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人類已經發現了4千顆系外行星,卻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人類已經發現了4千顆系外行星,卻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前不久,NASA公布了一段視頻,統計了最近幾十年來發現的系外行星。

自從大約20年前人類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到現在,一共發現了超過4000顆行星。可是,在對這些行星進行歸納,分類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問題。

行星的分類

在對這些行星(包括太陽系行星)進行分類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特點:直徑大於地球2.5倍的天體,目前發現的都是氣體行星;而直徑不足地球2倍的,則都是岩石行星。

目前來說,科學家並沒有找到這個現象的根源,也很難說出究竟是個巧合,還是宇宙的法則使然。

根據尺寸區分,科學家將系外行星分為了類木行星,類海王行星,迷你海王星,類地行星。

類木行星:體積和木星類似甚至更大的行星,也就是氣體巨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顆,質量達到了木星的20倍。如果這種行星非常靠近宿主恆星,則又被稱為熱木星。

類海王行星:體積比木星小,和海王星類似。如果靠近宿主恆星,則又被稱作熱海王星。

迷你海王星:體積比海王星小卻比地球大,被認為是氣體行星和岩石行星以外的第三種-液體行星。

類地行星:也叫岩石行星,體積和地球類似,有明確的地表,密度比較大。

缺失的一環

前面我們說,直徑大於地球2.5倍的普遍是氣體行星,小於地球2倍的普遍是岩石行星,為何中間有0.5個地球直徑的空檔呢?

這是因為科學家還不確定,不確定的原因,在於科學家幾乎就沒有發現這個範圍內的行星。實際上,即使是所謂的2倍或者2.5倍地球直徑的天體,也是幾乎沒有的。

這一點在太陽系內,也是同樣的情況:類地行星之中,直徑的差距最大只有幾千公里,最大的地球直徑大約是12756公里。而比地球再大的天體中,最小的就是海王星,直徑也有50000公里,差了近4萬公里,有4倍的差距。

在系外行星中,情況也是一樣的,我們實際上幾乎沒有發現1.5倍於地球直徑的類地行星,也沒有發現直徑僅有地球2.5倍的氣體行星。也就是說,和太陽系一樣,系外行星同樣出現了缺失的一環,分布在這個範圍內的行星少之又少。這個缺失的部分,被天文學家本傑明·富爾頓命名為富爾頓缺口。

原因何在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富爾頓缺口的出現呢?

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行星內部的岩石內核導致的。當這顆行星的岩石內核足夠大,就可以吸引住足夠的大氣層,就形成了氣體巨星。而當這個岩石內核沒有達到某個界限的時候,它所能束縛住的氣體會呈指數級下降,就像地球一樣,只有一個很薄的大氣層,這就導致了行星的尺寸呈現出沙漏形的分布。

另一種理論認為,行星的大氣層厚度取決於它內核的輻射。如果這個內核的輻射很強,就會把自己的大氣層吹到宇宙空間,導致它變成了岩石行星;而內核輻射如果比較弱,大氣層比較穩定,就能形成氣體巨星。

同時還有人表示,這個現象追根溯源要從行星的形成說起。行星的形成來自於星雲聚合成恆星後彌留在宇宙空間的物質,殘留物質的質量和位置決定了行星的尺寸。

目前看來,如果不是巧合的話,行星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沙漏形分布,的確還是有某一個「瓶頸」。這個瓶頸或許不是一個因素束縛出來的,而是許多因素綜合導致的,而這些因素之間又密切相關,一個因素導致其他因素的出現,然後這些因素都加劇了行星尺寸的分化。

最新發現

今年年初的時候,美國的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K2-288Bb。比業餘著兩個字更引起人們注意的是,K2-288Bb恰好出現在了富爾頓缺口內。

雖然處在這裡的行星極少,但是我們終於還是有所發現的。但從另一方面說,僅僅K2-288Bb以及其他極少數的幾顆行星,對於反駁富爾頓缺口無濟於事,這個範圍內的行星依然極少,我們仍然無法解釋系外行星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

2018年4月18日,NASA發射了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也就是TESS。TESS的視野是之前負責尋找系外行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400倍,將會發現更多的系外行星。隨著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不斷增加,我們將會更有把握地去判斷富爾頓缺口的出現究竟是巧合還是必然。同時,隨著對系外行星觀測的深入,我們也會掌握更多的理論和數據,來尋找富爾頓缺口出現的原因。

這種謎團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困難,但也是一件好事。當我們解開這些謎團的時候,我們也將更了解這個宇宙。如果科研是一帆風順的,那隻能證明人類已經停滯不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求知之者 的精彩文章:

科隆大學最新研究:月球形成時間還要向前推1億年
今年夏天熱成了啥樣?不僅打破歷史紀錄,還有這些事值得注意

TAG:科學求知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