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詞句,描繪了一幅江西黃沙嶺夜間的景象,當辛棄疾漫步在田園間時,蟬鳴和蛙聲是如此的響亮。

在生活中,我們也總是能接觸到各種動物的聲音,不過,除了動物,植物也會發出聲音。而且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裡面可包含了大學問,有一個專門的學科——生物聲學就是來研究它們的,除了發聲機制、聲音行為,它還涉及了聲音在醫學、生態學等領域的應用。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自然界的這些聲音吧。

動物交流的語言與工具

動物聲音最簡單的用處就是作為交流的語言,就像人類說話一樣,所有的聲音都傳遞著信息。例如,青蛙靠聲帶震動發聲,而雄蛙在咽喉兩側還有一對聲囊,鳴叫時向外鼓出成為兩個大氣囊,使聲音更加宏亮,所以比雌蛙叫得更響。雄蛙大聲鳴叫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尋找愛情,聲音越是響亮,就越容易吸引到雌蛙。

生活在食物鏈中層的動物每天都要面臨被捕食者吃掉的威脅。當危險臨近時,很多靈長類動物都會發出警告的聲音,尤其是東非的長尾黑顎猴,針對豹子、老鷹、蟒蛇等不同的捕食者,它們能夠發出30多種不同的特定叫聲。

另外,聲音還可以用作生存的工具。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海豚的聲吶系統,它們可以利用超聲波水下定位食物、了解環境等。許多魚類和水生無脊椎動物也一樣,比如,珊瑚礁魚能夠探測到水下珊瑚的聲音,利用珊瑚的聲音導航,游到沿海地區,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一些動物還學會了用聲音欺騙別的動物的伎倆。例如,蝙蝠是不吃夾竹桃虎蛾的,因為這種飛蛾會食用有毒的夾竹桃,並把毒素儲存在自己的身體里。夾竹桃虎蛾會通過震動腹部的隔膜來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音,就像擠壓空的鋁罐一樣。當蝙蝠聽到這種聲音,就會避開它們。很快,其他一些非常美味的飛蛾,比如圓點黃蜂蛾,便開始模仿夾竹桃虎蛾的聲音,並成功騙過了蝙蝠。另外,還有一些飛蛾甚至可以模仿蝙蝠的聲音,比如雄性的亞洲玉米螟,它們會發出類似蝙蝠的聲音,讓雌性玉米螟在恐懼中呆立不動,然後抓住機會與之交配。

植物也懂聲音?

聲音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人們發現樹木和植物也可以「聽見」和發出聲音。

首先,植物其實可以發出非常微小的爆破聲。當樹葉打開氣孔捕捉二氧化碳時,它們會損失大量的水分。為了補充水分,植物的根從地面吸收水分,通過叫做木質部的管子把水分向上輸送。木質部是由已經死亡的細胞連接而成的運輸管道。土壤越是乾燥,木質部的張力就越大,直到爆開。木質部因缺水而綳斷時發出的聲音相當低,所以我們一般聽不見。

雖然植物沒有耳朵來感知聲音,但是它們可以通過葉子的微小振動來辨別捕食者的聲音,並採取相應的防禦機制。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生物學家就做過這樣的對比性實驗,他們對一組芥子植物播放毛毛蟲咀嚼葉片的聲音,而另一組沒有。後來,當面對一隻真正的毛毛蟲時,那些聽到咀嚼聲的植物比沒有聽咀嚼聲的植物產生了更多的類似殺蟲劑的化學物質。並且它們似乎可以分辨不同的聲音,比如播放風的聲音就不會引起特別的防禦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對於植物如何識別聲音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是進一步的研究或許可以讓農作物產生天然的害蟲抗性,避免使用殺蟲劑等,促進農業的發展。

大自然聲音的用處

各種各樣的生物發出的聲音共同構成了大自然的交響曲。但對科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來說,它們不僅僅是美妙的音樂,還是有價值的數據。

一個地區各種生物的聲音結合風、雨等自然現象產生的聲音,可以構成一個地方的特性——聲音景觀(簡稱聲景)。由於任何自然環境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聲景可以傳達給我們一些關於該地區的重要信息。

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包括特定的頻率範圍和特定的聲音模式,科學家們可以通過聲音來識別某個物種的存在。因此,聲景可以用來評估一個地區生物種群的多少,有聲物種越多,聲音的多樣性就越大,聲景就越豐富,這是自然資源保護者評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有用工具。通過安裝一些聲音收集和監測設備,生態學家便可以隨時掌握一個地區的生物情況。

除了幫助我們掌握某個自然生態的情況,生物的聲音在仿生研究、醫學超聲、聲波的生物效應等方面的應用也很常見,比如受到蝙蝠和海豚超聲定位的啟發,人們發明了空間和水下探測系統;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使用兆赫級超聲波處理哺乳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並做了大量的研究,為現代醫學超聲工程(高於可聽頻率的聲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包括超聲診斷學、超聲治療學等,比如常見的B超就屬於超聲醫學)奠定了基礎;用一定頻率的聲波處理蔬菜、穀物、中草藥及樹木的種子,可以獲得明顯的增產效果等。

各種聲音與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息息相關的,深入了解大自然的聲音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新鄰居——「幽靈」星系
怎樣拍攝一張黑洞的照片?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