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新發現讓三國更「大」 三國墓葬一般都是薄葬

考古新發現讓三國更「大」 三國墓葬一般都是薄葬

墓主身份引起爭議,是因為三國流行薄葬,不封不樹,陪葬的東西很簡陋,金銀珠寶基本不可能,最多有一些罈罈罐罐,所以難以確定墓主身份。

在一處蜂房中,仔細觀察牆壁的磚,能清晰地看出有「菱形紋」、「回字形紋」的刻花。當地文管所及武侯祠博物館的專家皆確認,這確是東漢的漢磚。

劉備墓至今完好無損,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硝煙已散去千年,但是三國人物的身影離我們並不遙遠。墓葬是我們與英雄豪傑跨越時空交流的寶貴實物資料。

劉備墓就在成都,雖然此前還有劉備墓在彭山,或者在奉節的說法,但是任何說法都要能和史書相印證,劉備在奉節病死後運回成都安葬,是有歷史資料記載的。而吳王孫權墓的準確位置至今無法確定,就是傳說的地點沒有史書可以印證。諸葛亮的葬身之地相對爭議較小,就是因為《三國志》所記諸葛亮的遺命上說「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根據他的遺命判斷,諸葛亮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

三國有很多故事,很多秘密都埋在了地下,在被發掘之前,我們只能根據已有的記載或傳說,去大膽想像墓中的另一個時空保存了多少千年前的歷史片段。

大三國遺址文化漫談

為什麼三國時期一人多墓?

而且很難確定墓主身份?

從墓葬來說,三國名人的墓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同一個人可能不止一個墓。

一人多墓,是因為三國時期的多員大將死後「身首異處」,他們的廟祠也不只一處。傳說關羽死後,孫權將其首級放入匣內獻於曹操。曹操開匣觀看,見關羽口開目動,大驚失色,遂命人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孫權也以諸侯禮葬關羽屍骸於湖北當陽。歷史上的關羽墓有三處,除洛陽和當陽,成都當年還有關羽的衣冠冢,也就是現在衣冠廟這個地名的由來。

另外,公元221年張飛為替關羽報仇攻伐東吳。臨行前,被部將張達、范疆暗害於閬中,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傳說張飛的頭被帶到東吳,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兩地分別建有桓侯祠和桓侯廟。相傳張達、范疆在投奔東吳途中將張飛頭顱拋於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託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一罐金子,於是用此金造了雲陽張飛廟。

還有一些墓的墓主身份引起爭議,是因為三國流行薄葬,不封不樹,陪葬的東西很簡陋,金銀珠寶基本不可能,最多有些罈罈罐罐,所以難以確定墓主身份。所以當曹操墓發掘的時候,爭議是很大的。但實際上,三國的墓基本上都挖不出東西,成都的東漢墓發掘的寶貝很多,而到三國則發掘文物寥寥無幾。

說起來,三國那幫人,為了湊足軍費,都在曹操的影響下,多少干過盜墓的勾當,曹操更是盜墓賊的祖師爺。等到考慮自己的墓葬時,心裡也要掂量,要是放多了東西,今後不知什麼時候自己躺在墓里,外面一個鋤頭就挖了過來。

所以,三國的墓一般都是薄葬,不埋值錢的東西,所以也不會被盜墓賊打擾。像勉縣的武侯墓,據說從未被盜過,也沒被人為破壞。同時,因為沒有任何隨葬物品,所以沒有發掘的必要。

馬岱(三國蜀漢武將)

對呀,馬岱墓就在崇州太平山上

馬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生卒不詳。東漢時期,馬超軍閥將領,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馬超的從弟。早年追隨馬超大戰曹操,反攻隴上,圍攻成都,漢中之戰等。後在諸葛亮病逝後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曾率領軍隊出師北伐,被魏將牛金擊敗而退還。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今年7月中旬,成都市一眾三國文化研究學者來到崇州市懷遠鎮太平山考察,在那座山上,有一座被當地人世世代代認定是馬岱墓的墓穴。根據考察專家一致鑒定,墓中被挖出的一匹匹青磚,正是東漢時期的漢磚。而這墓穴,至少一定是東漢墓穴。

