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五十七講:做營銷,你未必做得過四海龍王

第五十七講:做營銷,你未必做得過四海龍王

如果沒時間看文章,也可以聽聽貧道的錄音,一分半鐘了解四海龍王的真相!

(禮品書籤已陸續寄出,但有的朋友還缺信息,有的缺郵編,有的缺地址,缺信息的朋友都列在後面的表上,請查看一下,謝謝)

接著昨天黑水河的熱乎勁,今天不妨八一八四海龍王。四海龍王本來是應該在孫悟空龍宮取寶的那一回八的,但因為當時寫的倉促,沒有來得及發;應許多朋友要求,放在今天。

阿三為我守海疆

很多朋友想當然地以為:龍王是道教神,因為歸玉皇大帝管。其實本來並不是。這也是民間信仰的產物。就像貧道說過觀音的道教化和民間化一樣。龍王是正經八百的佛教神,中國以前是沒有龍王,龍王傳入中國後,就開始本土化,宋代以後,徹底融入了本土的神仙體系。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讓四個阿三替我們守衛祖國的萬裏海疆!

為什麼龍王成了公認的四海神,本土的四海神哪裡去了?這正是千年以來龍王們高超的市場營銷,搶奪了市場,把原來的四海神擠走了。

龍王本來是印度的概念,這個在佛典里比比皆是,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有「譬如阿褥達,自在大龍王。譬如大龍王,名曰摩那斯。譬如大龍王,名曰大莊嚴。譬如海龍王,名曰要伽羅」等等。印度的這些龍王,隨著佛教的東傳,就逐漸進入到中國來了。

我國的四海,原來是有神的,這就是四海神,例如《山海經》里的四海神:「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余、北海禺強。」這四位神一般都是人面獸身,珥蛇踐蛇的形象。和龍王扯不上關係。

此外,道教也有自己的四海神,比如《雲笈七籤》里記的四海神名:東海神名阿明(貧道按:好萌的名字),西海神名祝良,南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

又如《太平御覽》里記的四海神名:

東海君姓馮名修青,夫人姓朱名隱娥;南海君姓視名赤,夫人姓黯名逸寥;西海君姓勾名丘百,夫人姓靈名素蘭;北海君姓禹名帳里,夫人姓結名連翹。

這些四海神,雖然不知道長得什麼樣子,但肯定不是龍王。

這些神,有的直接叫神,有的叫君。把這些神封為王的,是唐代:

天寶十載正月,四海並封為王。太子中允李隨祭東海廣德王,義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廣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廣潤王,太子洗馬李齊榮祭北海廣澤王。

這就是說,四海神仍然不是龍王,而是一些朝廷封的莫名其妙的人物。然而,這時民間的龍王,已經看準了這個編製,一場反客為主的爭奪戰,悄悄開始!

幾百年競爭結果,是民間的龍王取代了官方的海神,佔領了四海。

從基層做起的龍王

不得不說,龍王在我國的提干歷史,並沒有直接就佔了四海,而是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做起的,可以說是我們公務員的榜樣。也可以為我們今天創業提供思路。

比如《太平廣記》里說:

汴州八角井多有龍神,時有異手出於井面。

這是唐代的事情,這裡的龍神,其實就和烏雞國的那個井龍王一個級別。所以豬八戒進了井龍王的水晶宮還詫異:井裡還有龍王?這不新鮮,龍王就是從井裡這種小號做大的。

陝西各地至今祭祀井龍王

小號沒有大號推,也不行的。但是隨著龍王信仰的深入,總會獲得官方推的機會。宋代開始建「五龍廟」,這可以說是龍王蹭到了第一次官方推。但這次官方推,尺度很小,只是承認了龍神的地位而已,和海神還不能扯上關係。這個時候,龍神還在一起辦公,還沒有分家——其實說明他們的影響還不夠大。除了五龍廟,還有九龍廟。陝西的澄城縣就有一座九龍廟,供奉九位龍神,可不知為什麼只供奉一位龍妃。一打聽,原來這位龍妃是五代名臣馮道的女兒。

馮道,也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歷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周世宗等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過臣,所以名聲並不是很好。有人寫詩說:「身既事十主,女亦妃九龍。」這可算諷刺到家了!

