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臨終前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是懺悔?還是無奈?

孔子臨終前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是懺悔?還是無奈?

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一生的執著追求就是維護和恢復《周禮》,《周禮》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旦所作,姬旦因為制《周禮》,輔政周成王而被後人尊稱為周公。《周禮》也是西周時期分封制下的第一部治國方案。說到根本,《周禮》是一部維護分封制下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維護周朝統治的治國綱領和思想宣傳武器。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周朝的建立是周文王、周武王打敗了死對頭殷商之後建立的新王朝。而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卻是殷商王族的後裔,一個殷商王族的後裔卻堅定地支持和維護新王朝的制度,還一生周遊列國,試圖在周禮的框架下施展自己仁政的抱負。這到底是孔子有意而為之?還是無奈之舉措呢?我們先從孔子身世說起!

一、他的祖先背叛了故國,投靠了故仇敵。

孔子確實是殷商王族的後代,這一點在古代最權威的史書《史記》中有明確記載。關於孔子的身世,要從殷末周初的一個人物說起!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殷末三賢之一的微子啟!微子啟是殷商最後一代帝王帝辛同父異母的哥哥,是殷商末年賢人之一。

他曾苦勸紂王廢除嚴刑峻法,改用仁政以聚民治國,但一生戰功赫赫的紂王確實有些驕傲,他怎能聽從微子啟的建議呢?於是,微子啟當時選擇了棄暗投明,帶著祖先的牌位投靠了周武王姬發,後來在著名的牧野之戰中,微子啟起到了動搖商朝軍心,輔助武王滅商的作用,建立的功勛。可以說,他是無奈中背叛了故國,投靠了故國的仇敵周朝。

而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本是宋國栗邑的貴族,叔梁紇本是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當時春秋時期的人姓、氏、名、字叫得還很不規則,所以,就留下了叔梁紇這個名字。我們往上追溯叔梁紇的身世,他的先祖正是商朝開國君主湯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12歲的成王繼位,周公輔政,儘管周公殫精竭慮,但後來還是發生了三監之亂,周公為了安撫殷商貴族,就將商紂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啟封為宋國諸侯,領地在商丘。

二、苦心求子,終得仲尼

微子啟死後,其弟弟微仲即位,微仲正是叔梁紇和孔子這一支的世祖。在往下追溯,孔子的六世祖為孔父嘉,曾做過宋國的大司馬,封地就在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後來,宋國發生了宮廷之亂,孔父嘉被殺,其子孫後代開始逃亡生活,來到了魯國,經過幾代的苦心經營,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這一代,終於在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站穩了腳跟。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能且天生神力,春秋時期諸國爭霸,戰爭頻發,叔梁紇就是靠自身的好武藝起家,逐步做上了魯國的官,官職為陬邑大夫。叔梁紇算是在魯國站穩了腳跟,為了讓自己的官職得到繼承,叔梁紇求子心切,與正妻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就多金花。叔梁紇不甘心,又娶妾,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可是天不佑老叔梁,這個兒子天生腿腳不好,是殘疾,還是不能繼承官職。叔梁紇的求子之心沒有被挫折和歲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顏氏顏征在,終於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兒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

三、愛好特殊,周禮結緣

有孔子那年,叔梁紇已經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後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當時孔子只有三歲,叔梁紇也無法詳細向兒子講述他的身世。孔子從小在母親顏氏的教導下,讀書識字。據說孔子從小就有一種特殊的愛好——祭祀。

在《孔子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這種愛好確實不同於其他普通孩子。但這樣的記載應該是斷章取義的,如果沒有人引導,孔子不會天生喜歡上這樣的活動。

而這項愛好與活動恰恰又是孔子最早的職業。這個職業就是「儒」。儒這個字是因為孔子才發生了意義的改變,最初的「儒」就是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儒,柔也,術士之稱。結合孔子的身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還有孔子弟子的口述,在《論語·子罕》有這樣一句話:「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將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出外以事奉公卿為業,回到家還要照顧殘疾的兄長,在外為別人辦理喪事更是不敢不儘力,同時,孔子在外不被酒困擾,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這就是孔子最初的職業——儒,術士也!這份特殊的愛好和職業,也讓他與《周禮》結緣,奠定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禮儀文化情節。

四、求士受辱,立志於學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孔子歷盡艱辛,將父母合葬後,為父母守孝三年。他就想嘗試著繼承父親的貴族身份。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入士。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東周春秋時期,當時還是分封制的社會,社會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奴隸。孔子當時處於平民這個階層,他也想更進一層啊。於是,他就想藉助父親曾經做官的身份尋求入士的機會。因為士是貴族的最低一層,也只有入了士才能有貴族的未來。

在當時的魯國社會中,魯國的執政者經常通過舉辦宴會,讓文人學士們在一起演戲禮儀,切磋技藝,招賢納士。當時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只是名義上的國君,沒有實權,完全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大家族架空了。尤其是季孫氏實力最強。季孫氏是魯國相國。所以,魯國的讀書人要想入士,將來進入貴族,必須得過季孫氏這一關。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次季孫氏舉辦宴會,對這次宴會翹首以盼的孔子卻沒能接到邀請。但孔子還是認為自己有資格參加,因為當時的孔子在曲阜也小有名氣了,而且自己的老子儘管不在了,但也是當過官的。於是,孔子滿懷信心地去赴宴了。沒想到卻被季孫相國家的管家陽虎攔住而且受到百般侮辱。這是年輕的孔子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思想打擊。

五、周遊列國,苦心讀易,問禮老子,臨死說出這樣的話!

後來孔子開辦私學,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開創私人辦學的鼻祖。曾經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十三位弟子做相國。可是,孔子自己在魯國官職最高時官至大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儘管廢除了魯國的奴隸制,但還是沒實力恢復周禮,推行仁政。後來歷盡14年周遊列國,最慘時自己形容自己如喪家之犬,一生的政治抱負未得施展。還曾三次問禮於老子,終於明白自己的抱負不合時宜。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後終於大徹大悟。

臨死前,孔子卻說出了一生的隱痛,《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閑。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閑,予始殷人也。」

這段話是孔子臨死前七天與弟子子貢的對話。話的大體意思是:「天下不講道義已經很長時間了,我一生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尊重我的意見治國。當年,夏朝人死了,靈柩要安放在東面的台階上;周朝人如果死了,靈柩會停在西面的台階上,殷朝的人去世了,靈柩會停在正堂兩個柱子中間。昨晚,我夢見我自己恰恰坐在兩根柱子的中間。唉!我本來就是殷商的後代啊!」

孔子作為殷商王族後代,一生致力於恢復政敵周朝《周禮》未得施展抱負,最後還是想起了故國,按照殷商的舊俗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禮儀。這說明了什麼?是孔子一生的感嘆?還是懺悔呢?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機易測 的精彩文章:

他是春秋亂世的一股清流,被錯怪千年,誰能真正理解他?
天干地支、24節氣到底是怎麼來的?蘊藏著什麼秘密?一文讀懂!

TAG:天機易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