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存譽:為什麼有些人認定「考古就是盜墓」?

秦存譽:為什麼有些人認定「考古就是盜墓」?

一、海昏侯墓發掘過程中的輿論導向

依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結果,海昏侯墓為西漢昌邑王劉賀陵墓的可能性最大,它是迄今中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為完整、布局功能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列侯陵墓園,在2016年1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中被評為2015年中國六大新發現。

西漢海昏侯墓園平面圖

當考古發掘遇上漢廢帝劉賀(歷經王、皇、侯三種身份的轉換)之後,除了給考古學者重要的研究價值之外,同樣給了媒體和公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尤其對於後者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幾年前的曹操高陵事件。網路中,某件事情能夠被炒熱的前提條件,一是具有雅俗共賞、人人皆可「指點江山」的通俗性,二是具有爭議較大、難以蓋棺定論的波動性,而海昏侯墓的發掘過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被媒體炒熱、讓公眾參與的條件,因此才得以活躍在大眾視野之中。

通過梳理網上對發掘海昏侯墓的各種評論,我們可以將其歸為以下三點:

@中國之聲中有關海昏侯墓的評論

1.攻擊考古發掘。這種評論的比例佔據了絕大多數,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歷史學科成為冷門,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固有觀念中,根本不了解歷史學是什麼,更不會主動去了解考古這一小眾學科的具體內涵。於是很多質疑人文社科無法對社會生產創造效益的公眾,便帶著言論自由和「無知者無畏」的心態去攻擊謾罵考古發掘,其中既有不明真相、人云亦云的盲從者,也有唯恐天下不亂、「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好事者,在他們看來,似乎攻擊「考古就是盜墓」已經成了一種所謂的潮流或「社會正義」。

@央視新聞中有關海昏侯墓的評論

2.抨擊「考古即盜墓」論。針對一些人堅持考古就是盜墓的觀點,評論中出現了小部分站在考古者角度說話的人,他們能夠明白考古調查、發掘、整理、研究、保護和利用的大致流程,沒有停留在「挖」的短暫過程之中出不來(大多數認為考古即盜墓的人,只知道考古是把古人的遺物挖出來,卻對挖掘之前與之後的事情置若忙聞),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對其明辨是非的態度懷有好感,卻對其抨擊考古即盜墓的方式不敢苟同,因為他們的說話方式十分尖酸刻薄,往往是站在「長輩」角度,似乎要比那些不了解考古的人高一截,所以評論中總是夾雜著謾罵之詞,這顯然無法將「考古即盜墓」論消除,反而會刺激本來就不了解考古發掘的人,使其轉而攻擊考古發掘工作。

3.中間派。在上述兩種極端評論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態度不明朗的人群,他們往往是「和稀泥」型的,對考古發掘沒有穩固的姿態。但是中間派又不是理性客觀者,因為其評論中往往包含兩方面的信息,一是考古學者如何辛苦,為中國文明的探索做出努力,二是縱然這種努力難能可貴,可是也不能破壞古人的地下安息之所云云,這實際上依然是不了解考古發掘所致。評論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是對古人遺迹敬畏、對考古學者尊重的,但是這種說實話的人又受到當今社會「互害模式]的影響,不敢表露真心。

事實上,考古與盜墓之間、墓葬發掘與保護之間的關係,不明真相的公眾完全可以藉助報紙(如《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化報》等)、網站(如中國考古網、國家文物局網等)、微博、微信等平台去「補課」,之後再來對考古發掘發表看法,在互聯網已然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今天,想要明晰考古學科的具體內涵,應該說是比較便捷的。但是,大多數公眾甚至媒體不願利用互聯網的科普功能,或許覺得多此一舉,或許覺得無關緊要,往往是以自己或單位利益為中心,先表明態度博得關注,再具體分析相關事實,如果先前看法正確更好,即使有偏差也還可以勘誤,總之就是有恃無恐,畢竟沒有哪條法令規定對考古的失實報道將會承擔法律責任。