有老人確認曾在墓中抱出過幾匹刻有「馬岱之墓」字樣的漢磚,只是許多當年的物品已不知所蹤。

村民壘雞圈修蜂房的磚

確實就是漢磚

前日,記者來到崇州市懷遠鎮太平山,尋找「馬岱墓」的蹤跡。依照當地泉水村村民的指示,墓址就在山間一片藤蔓之中,然而該地已無任何古墓痕迹。墓址旁邊,是一處廢舊的農居,殘牆斷壁中,散落著數塊長滿青苔的青石磚。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塊磚就是墓中曾出土的漢磚。

「這樣的漢磚家家都抱了些回去蓋房搭圈」。記者走訪了幾戶農家,果然看到各家搭建的水池、雞圈、柴房等等,多少都用了這樣的磚塊。而在一處蜂房中,牆壁幾乎全用這種磚搭起的,仔細觀察,能清晰地看出有「菱形紋」、「回字形紋」的刻花。當地文管所及武侯祠博物館的專家皆確認,這確是東漢的漢磚。

一戶張姓村民告訴記者,村中世代都稱出土漢磚之地是馬岱之墓,曾有老者見其碑,見其穴,但未被保護,所以舊物早已不知所蹤。

馬岱墓附近

曾出土過漢墓群、五銖錢

曾任懷遠鎮黨辦主任、懷遠文化站第一任文化站站長的林以先老先生還對這座墓有過詳細考察。這座墓雖現已不見規模,但曾明顯顯現為兩部分:依傍太平山山腳下有一條墓道,挖山而入,正是墓穴所在。墓穴的垂直水平線向上,同位置的山坡上,則是「墳包」。

上世紀50年代,大鍊鋼鐵之時,山石被開墾,墓穴曾被挖掘,村中有已故老人留下線索,曾言在那個時期見到過山腳下墓道前的石碑,可惜並不識字。86歲高齡的老黨支部書記楊少全指著太平山北山咀告訴記者,那兒便是馬岱墓道,上世紀辦磚廠,磚窯就建在墓上。他曾見墓前共有三個拱形門,門裡還有墓道,「墓室還有多深多遠說不清」。

當地村民都知道,在辦磚廠之時,馬岱墓旁的山中還曾出土過漢墓群。這也是林以先親眼所見,「至少5座漢墓」。座座都有符合漢代特點的碑座和耳石。除了出土漢石漢瓦,在放貢品的盒子里,還出土了許多漢代的五銖錢。林以先記得,那些五銖錢當年都放置於文化站里,但更替數年,現在也不知散落何處。「馬岱墓所在是太平山的龍頭寶地,是風水之精華」。

當年調查挖墓的老幹部

曾親自抱回「馬岱墓」字樣漢磚

講起馬岱,村中從老到小,家家都能道其英勇,其在諸葛亮病逝後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更是被村人津津樂道。除了這些史書傳奇,當地人還口口相傳「子龍葬銀屏,馬岱葬太平」的說法。

其實,這話並非傳說。現今82歲曾在崇州宣傳部門任職的馬時熏老先生告訴記者,「子龍葬銀屏,馬岱葬太平」原話記載於《大邑縣誌》,而趙子龍在大邑縣銀屏山下的墓址,現已成為重要的三國文物被保護。「馬岱葬太平」,也是太平山村民代代皆知之事。並且相傳懷遠為諸葛亮屯軍之所,以馬岱駐防禦羌,所以當地百姓認為,「馬岱葬太平」是情理之中。

關於「馬岱墓」,當地人還流傳著這樣一件事。民國初年的縣官樊旭穎曾組織公開挖墓,挖到一半,閃電驚雷,狂風大作,於是當地也就有了「挖馬岱之墓,天公都要震怒」的傳聞。「天公是否震怒不知確否」,馬時熏稱,但樊姓縣官掘墓確有此事,這也在當地史書上有明文記載。而其將墓挖掘到什麼程度,就無人知曉了。

