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滅亡的深度原因解析:並非天氣或黨爭,而是銀荒危機!

明朝滅亡的深度原因解析:並非天氣或黨爭,而是銀荒危機!

2018年,張獻忠江口沉銀重現天日,一共出土四萬兩千件文物,除了「西王賞功錢」、「金冊」、玉器、金器等之外,主要文物就是白銀。

鮮為人知的是,天氣說、腐敗說、黨爭說、漢奸說等,固然是明朝滅亡原因之一,但張獻忠沉銀,卻解開了明朝滅亡更深層次的原因,歸納起來2個字足以說明,這就是銀荒。

白銀是一種金屬貨幣,這與明朝滅亡究竟有何關係?先看一看明朝如何確立白銀地位的。

一直以來,中國不是主要產銀國,根本滿足不了社會貨幣需求,所以主要流通的是銅幣。漢唐宋元時期的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拿出白銀買單,其實有些扯淡。到了明朝,國家法定貨幣是寶鈔和銅錢,依然不是白銀。當然,民間也有使用白銀,只是比較稀少。

然而,明朝政府沒有準備金的意識,濫發紙鈔,導致寶鈔迅速貶值;同時,因為煉銅技術的發展,銅錢也在貶值。於是,明朝爆發了貨幣危機,以至嘉靖年間,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民間自發找到了一種貨幣,這就是白銀。

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稅法,使用白銀計稅,就反應了社會這一實際趨勢。當然,張居正的變法,也從政府層面確立了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

上文說了,中國白銀產量很小,如果確立白銀法定貨幣地位,這將會帶來巨大的災難。

幸運的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西班牙人與中國的貿易,導致大量白銀湧入中國。尤其隆慶開關之後,讓明朝賺走了當時世界開採的三分之一白銀。與此同時,日本石見銀山開採,中日貿易如火如荼,也進口了日本大量白銀。

這兩個地方白銀進口,緩解了晚明社會的白銀饑渴,所以民間和張居正等,最終才會將白銀作為主要貨幣。

到了明末,白銀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貨幣,張獻忠寶藏以白銀為主,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狀,即幾乎只認白銀。換言之,使用白銀成了明朝社會的共識。

當明朝患上了「白銀進口依賴症」時,最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原因很簡單,張居正確立了白銀地位,卻又帶來另一個問題,即:貨幣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還是沒能有效解決,因為中國白銀受制於外,一旦外界出現動蕩,必然引發國內社會危機。

而到了崇禎初年,原先一年之內,有60多艘貨輪運送白銀到中國,但在此後卻驟減到6到7艘船的白銀,減少十倍,明朝貨幣供應出了大問題,崇禎遭遇了銀荒危機。

之所以如此,因為西班牙與荷蘭爆發戰爭,海路遭到荷蘭截斷,且又要大量金錢用於戰爭,而日本德川幕府開始閉關鎖國,於是西班牙白銀、日本白銀,都不再運到中國。

另外,中國人有窖藏錢幣的習慣,明朝富豪人家,大量窖藏白銀,又進一步加劇銀荒。

銀荒的出現,實際就是通貨緊縮,白銀價值迅速上升。對於明朝社會而言,這是一場大危機。

因為白銀計稅,所以百姓交稅先要將糧食兌換成白銀,但白銀升值之後,原先一石糧食換一兩白銀,結果現在可能一石糧食只能換半兩白銀。於是,百姓為了完成納稅,那麼現在就要繳納兩石糧食,顯然百姓負擔大幅度加重了。

如果豐收年景還好,然而晚明時期,中國又遭遇小冰河期,農業經常歉收,因而才會導致李自成、張獻忠一呼百應,說到底百姓受到銀荒衝擊,負擔加重不堪承受的結果。

顧炎武經歷過一次陝西銀荒,當時陝西豐收之年,但依然「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說到底是白銀升值,百姓無法籌集足夠白銀交稅。豐收之年都如此,更遑論災年百姓負擔了。

而且,明朝白銀計稅,在銀荒之下,也帶來一個後果,就是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收不上足夠的稅收,由此應對危機能力大幅度下降,比如崇禎時代經常拖欠軍餉。

令人遺憾的是,明朝政府一直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最終誘發一場社會危機,導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爆發。若白銀供應穩定,即便陝西一地之亂,李自成、張獻忠又焉能縱橫半個中國的一呼百應,以至不可收拾?而如果沒有明末起義,使得明朝多線作戰,單單女真人在關外鬧,又如何能夠入主中原?

清朝是幸運的,1644年之後,小冰河期逐漸過去,西荷戰爭此後落幕(1648年簽署荷西和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白銀供應又慢慢恢復了正常。

因此,由張獻忠沉銀管中窺豹,可以看到明朝滅亡更深層次的原因,既非黨爭,也非小冰河期,更非腐敗等問題,而是銀荒這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情商最高的三個軍神,於中國都有大功,最後全部得以善終!
誰才是中國下西洋第一人?陝西發現一塊石碑,解開了真相!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