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呆若木雞」到底是真「呆」還是假「呆」?

「呆若木雞」到底是真「呆」還是假「呆」?

「呆若木雞」一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遲鈍,比如看到一個木訥的、不會順暢交流的人,我們就會用這個詞來貶低他。無疑,在今天的語言環境中,它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在這個詞的發生之初,它卻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語出《莊子·達生》篇: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個故事講的是紀渻子為齊宣王訓練鬥雞的事。「呆若木雞」在這裡,指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雖然聽到別的鬥雞鳴叫,但這隻雞已經完全不為所動,它的德性能力已經完全具備了,別的鬥雞沒有敢來應戰的,看到它都轉身逃走了。莊子認為,外表兇狠、氣勢旺盛的鬥雞反而沒有戰鬥力,它們虛張聲勢往往是因為內心恐懼或戰鬥經驗不足。而內心強大、經驗豐富的鬥雞往往收斂沉穩,以不變應萬變,後發制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都是這個道理。

後世的心學大家王陽明也深諳這個道理,《明儒學案·王陽明傳》記載王陽明曾奉命出征贛南,出征前他對弟子說:「陽明此行,必立事功。」弟子不解,王陽明解釋說:「吾觸之不動也。」王陽明認為自己此行必定勝利,因為他就像《莊子·達生》篇中描寫的鬥雞一樣,呆若木雞、觸之不動,對勝利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和信心。

本文摘自《國學常識》,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士和劍
神仙年畫里的「乘鯉登仙」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