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什麼依然沒有一統天下?

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什麼依然沒有一統天下?

公元二百五十二年孫權感染了風疾病逝,伴隨而來的是東吳徹底的由盛轉衰,外事不強,內亂不斷,即使孫權是在他那一代爭霸者當中死的最晚的一個,卻仍是沒有將各國統一到自己的手中,其中有三個原因是必然的。

第一是他的軍事能力,孫權的武力值在他的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之下顯得並不突出,看他的父親孫堅,作戰勇猛有謀,僅憑單刀單騎就敢深入敵軍殺敵。他的哥哥孫策就更不用說,既有大將的能力來割據江東一帶,又同樣知人善任,善於管理軍隊,孫權自不能與其父其兄比較武藝。他接手時江東已在孫策的治理之下廣納人才豪傑,他只需要加以利用就可以,面對戰局,他如果能與外將配合的得當,也不至於在進攻曹魏之時失敗。

其實孫權也並非沒有能力,他多次帶兵出征,擴充自己的領土。在收復山越一事上,他就表現得尤為果斷。當地人為躲避賦稅,逃到了山中並且對抗朝廷,孫權在想要收復之後立刻採取措施,從派兵鎮壓到後來集中兵力,有步驟的進行收復,最後解決了這一難題,成功的擴充了自己的領土,並且收納了大量青壯年成為士兵。山越人所在的地區山勢險峻,當地人愛好習武,所以招收的年輕人大多精通武藝,這下為東吳的征戰輸送了優秀的兵力。

從這一點上看來孫權並非沒有能力,而是在有些時局之下自己無能為力。自幼在父兄光芒籠罩之下長大,他喜好讀書,愛的是謀略,十五歲時,為了鍛煉能力做的是縣令,而不是將士,在一些地方就自然不如孫策有說服力。若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能以自己能力服眾的話,他所在的團體就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就不團結,不團結自然不能擰成一股力去統一天下。

第二的原因便是孫權性格的問題,雖說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不能盡信他人,但是孫權的多疑為他招來了許多禍患。首先在用人方面,若開始對此人有十分的信任,那麼到最後便只能剩下一兩分。再者說孫權此人防備心重,同樣又猶豫不決,使得他的跟隨者分外寒心。對於自己的大權孫權既怕對方功高蓋主,高過自己的名聲,對自己的江山不利,又怕將兵權交於其人,他不能夠打勝仗。

孫權的生性多疑,也造成他晚年之時的太子之爭,因為他的猶豫不決,所以他的兒子們互相殘殺。這時候吳國的大將陸遜因為力保太子,被孫權責罰。他全然不顧夷陵之戰陸遜所建下的功勞,只是因為陸遜為太子說了幾句話就罷免了他,陸遜的憤怒而死,無疑也是東吳有才能之人的另一寫照。用人卻不得人心,得人心卻不信人,在人才的利用方面,因為他的性格,也使得他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先機。

最後一點原因便是東吳自身的內亂,雖然孫權活得很久,幾乎耗死了我們熟知的許多能人奇士,但是在後期看來,吳國本身就不是進步的,再加上地廣人稀,由南向北的征戰自然抵不上北方的守據。氏族門閥統治下並無多少寒門弟子,多的是因權力而競爭的互相殘殺。內外兼修無力之際,也無多少討伐他國之力。

孫權的治理能力是強,就如他的哥哥孫策在此前曾對他說的一般,雖然在軍事上你不如我,但是在治理上我比不上你。但是在這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再高的才能,再多英勇善戰的將領,也耗在了這矛盾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
美軍有沒有在日本留下混血後代?

TAG:心安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