘇帶草」,比如像計成在《園冶》中所寫的「蕉葉」,「幽梅」等,待雨下的時候,淅淅瀝瀝,打在這些草木的花葉之間,為生活平添一份幽韻雅意。

聽雨一事,隨著書房外的時間而變,情境也有所不同。天街小雨,草色清淺,這是韓愈的春,幾回疏雨,敲打圓荷,這是晏殊的夏,巴山促膝,夜雨漲池,這是義山的秋,冰雪未至,雨襲寒梅,這是蘇轍的冬。

書房外一年四季的變化,也隨著這雨聲而記錄下來,成為中國雅文化里,最為驚艷的一幕,它幻化成四時的風雅,根植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成為文人心靈與天地物候的碰撞。

如果說人「三省吾身」是對自我的批判,那麼聽雨便是對自我的慈悲。最喜歡南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一詞。少年聽雨,人在歌樓;壯年聽雨,人在客舟;而今聽雨,人在僧廬。

他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寫出不同時期人生的境況,而這正是一個人的一生,此時的雨聲,成了超越生命之外永恆的載體,他書房之外的雨聲,一定是「悲歡離合總無情」的超脫境界。

「新涼物物有精神,靜倚書窗聽雨聲。」這個盛夏,在書房之中,掩卷閉目,做個閑人。聽雨,來之則喜,去之則涼。讀書,書聲清越,人淡如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最高雅的人生,家中跟博物館似的!
時光帶不走油畫里的古典美女的美!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