拋開馮道不說,我們起碼可以看出來,九個龍王窮到只能共用一個妃子,一星期侍寢一輪還有兩個輪空的。慘啊……可見這個時候的龍王,地位並不像後來那麼高,還處於合租一個單元房的艱難的創業期。

做垂直內容的高手

為什麼龍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呢?這就是龍王善於經營垂直市場。

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垂直內容。內容越精準越好,越明確越好。龍王在中國的發達就是這樣的策略。假如龍王也有公號後台的話,去搜一下關鍵字,90%都是:求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只能靠天吃飯。這個時候,風調雨順是老百姓最盼望的。所以,求雨這個活動,從古到今就是民間的一個重點話題。

而龍王在印度的時候,一部分功能就是管降雨的。到了中國之後,這個功能繼續放大。以至於凡是有井水、潭水、池水、湖水、河水、江水、海水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求雨的場所。

古代這些水體確實是有神的,海有海神,北方有河伯,南方有湘君,但是這些神靈,只管當地一個地域。相當於各地水體的自營公號。當然,也可以向這些公號求雨。比如齊景公就想向河伯求雨。

但是「求雨」,是一個非常垂直化的功能。這些大神除了管下雨之外,還管別的內容。比如黃河之神,他還擔負著代表國家領土這樣的職能。所以五嶽四瀆是一起祭祀的,但這就把服務分散了。另外,一些小潭、小湖,未必有公認的神。大神也未必願意代管這些小號。沒有大江大河大海的地方,老百姓該向誰求雨呢?現給這些小潭、小湖編神,是來不及的,也不會得到公認的!

龍王正是看準了這個需求,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開始當然提供一些簡單服務,打開市場做準備,但這已經讓普通百姓嘗到了甜頭。例如《搜神後記》「龍穴祈雨」:

武昌虯山有龍穴,居人每見虯飛翔出入。歲旱禱之,即雨。

武昌就在長江中游,可不是沒有大江大河的地方。當地的人寧可向一個小龍穴求雨,也不向近在咫尺的長江江神求雨,這正說明這種精準化的服務的作用。老百姓心目中,江神太忙了,朝他求雨,還不知道等到何時呢!這也像有些人病了,寧可去小診所,也不去大醫院。因為小診所能提供精準化的服務。

龍王的連鎖經營

龍王還有一項擅長的本領,就是連鎖經營。

水裡有龍王這件事,是最順理成章的:井裡可以有龍王,潭裡可以有龍王,湖裡可以有龍王……不管它們管哪一塊,它們的共同的名字都叫龍王。共用龍王這一個商標,這就是品牌的集中化,或者說是開了一家加盟連鎖店。就像走到哪裡,那個賣漢堡的老頭都叫KFC。龍、王,簡單的兩個字,誰都認識。假如河北叫水君,江浙叫龍伯,湖北叫澤神,山東叫鱗長……意思雖然還是那個意思,但一下子就把品牌分散了!

當然,國家為了方便管理,還是給不同的龍王封了不同等級的封號,或者說這也算一種政治策略。比如一個小村的龍王,可以封「靈顯侯」;一個大湖的龍王,可以封「靈澤公」……這是在官方文件里的稱呼,但老百姓從不管那些,在他們眼裡,都是龍「王」。所以剛才提到的武昌的那種小「龍穴」,最終都會改叫「龍王」。如果不改名,那就廢了。

當全國各地的水體,遍布了各種龍王之後,四海龍王就呼之欲出了!這個時候,什麼河伯、江神、湘君……都傻了眼。至少在元代,民間就已經認為,四海都是由龍王在管理了!小池小塘小井都有龍王,憑什麼海里不能有!這就叫農村包圍城市,在民間獲得了合法性。

然而,河伯、江神、湖神能統一成一個「中國水神」的商標和龍王抗衡嗎?不能!它們之間不打架就不錯了!因為它們本來就來自於不同的派系。所謂祭不越望,出了地域和等級就是不合法的。況且,就算朝廷強行統一,老百姓也不認賬。所以貧道覺得我國最麻煩的事,就是特別喜歡講派系。不信走進任何一家單位、一家公司,裡面都有無數的派系。派系之間的鬥爭,其實是制約一個公司發展的最大內耗。

然而,儘管民間早就開始祭拜海龍王了,官方還是不肯承認四海龍王的地位,相當於不開認證通道。國家祀典還是四海的海神。這種民間和官方並行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明代結束。

直到雍正二年,鑒於四海龍王已經獲得了不可動搖的民間地位,才由雍正皇帝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俱遣官貴送香帛祭文,交該地方官致祭。當年九個龍王共用一個妃子的苦日子,終於過去了!四海龍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那麼有人問:為什麼《西遊記》里的龍王歸玉帝管呢?這很簡單,這就是龍王信仰中國化之後逐漸的變化。龍王的佛教背景,畢竟是水土不服的。這就等於:KFC的股東可以更換,但只要賣的漢堡還是那個味道,老百姓要的是服務。股東換了之後,老百姓頂多只是說一句:「哦,知道了。」

但是龍王也很識相啊。歸佛祖管就佛祖管,歸玉帝管就玉帝管,大股東是誰,並不重要!我們只要做好客戶服務就行了!