在馬時熏的記憶中,上世紀50年代大鍊鋼鐵,馬岱墓道的磚瓦曾被挖作修建高爐的主要材料。當時馬時熏被派來太平山調查此事。來到現場看到果有其事,並親眼見到馬岱墓穴和墓道。只是當時「墓穴已被挖掘一空」,馬時熏只撿回幾匹磚瓦,磚上刻有明顯的「馬岱墓」字樣,只是現已不知散落何處。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 攝影記者 鮑泰良

張松(東漢末年劉璋部下)

彭州深山裡,發現兩處張松墓?

張松(?——212年),字子喬(《三國演義》中字永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建安十三年(208),為益州牧劉璋別駕從事,被派遣至曹操處而不為其所存錄,因而懷怨恨。回蜀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並說璋連好劉備;其後,又說璋迎備以擊張魯,皆為璋所採納。十七年(212),暗助劉備,為其兄張肅所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

或許走出蜀地,許多人未必會對三國時期張松這個人物有太多印象。然而在成都,卻有著張松以及眾多西蜀名人名將的歷史痕迹。三國文化研究學者在今年7月開啟的三國文化考察之旅中,除了馬岱墓,另有一處新的點位至關重要,便是位於彭州市桂花鎮的張松故里,以及鎮上位於雪岩村後山的張松之墓。

在當地,張松之墓的傳說令當地村民深信不疑,這亦為三國文物的考察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

彭州雪岩村:

墓中挖出棺木,墓穴上刻有太陽紋路

彭州市西16公里,桂花鎮蒲陽河畔,有一座三聖寺。相傳三國奇才張松及兄張裔即出生於此,兄任漢朝廣漢太守,松任益州牧劉琅別駕。桂花鎮於是亦被稱為張松故里。

據彭州當地史料記載,寺名「三聖」應是取佛教「西方三聖」之名。而寺里同時又供奉劉備、關羽、張飛、配祀張松,所以「三聖」也包含著「桃園結義」三雄。當地相傳,該寺原為張松的府宅。因張松獻地圖給劉備,回府後被劉璋所殺,所以其後族人將府邸獻給佛門,並改宅為寺。

記者昨日來到桂花鎮雪岩村,村後山的山林中,相傳便是張松墓葬所在。在張姓村民的帶領下,穿越山中密林,一座直徑約9米,高約3米的古墓浮現眼前。只是,墓地約四分之三已被挖掘一空,只餘下邊緣的土胚,難覓明顯痕迹。

張姓村民年逾七十,他告訴記者,村中世代知曉,張松被劉璋殺後,就安葬於此。墓穴早年曾被盜,但何時被盜無人考證。他記得,墓曾有碑,但在特殊歷史時期,墓被破壞,碑被用作豬圈,現已不知所蹤。而他也曾參與過當時的挖掘,那時墓中挖掘出棺木,墓穴石壁上還刻有太陽花樣的紋路。

彭州雙松村:

村裡有座雙松寺,寺里供有張松像

除了雪岩村的張松墓,在三國文化考察之旅中,另一處疑似張松墓也被發掘。同樣是在彭州,位於察隴山腳下的雙松村。

記者也來到此地,找到了村民口中的「張松墓」,墓已在早年被盜,空餘兩個盜洞,無碑無字,卻同樣令當地村民深信不疑。彭州市博物館的肖館長早年也曾來此考察,從墓洞望進去,約不到兩平方米的墓室,但已無棺木。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村中曾有雙松寺,所以村子得名雙松村。松字正是取自張松之名。該寺在上世紀約70年代時被拆除興建學校,但在村民的回憶中,寺廟中供有張松石像,其像還手捧地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很燒腦」!當傳統醫學文化遇到當代藝術 「古籍文獻活化」妙招多
極其罕見!毛澤東親筆信函上拍倫敦蘇富比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