@中國之聲發表《文物考古和「摸金校尉」有什麼區別》

部分公眾和媒體不了解或不願了解考古發掘卻又急於參與討論,其實質都是為了賺取關注度。從海昏侯墓近期的發掘過程來看,網上評論往往避不開上面三種態度,攻擊考古發掘者言辭激烈卻又講不出緣由,@中國之聲在1月16日專門發表了一篇題為《文物考古和「摸金校尉」有什麼區別》的博文之後,充斥在下面的評論依然是「實質都是挖祖墳,有證跟沒證的區別」、「摸金是破窗進屋偷走錢物,考古是扒窗進屋寸草不留」等等,可見有些人就是無法將考古與盜墓摘開而談。另外一些反對「考古即盜墓」論的人雖然自己心裡明白,卻又講不出來,最終選擇了用「訓教者」的口吻說話,這實際上仍是底氣不足的表現,所以他們才會一邊進行普及,一邊進行攻擊和謾罵,希望將那些「糊塗者」罵醒,但其結果往往是越鬧越凶,成效甚微。

二、考古發掘陷入公眾與媒體質疑之中的原因分析

地下的世界是神秘的,考古學者的使命之一便是去揭示古人留給下的神秘感。西漢海昏侯墓墓園及主槨室中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文化遺物,歷史、科學和美學價值極高,對於研究西漢列侯制度和古代王侯喪葬制度意義非常重大。然而對於公眾與媒體而言,他們的關注點往往與考古學者不同,公眾的關注點集中在是否這一網路事件能夠參與進去以獲取存在感和吐槽欲,媒體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將這一網路事件轉為自己單位的實際效益和點擊率。如果說海昏侯墓內棺開啟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了較大的輿論風波,那麼內棺開啟之後的輿論浪潮將會更大。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深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我們,雖然表面上不予認可,但實際上又有誰能夠擺脫唯心主義思想呢?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往往是見而則半信、不見則半疑的,如曹操高陵事件中有太多人是根據自己固有的知識體系去批判和質疑曹操墓,其實根本就對曹操高陵的發掘工作漠不關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曹操高陵出土的是石牌還是墓誌、「魏武王」謚號是在下葬前還是下葬後獲封的,等等)。

海昏侯墓內棺清理結果公布後,網上依然會出現質疑的聲音,當然由於此次出土遺物明顯指向漢廢帝劉賀,因而質疑墓主身份的輿論不會重蹈曹操高陵的覆轍,但是鑒於上次輿論出現誹謗考古學者的事件,而海昏侯墓內棺的清理工作又不對外開放,如果內棺出土遺物的價值難以滿足部分公眾所期許的滿意值,那麼誹謗考古學者中飽私囊、趁機私藏文物的輿論將會很容易出現,倘若再被無良媒體利用,那麼這次考古發掘將會繼續出現負面影響,而這正是相關人員在公布內棺清理結果之前必須要考慮的。

考古發掘容易陷入公眾與媒體的質疑,一方面是由於公眾和媒體的求異心理,另一方面是考古發掘的公關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前文提到公眾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海昏侯墓具體出土的文化遺物,而是海昏侯墓的發掘能否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吐槽欲。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天性,無可厚非,但正是這種好奇心所帶來的參與感卻是柄雙刃劍,發現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修養,而憎惡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則會誘導人們獲得與事實不符的破壞欲。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無疑是對祖先文化遺產的主動守護(墓葬已經被盜,墓室內部也被破壞,如不發掘將會損失更大),更是對古人未知世界的積極探索,將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抹下濃重一筆。