所以,天下龍王廟之多,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貧道姥姥家是一個小山村,都有個火柴盒大小的龍王廟。

這就可以總結一下本土的四海神失敗的原因了。第一是品牌不突出,什麼祝良、巨乘,禹帳里、視赤……聽起來就不像海神的名字。也就是說,光顧了自己玩,自己高冷。另外,賣萌也不是地方啊。東海神叫阿明,這名字和東海有毛關係?第二是服務不周到,內容不垂直,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你管的什麼,也不知你這海神,是側重管漁業的,還是管氣象的,還是管國家安全的。還是什麼都管?什麼都管,等於什麼都不管!第三是不善於設計經營產品的形象。試問這些神,長得什麼樣?誰畫過?誰塑過?誰推過?這就叫沒有辨識度。

龍王在印度的時候,並不是今天的這幅樣子。

要知道,信仰這件事,本質上推送的是就是一件供大眾消費的文化產品,打的是知名度,最終變現的是香火錢。大眾是會用腳投票的。

龍王有錢

佛經里經常說:海龍王有很多寶藏。這也是龍王受到民眾歡迎的一個原因。事實上,人們出海航行,有時確實能發橫財。人們當然願意把這些奇遇歸結為龍王的恩賜。

有朋友說:這不都是神話傳說嗎?哪裡真的有寶、有錢。不是的!不管是神話,是傳說,只要大家相信,那就是真的!佛經天天說,龍宮有寶藏,龍王有錢。傳來傳去,這就是共識。連孫悟空都知道「愁海龍王沒寶哩」,跑到龍宮去要寶。其實我們把自己的錢存入各種機構,虛擬的APP也好,現實的銀行也好,你親自調查他有錢了?還不是身邊的人都去存,相信它而已。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相信身邊的人和相信佛經,又有什麼本質區別?所以天下大多數事情,不在真相如何,在於說的人多不多。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四海龍王的名字

四海龍王雖然都叫「龍王」,在這這個層面上有辨識度,但他們具體的的名字,其實是亂得一塌糊塗。就是《西遊記》自己,眼錯不見都亂,這正說明四海龍王的名字,本來就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例如第三回孫悟空去東海龍宮借兵器,又要披掛。東海龍王召集三個兄弟商議,說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誰知沒隔幾行字,三海龍王要捉拿孫悟空,敖廣阻攔,這幾個人的名字忽然又變成了西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閏。後面也是順、閏常常混淆。

其實我們只要看多了古代小說就知道,四海龍王從來就是不確定的。除了《西遊記》這幾個名字外,還有敖潤,其實就是敖閏;敖光,其實就是敖廣;此外,還有敖吉、敖明、敖英、敖祥、敖貴……甚至有時候東海龍王就叫「敖東」。這和給自己奴才起名叫什麼張財、李貴也差不多。

另外,龍王為什麼姓敖呢?這個從佛經上也沒有先例,道經上也沒有先例,國家祀典似乎也沒有先例,純是我們老百姓編出來的。

既然是老百姓編出來的,就未必有那麼嚴密的邏輯了。《西遊記》、《封神演義》里的龍王都姓「敖」,其實這個地方有一個異文,就是明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里,提到的東海龍王並不姓「敖」而是姓「鰲」。是「鰲廣」而不是「敖廣」。這個可能是更原始的資料。因為「鰲」是海中巨龜。在佛教龍王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在神話傳說中,巨鰲似乎是海中最大的動物。因為蓬萊山就是它們背負的。但鰲實在不像一個姓,去掉魚而為「敖」,宋代有敖穎士、敖知言,這就像一個姓了。

其實《沙門島張羽煮海》里,張羽問龍女姓什麼,答曰姓龍。張羽便說:「小娘子姓龍氏。我記得何承天《姓苑》上,有這個姓來。」由此可見龍王也未必姓敖的,反倒是姓龍靠譜些。

摩昂太子

最後簡單八一八摩昂太子。

黑水河這一回,出現了一位西海龍王的太子摩昂。其實這位摩昂,和那個毗沙門天王有一拼,因為它本來是「摩羯」或「摩揭」的訛寫(詳見柳存仁《和風堂文集》)。在《爭玉板八仙過海》里,東海龍王的大太子叫「摩揭」,二太子叫「毒龍」。這個「摩揭」,顯然就是印度的那種似龍似魚的動物。而「摩揭」又可以寫作「摩曷」,例如「摩揭陀」又寫作「摩曷陀」。「曷」字寫得草一點,就變成「摩昂」了!

摩羯銅鏡(龍王太子)

以下需要書籤的朋友,後台缺材料,可能是您忘了發,也可能是系統或我們疏忽了,總之沒有找到,請您看到後把缺的信息再發後台一下,才好給您寄禮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珍藏記憶足跡 裝幀歷史深情
高力士迫害李白:有無其事?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