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軍有驍勇善戰家丁數萬,為何還打不過後金?問題都在編製上

明軍有驍勇善戰家丁數萬,為何還打不過後金?問題都在編製上

編者按:眾所周知,明中葉之後,原有的衛所制度已經崩潰。明朝邊將們紛紛自行招募勇士,以抵禦強敵。這些精銳士兵,在明史中稱呼各異,所謂「蒼頭」、「親丁」、「選鋒」、「死士」,不一而足。但最普遍、其最為後人所熟知的稱呼是----家丁。本文綜合各家史料,擬對明代家丁問題做一概述,以饗讀者。

明代史料中有關家丁的最早記錄,當屬正統年間宣大總督羅亨信的「督屯大同等處將校,無事率家丁以耕,有警驅家丁以戰」。直接統領這些家丁作戰的,是正統、景泰年間的名將石亨。同時期的另一名將楊洪,多次擊敗蒙古,以功封侯,其中家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謂「蒼頭得官者十六人」。到正德、嘉靖年間,北方邊將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起家丁來。當時的總兵馬永,「盡汰諸營老弱,聽其農賈,取備直給健卒,由是永所將獨雄於諸鎮」。這裡雖未明確提及「家丁」這一稱號,但是這些「健卒」們承擔的職能當與之無二。後期馬永出任遼東總兵,平定兵變,靠的就是這些家丁,所謂「永畜士百餘人,皆西北健兒,驍勇敢戰」。

同時期的另一員名將梁震,也是靠著家丁建功立業。嘉靖十五年,邊關重鎮大同發生兵變,亂軍連殺巡撫、總兵,朝廷不得已,只能招撫。面對這幫驕兵悍將,繼任的文武官員束手無策,不敢約束。於是只好調梁震前去鎮守大同,而其去後果然穩定了局勢。其原因就是「震素畜健兒五百人」,靠的就是這五百精銳來彈壓。嘉靖年間的名將馬芳,「家蓄健兒,得其死力」,故能一路高升,所向披靡。

到了萬曆年間,由於邊防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家丁越來越普遍。當時擁有家丁數量最多的,當屬遼東總兵李成梁,史載其擁有「雄冠諸路」的家丁數千。其子李如松在抗倭援朝期間,也帶著千餘家丁,縱橫沙場。到了崇禎年間,雖然邊防已幾近崩潰,但是高級將領們還是擁有大量家丁,比如當時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就有三千家丁。可以說,從明朝中期到明朝滅亡,這百餘年的時間裡,家丁一直活躍在歷史舞台上,其影響力不可謂不盛。

明代家丁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類型。最主要的來源是招募。根據《明史》記載,當時的邊將們紛紛「招募勇壯,優加恩養,多者千人,少者百名,名為家丁」,可見招募風氣之盛。比如前述梁震的五百家丁,就是他「收虜中逃回人口養為家丁者」。以上是邊將們的私募行為,到了明朝後期,朝廷不得不以國家的名義大規模招募家丁,家丁成為受國家財政支持的正式編製人員。比如嘉靖四十二年頒布的一道詔令,「令副、參、游、守等官自募家丁,執名在官,一體給糧」,就明確了家丁的正式身份。等到了萬曆年間,九邊諸鎮比如薊鎮、延綏、固原、遼東等都大量招募家丁。比如單是遼東鎮開原城協營一處,就「招募家丁四百名」,而開原城其他地區又招募了四百四十名,則僅開原一城,就招募家丁八百四十名。

其次是招降。主要的對象為蒙古人。這一傳統由來已久,明初朱元璋平定北方,就收編了大量蒙古士兵。到永樂時,其御駕親征的「三千馬隊官軍內」,就與大量的蒙古騎兵。到後來又以蒙古騎兵為骨幹,正式組建「三千營」。最初這些招降的蒙古騎兵被稱為「夷丁」,後來隨著家丁招募之風的興起,到嘉靖時,明確規定「納真夷之降者以充家丁沖戰之用」。這些蒙古籍的家丁,因為作戰勇敢,所以特別為邊將們所喜愛。到隆慶二年,大同鎮共招降了兩千一十一名蒙古家丁,宣府鎮共招募了四百一十一名。等到了明朝末年,遼東戰事危機,前來救援的諸路明軍中,蒙古籍家丁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即使這樣,朝廷還嫌不足,要求各路將領「各收取壯夷一千名,分配各隊」,其對蒙古籍家丁之倚重,可見一斑。