但是部分懷著「互害模式」心理的公眾,或因生活的壓力,或因工作的不順,或因知識的匱乏,或因旁人的誤導,迫切需要一個不對現實生活造成實質性影響的機會去吐槽和發泄,以期達到自己在虛擬生活中的存在感,而海昏侯墓這個集考古發掘、王侯八卦、雅俗共賞於一身的公共事件,無疑就成了他們的宣洩對象。而娛樂媒體最喜歡的就是極具爭議性的事件,遂趁機利用了這些發泄者的逆反心理,我國的考古發掘工作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已經90餘年,但是真正出現「考古即盜墓」論的卻是在近些年,這裡明顯是有互聯網和娛樂媒體的促進作用在內的。

考古發掘的公關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造成輿論壓力的重要因素。我國公眾考古正處於內行大咖不認可、外行公眾不了解的起步階段,而互聯網催生的網民和媒體卻已經發展的如火如荼,這就會造成考古發掘報道應對公眾與媒體時出現倉促感,再加上考古學者急於將重要發現公布出去,卻又沒有做好迎接社會質疑的準備工作(考古學者一般都很淳樸,只是想讓公眾了解考古行業的現狀,不擔心質疑,卻總是被無良媒體斷章取義的利用),如沒有一個得到網民和媒體認可甚至相信的新聞發言人,尤其「專家」一詞已經在社會上成為貶義詞,此時若是再以專家自居以傳播考古觀點,必然會迎來反感和質疑。考古發掘成果由誰發布、如何發布、在哪兒發布,看起來是一個只需業內人士點頭應允的小事情,但是對於公眾與媒體而言是極為看重和大有文章可做的,如若想要向謀得考古成果的社會認同感,在當前網路平等化時代,必須將公眾與媒體的態度考慮進去,隨時準備應對來自不同當面的聲音和挑戰。總之,考古發掘工作之所以容易陷入公眾與媒體的質疑,既與部分公眾與媒體失衡的好奇心和吐槽欲有關,又與考古工作者疏於考古發掘報道的公關工作息息相關。

三、如何走好考古發掘報道的公關之路

考古發掘報道應當是同時具備嚴謹性、科學性、通俗性、大眾性的報道,顯然在信息爆炸的網路時代,被動的等待媒體上門報道的風險太大,考古學者必須主動走出去。以海昏侯墓的發掘報道為例,一切關於海昏侯墓的報道均是來源於發掘現場,因而從嚴謹性來說,對於如此重要的考古發掘,除了基本的封鎖現場、禁止非請公眾與媒體進入之外,還要指定一個或若干個「海昏侯墓對外發言人」,由他們統一發布最新信息,倘若有進入現場的媒體記者,也必須由指定的新聞發言人與其對話,媒體所謂的隨機採訪工作人員的請求可置之不理,畢竟已經出現了不止一次的媒體曲解考古學者言辭而肆意報道的情況,所以,若想保證媒體對外報道的真實性,就要儘可能的在任何有關發布信息的場所做到謹慎對待,這樣才會讓之前網上出現的諸如「海昏侯墓印證:孔子高2.21米」、「揭秘海昏侯墓:警犬守墓,考古嚴謹一粒土也不能丟」等只為博得大眾眼球的失實報道減少甚至杜絕。

劉賀玉印

從科學性來說,海昏侯墓在尚未對墓主身份做到蓋棺定論的時候,實在不應該把墓主身份的推斷過程發布出去。我們知道,1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現場,領隊楊軍先生指出即使目前發現的一切證據都將墓主指向劉賀,但最終結論還是需要內棺開啟之後才能確定。然而,真正去過現場的除了考古界業內人士和新聞媒體,便再無更多人參與了,但是攪弄互聯網風雲的網民和媒體,早就把海昏侯墓主即為劉賀當做鐵定的事實了,甚至於很多人陶醉在影視劇《烏龍闖情關》、《雲中歌》等的劉賀形象中難以自拔,倘若最終確定的墓主不是劉賀(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但不能保證以後類似的事情不會出現偏頗),那將會在網路掀起難以想像的輿論浪潮了,而這顯然是考古學者們不願看到的。

來源:中國考古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先生最新修復彩色老照片大全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