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巴爾扎克:法國社會的「書記」

巴爾扎克:法國社會的「書記」

紀念巴爾扎克誕辰220周年

19世紀是法國政治上最為動蕩的時代,也是法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從雨果到左拉,法國作家燦若群星,而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巴爾扎克,更是在法國小說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今年是巴爾扎克 (1799-1850)誕生220周年,他的作品兩個世紀以來世代相傳,至今依然長盛不衰。他的《人間喜劇》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不僅使小說成為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也使法國小說登上了歐洲文學前所未有的高峰。

原文 :《法國社會的「書記」》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原會長 吳岳添

圖片 |網路

創作環境

巴爾扎克寫作的時代,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時期。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貪婪與追逐,在促進經濟自由競爭的同時,也造成了物慾橫流和人性泯滅的社會風氣。

巴爾扎克的家庭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他的父親當過圖爾市副市長和巴黎的糧食局長,是個白手起家的資產者。他在51歲時娶了19歲的安娜-夏洛特,婚後丈夫沾花惹草,妻子紅杏出牆。私生子亨利把家財揮霍一空,巴爾扎克的妹夫靠著貴族頭銜吃喝嫖賭,總之全家都在向他伸手要錢。巴爾扎克學習法律後當過訴訟代理人和公證人事務所的見習生,見證了社會的不公和司法的黑幕。他先後借錢開辦印刷廠和鑄字廠,甚至去撒丁島想開發銀礦,但結果都經營失敗、負債纍纍,終其一生都備受高利貸者和出版商的壓榨。「在他同時代的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對金錢的迫害、物質的統治,有過他那樣深切的、痛苦的感受。一連串的厄運和失敗倒使他在生活體驗上比任何人都富有。」(艾珉:《幻滅》譯本序,載巴爾扎克《幻滅》,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3頁。)在經歷了十年痛苦的摸索之後,他終於走上了創作小說的道路。

人所共知,巴爾扎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其實「批判現實主義」這個名稱是後來高爾基發明的,所以它並非一個真正的文學流派,與之前的浪漫主義和之後的自然主義之間沒有明確的傳承關係。丹麥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1842-1927)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就把所謂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歸入浪漫派。巴爾扎克就是以雨果為首的浪漫主義文社的成員,曾參加拉拉隊到劇場捍衛雨果的劇作《歐那尼》(1827)上演。雨果兩次投票支持巴爾扎克當選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巴爾扎克則讚揚雨果是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為他的詩集撰寫熱情的評論,後來還把自己的小說《幻滅》題獻給他。

巴爾扎克臨終前一個月昏迷不醒,渾身發臭,但雨果還去看望他,揭開被子輕輕地握住他的手。巴爾扎克的葬禮於1850年8月21日在拉歇茲神甫公墓舉行,雨果和大仲馬親自扶柩下葬,雨果還在葬禮上發表了動人的演說。

《人間喜劇》的藝術特色

巴爾扎克決心用筆來完成拿破崙未能用寶劍完成的偉業,寫作鴻篇巨著《人間喜劇》。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的那樣:「法國社會將要作歷史家,我只能當它的書記。編製惡習和德行的清單、搜集情慾的主要事實、刻畫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事件、結合幾個性質相同的性格的特點揉成典型人物,這樣做我也許可以寫出許多歷史家忘記了寫的那部歷史,就是說風俗史。」(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陳占元譯,載《歐美古典作家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第二卷,第100頁。)他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完成了91部長篇小說。共有2400多個人物,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法國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現實,構成了一幅社會變革時期的歷史畫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百科全書和規模宏大的社會史詩。

巴爾扎克改變了浪漫主義小說謳歌愛情的創作觀念,把主宰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作為主題,撕下遮蓋在人際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人類被金錢扭曲的一切感情和慾望描繪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人物都來自現實生活,他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金錢,因此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形成了一種畸形的熾烈激情,這種激情的火焰日夜焚燒著他們,直至葬送他們的生命。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冷靜客觀地描繪了他們曲折的命運和悲慘的結局。

巴爾扎克小說的重要特色,就是恩格斯提出的現實主義定義:真實地描寫細節,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小說注重描寫財產、房屋、傢具、陳設、器皿、服裝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高老頭》里對伏蓋公寓的描寫堪稱典範。巴爾扎克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還注重實地調查,以豐富的想像力對觀察到的一切進行藝術加工,使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歐也妮·葛朗台》(1833)是一部資產者的發家史。葛朗台身上集中體現了資產者崇拜金錢、為追求金錢不惜一切以至喪失人性的本質。《高老頭》(1834)是巴爾扎克在40天之內滿懷激情地寫成的。高老頭的命根子就是兩個女兒。他對女兒的愛本來應該造就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在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卻只是給他帶來了貧病交加地死去的悲慘結局。《高老頭》還描寫了來自外省的大學生拉斯蒂涅、搞非法勾當的苦役犯伏脫冷。這些人物後來在巴爾扎克的多部小說里反覆出現,開創了多卷本長河小說的體裁,成為後來左拉和羅曼·羅蘭等效法的榜樣。

愛情軼事

巴爾扎克從未享受過母愛,所以與喬治·桑喜歡年齡小的情夫相反,他在愛情方面往往喜歡年齡比他大得多的女性。他在22歲時與45歲的德·貝爾尼夫人相愛,她不僅是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而且在經濟和生活上給了他極大的幫助和安慰。

巴爾扎克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歷寫成的《婚姻生理學》(1829),以及哲理小說《驢皮記》(1831)的成功出版,使他成為法國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得以與一些貴婦交往,過上了揮金如土和高朋滿座的奢華生活,因而總是入不敷出、債台高築,他為此希望找到一位既有貴族頭銜和萬貫家財,又才華卓越和溫柔體貼的名媛為妻。1832年2月,他在無數女讀者的來信中,選中了俄羅斯的波蘭裔貴族韓斯卡伯爵夫人,她的丈夫是個比她大22歲的將軍。她依靠讀法文小說來排遣寂寞,對巴爾扎克極為崇拜。

巴爾扎克在她丈夫去世後多次出國陪她旅行,為了準備結婚在巴黎購置豪宅,為此與多個出版社簽約預支稿費、寅吃卯糧。他經常連續整夜地寫作,每天要喝下多達50杯濃度極高的土耳其黑咖啡來提神。他寫作速度極快,但每次修改校樣都要大量增刪甚至重寫,這種沒完沒了的重負終於逐漸耗盡了他旺盛的精力。

1836年,中年的巴爾扎克積勞成疾,但他直到心力衰竭、視力下降仍然帶病工作。1850年3月,年僅51歲的巴爾扎克終於與韓斯卡夫人結婚,5月20日回到巴黎後就卧床不起,8月18日終於與世長辭。

巴爾扎克是我國讀者最熟悉的法國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被傅雷等翻譯家譯成中文,現在中文本的《巴爾扎克全集》也已出版。他的作品始終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正如雨果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所說的那樣:

德·巴爾扎克的名字會光輝永存,萬世流芳……巴爾扎克是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他的所有作品構成了一本光輝照人,生動地深刻反映真實生活的書……它包含了當代的文明,十分奇妙,詩人取名為《人間喜劇》,它也可以被稱作為歷史……這本高尚的、有力的和雄渾的作品是由花崗石堆砌而成的,是一座紀念碑!這部作品將閃耀著他的英名。(亨利·特羅亞:《巴爾扎克傳》,胡堯步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434-435頁。)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8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肖復興:父親節關於獨生子女的感想
「龍」游四海:《文心雕龍》的海外研究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