最後是衛所兵轉化。這一類型,提供的家丁數量相對較少,但可能是最自然的一種。隨著衛所制的逐漸崩潰,將領們越來越感到士兵戰鬥力的崩潰。於是裁汰老弱,揀選精壯,以之對敵,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所謂「總兵、副總兵、參將、都指揮、指揮、千戶等官,先年各選驍勇軍士隨從殺敵,久之,遂為家人」。弘治時期,邊將們紛紛「役占健卒,置於標下」。到了嘉靖年間,總兵馬永公開「汰諸營老弱,聽其農賈,取備直給健卒,由是永所將獨雄於諸鎮」。

家丁是明代邊將手中的精銳部隊,其待遇自然也要高於普通士卒。在朝廷正式承認家丁為正規編製人員之前,家丁的餉俸主要靠將領自籌,方法各異。石亨鎮守大同期間,家丁平時耕田,戰時作戰,類似軍屯士兵;馬永靠的是老弱軍士種田經商,以其獲利供給家丁;梁震則依靠戰利品補貼家丁,「在邊專練家丁,時時出塞劫虜營,得虜營馬盡與諸出塞者」;李成梁則是靠借貸激勵,「當其窮時則貸之,或責以零剿劫帳,或責以御虜先登,計級受賞,即除前貸」。另外還有操縱邊境貿易等非法手段。

嘉靖年間,朝廷正式承認家丁的編製,承擔起支付家丁餉俸的責任。一般來說,家丁具吃雙糧,比如當普通士兵的月餉為二錢五分時,家丁可以「食雙糧五錢」。萬曆十五年,普通士兵的月餉增至四錢,家丁的月餉就升至九錢。等到了萬曆中後期,家丁的月餉又增加到了一兩一錢五分,待遇不可謂不厚。

之所以從將領到朝廷都如此厚待家丁,是因為他們的戰鬥力確實遠高於普通士兵,從而成為將領們立功受封的核心保障。家丁雖來源各異,但基本的條件是武藝過人,所謂「驍勇絕倫之人」。馬芳手下的家丁極其精銳,「嘗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斬獲,寇大震」。而李成梁屢次率領數百家丁「遠出搗巢」,所戰無不克捷,由此加官進爵,依仗的就是家丁出眾的武藝。李如松碧蹄館之戰,以三千人對數萬日軍得以全身而退,靠的也是家丁們的死命戰鬥。

明朝末年,朝廷越來越依仗家丁作戰。歷次大規模的戰役,動輒調撥數千家丁。比如寧夏平叛,李如松率領數千遼東家丁參戰。之後為對付崛起的滿洲勢力,大量家丁雲集遼東。比如萬曆四十七年,遼東告急,朝廷一次性調撥其餘諸鎮家丁六千五百名參戰。後期諸如薩爾滸等大戰,朝廷往往命令各將「聽其帶慣戰裨將,所攜家丁或千計,或百計」。如此算來,加上遼東地區各將領的家丁,最多時明朝可能集結了數萬家丁作戰。那麼,擁有這麼多精銳士兵的明朝,為何還是打不過後金呢?

從家丁的角度來說,此家丁非彼家丁。在家丁發展的中前期,由於屬於非正式編製,家丁的餉俸幾乎全由將領自己負擔,將領沒有吃空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家丁的選拔極其嚴格,畢竟沒有將領願意自己坑自己。所以此時的家丁,戰鬥力強,勝率高。等到了中後期,朝廷正式承認家丁的國家編製,各種吃空餉的事就層出不窮。當時經過調查,發現「各處家丁原稱精銳,今則童稚廝役盡冒雙糧矣」,而且將領「多以家人寄名侵餉」。萬曆三十七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總兵董一元等以廢弁而冒多餉,各家丁所冒七千七百七十餘名」。接近萬人的家丁,都是不合格的,可見此時的家丁質量早已大不如前。到崇禎年間,熊廷弼經過調查,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全遼八萬餘軍,堪戰親丁不滿八千」,可知明朝理論上擁有的數萬家丁的水分有多大。

從將領的角度來說,薩爾滸之戰時,三路明軍協調性極差,不能前後呼應。大凌河之戰,總兵吳襄開戰即跑路,把友軍的側翼暴露給對方。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明朝的將領們軍事素養堪憂,即使有「真」家丁數萬,怕是也不能取勝。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超重裝輕騎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胡人軍隊離開漢人謀士就玩不轉?忽必烈的這個畏兀兒智囊要說不!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全靠這支姜維親率的蜀漢精銳虎步軍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