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演進與轉型:羅馬歷史發展模式

演進與轉型:羅馬歷史發展模式

古羅馬的歷史歷經千餘載,其發展演變過程耐人尋味。從歷史研究角度來看,羅馬的崛起可以看作國家線性發展或者演進的一個典型,即一個小的城邦國家,主要依靠軍事征服手段,控制亞平寧半島,並以此為中心,以點帶面,擴展成為地中海世界的強權國家。傳統編年方法把古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就是這種線性史觀的反映。在這種史觀的影響下,研究目標自然會聚焦于軍事和政治方面:一是羅馬的古代帝國主義問題,二是其政治制度的變化特徵。

政治演進具有獨特性

羅馬的古代帝國主義特點與近現代帝國主義特徵,在表述語境和內容上自然大相徑庭,這一點自不必表。但是,羅馬在軍事同盟的建設(如拉丁同盟)、殖民地(城市)系統的建立、行省制度的擴大、民族關係的調整、外交主導權與軍事霸權的維護方面,同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卻有相似之處。除了國家行為體現出來的古代帝國主義特徵之外,羅馬的意識形態方面也明顯地帶有古代帝國主義的特徵,尤其體現在文學與史學作品中對羅馬霸權的神聖性、合法性和正義性的表述上。

羅馬的古代帝國主義同世界古代史上其他帝國主義相比,也有其獨特之處。首先,羅馬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帝國初期已經逐漸陷於停滯或者基本結束,帝國主要依靠軍事控制和羅馬化來維持,帝國在軍事上的侵略性與之前相比並不明顯。其次,以布匿戰爭或者馬其頓戰爭為分界線,羅馬在軍事行動上可能存在著由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的轉變,這種可能性被近現代歷史學家冠以「防禦性帝國主義」和「進攻性帝國主義」之名,並就其實質進行辯論,因而造成了一個至今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政治制度的演進方面,古羅馬經歷了由王政到共和再到帝國的歷程,似乎印證了古典哲學和政治學中所描述的國家制度演進過程。在羅馬王政時代,早期的庫利亞會議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遠遠超過了氏族組織與部落會議。而在後三王時期,百人隊會議逐步在政治功能上取代了庫利亞會議,形成一種財(閥)力政治制度。而共和時期是羅馬政治制度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時期,羅馬在貴族政治的正常體制之外,創立了保民官和平民會議為代表的非正常組織,並最終使得這兩種體制通過政治妥協的方式並存。這種改革方式使國家能夠以較小的政治內耗為代價,換取公民政治的逐步完善,釋放出了「混合政治」的優勢,因而使羅馬大規模擴張有了比較牢靠的政治基礎。在某種程度上,羅馬內戰時期仍可以被視為羅馬人的變法與積極探索政治出路的時期。而最終形成的元首政治,也與世界古代其他帝國制度有相當大的差異。

經歷三次重要轉型

線性歷史觀是以羅馬為主體的歷史演進觀,自然也有其缺點:對於外來因素對羅馬的影響這一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尤其是在羅馬的轉型方面。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古羅馬經過了三次重要的轉型時期

第一次轉型發生在王政時代的後三王時期。據傳說,埃特魯里亞人的一支舉族遷徙至羅馬並取得政權,導致羅馬的埃特魯里亞化。在城市建設方面,羅馬從茅屋村落迅速發展為初具規模的城市,羅馬城有了中心廣場、街道系統、排水系統和以卡皮托林山的朱庇特神廟為代表的神廟系統,標誌著羅馬形成了比較開放的公民文化生活和城鄉分工且互補的經濟模式,奠定了城邦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國家制度方面,傳說中的塞爾維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擺脫了原始因素的束縛,誕生了羅馬國家政治制度。在文化、風俗和宗教領域,埃特魯里亞對羅馬的影響更是不勝枚舉。但在族群融合方面,羅馬與埃特魯里亞人的融合併不成功,導致了小塔克文家族為代表的埃特魯里亞人被逐出羅馬,這一事件也代表了埃特魯里亞人在亞平寧半島霸權的全面衰落。

羅馬的第二次轉型發生在共和中期至帝國早期,以皮洛士戰爭為起點,以奧古斯都的羅馬和平時代為終點,在這次轉型時期,羅馬全面接受了希臘文明,並造就了拉丁文明的繁榮局面。羅馬同希臘世界的正面接觸以戰爭為主要手段,尤其在公元前215年馬其頓王國同漢尼拔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之後,戰爭規模不斷擴大,羅馬最終并吞希臘本土。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羅馬採用軍事手段對希臘文明成果進行掠奪,大量文化藝術品輸入羅馬。希臘文明對羅馬世界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羅馬人也意識到希臘世界文明成果之巨和水平之高遠在羅馬之上,於是主動學習,從而促使自己的文明發生了根本轉型,成為西部地中海世界希臘化最為典型的國家。羅馬在軍事上征服希臘世界,在文化上反被希臘世界征服。

羅馬的第三次轉型從1世紀開始,延續到5世紀,羅馬帝國由古典文明為基礎的國家轉型為基督教文明國家。在這一過程中,雖然313年米蘭敕令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我們卻不能將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傳播過程完全視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活動。新宗教包含的救贖、審判、復生等觀念以及對終極價值的追求,是處於危機邊緣的羅馬人樂於接受的;而教會的努力,特別是早期教父神學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古典文化的成功吸收和改造,在兩種文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傳統觀點認為,君士坦丁皇帝利用基督教為其統治服務,穩定了帝國的政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要看到,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尤其是西部帝國基督教化,也造成了另一種後果:以羅馬元老院為代表的傳統貴族同已接受基督教的皇帝之間,有著相當大的矛盾與分歧,而皇帝對古典傳統的漠視與蔑視激化了這種矛盾。同時,基督教界已經在羅馬帝國中形成了國中之國,羅馬變成了上帝之城的對立面和被拋棄的對象,古典傳統文化的信仰者被視為「異教徒」。這種由於轉型所導致帝國內部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疏離、爭論甚至衝突,形成了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評估社會科學研究影響力的方法亟待更新
中部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