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要敢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要敢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都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沒有人願意活成別人期待而自己厭惡的樣子。可是在世俗生活中,你能不畏別人的目光,完全做自己嗎?

我的身邊就有不止一個這樣的例子,他們婚姻的不幸是來源於父母。

1

菁菁是我曾經的同事,老家在河北,長相不算特別出眾,有點微胖,但是很愛笑,和她相處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都說愛笑的女孩最好命,可是二十八九的年紀她卻整天被父母催婚。她身邊沒有合適的人選,即使有也沒發展到談婚論嫁的程度。

那年,春節過後沒多久,她突然辭職了,聽說是回老家結婚去了,我當時很驚訝。原來家裡給她介紹了一個老家的男孩,他們見過面,很快就定了。我不知道她當時是否喜歡那個男孩,還是如傳聞中迫於父母壓力。

時過境遷,三年後她又回北京了,因為住處不遠,我們相約一聚。再見她,憔悴了,消瘦了不少,再也沒有她當年想要減肥的煩惱,我卻覺得她瘦得真難看,還是曾經微胖的她更漂亮。知道她這三年的處境,原來她當初抵不住母親以死相逼的壓力,在見了幾個對象,到了最後一個,她就在心裡暗暗下了決定,這一個無論什麼樣,只要家裡說可以,她就會答應。

兌現了作為女兒對父母的「孝道」,她終於嫁人了。之後又遭遇父親生病離世。懷孕,生了個女兒。當下女兒暫在家由婆婆照顧,她再來北京找工作。失去工作三年的她再度進入社會,還是有點困難的,找了家待遇很一般的公司,圖的是上班時間相對靈活點。她是為了把到了上幼兒園年紀女兒也從老家接過來,現在她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接送女兒上幼兒園了。生活很辛苦,她勉強維持,言談中有許多無奈、認命和後悔,這段婚姻並不是她想要的。

再後來見面,說想離婚,她說那個老公太不成熟了,工作不上進,只知道打遊戲,還很不會說話,總是惹她生氣。租的是兩居室的房子,老公一間,她帶著女兒一間。女兒病了她帶著她趕公交去醫院,家裡有車他都沒說送送她們。她失望至極,這也許就是現在說的喪偶式育兒。

他們生活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唯獨女兒是兩個人之間的傳話筒,女兒過早地懂事讓她心痛。離婚對幼小的女兒來說是一種傷害,但是她人生未過半,心裡和容顏已蒼老。曾經那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在一場不如意的婚姻里遭受磨難,讓我心生悲涼。

生活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活在別人的目光里,被世俗牽著鼻子走,被綁架的就是你的人生。在進退兩難的境地里,不知道她何時能走出這個不如意婚姻困局,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現實中,我們都活在別人的目光里,既渴望做自己,又怕被視為異類。

2

周末,朋友Y從外地來京辦事,臨走前來我家小聚。許久不見,一邊吃飯一邊閑談。說到他北京一個朋友離婚的事情,他對他們夫妻倆都比較熟悉,貌似和朋友的妻子關係更好,偶爾出差來京不見朋友都要跟人家妻子打聲招呼,能見面就見一場。

我就嘲諷他為什麼都是跟朋友妻子關係好。他給出的理由是朋友喜歡說大話,而他妻子(現在應該是前妻)卻是悶聲不響幫你把事情辦了。比如上次他生病,臉腫了兩個月也沒見好,朋友妻子知道了這件事,當機立斷,立馬幫他聯繫了醫院,而且命令他必須儘快來北京治療。

可見,朋友的妻子確實夠朋友,做事實在。真的關心你就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而不僅僅留在口頭上。而他那個朋友,也是他老鄉,總喜歡吹噓,是那種只說不做的類型,相較之下他的妻子的性情更讓人喜愛。聊著聊著,聊到我的新書《重拾加布里爾的花園》有一個情景,我正好拿出來測試一下他。

我問他,假如你現在也單身,你對她有好感,你會追求她嗎?

Y:不會吧,這種事情在我們那裡不行。

我:什麼不行,人家都離婚了,不涉及你破壞人家夫妻關係的說法。

Y:我們那裡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會被村裡人說的。

我:人家都離婚了,和你朋友沒關係了,你再跟她在一起又有什麼關係,他們的婚姻失敗不是因為你的原因。

Y:那也不行,我們村曾經有個人找了他朋友離異的妻子,他們離婚半年後才在一起的,那也遭到村裡的白眼、非議。

我:那你自己是活在別人眼光里,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過自己認為對的生活?

Y:我當然不會活在別人的目光里,但是我父母會遭人非議,畢竟他們還生活在那個村子。

我:你介意父母不能忍受別人的目光,歸根結底還不是你介意別人的目光。

Y:不是這樣,我其實不介意別人怎麼看的,但是父母……

說來說去,我們又繼續探討這一話題,如果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人認識他和他父母,怎麼樣都行,但是如果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就不行了。他可以不介意,但是熟悉的人會怎麼想,特別是父母——和自己有密切關係的人,他們如何自處?

其實,說到底他還是在意的。不能完全擺脫外界對自己的束縛,哪怕是父母的想法,那也不是你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本法國小說《重拾加布里爾的花園》就涉及到這個問題:馬丁,他到後來之所以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是因為他最愛的人去世了。本身他沒有父母,在這個地方,他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他自己。他能夠衝破周圍的看法,打破所有的世俗規則,成為一個完全自由的人。在實現的過程中,他絕望的人生找到了方向和寧靜,找到了幸福。

現代的年輕人,都貌似對傳統不屑一顧,感覺自己是一個可以自由做自己的人,但是,如果到了一定的境遇里,真的會衝破世俗的牢籠,追求自己想要的生命嗎?

THE END

願我們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哪怕遇到再大的阻礙也不能阻止自由的步伐。因為我們內心深處的那座花園,會引導我們走出生命的困境,遇見自己,去過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個奇妙的花園,帶你走出生命的困境,遇見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斯蒂芬·朱拉,法國著名小說家。《探索社會科學》雜誌撰稿人,《談論》教科書作者。他的第一部小說《歐萊雅衣蝶的想法》獲得了地中海高中生獎。其後陸續出版《主意》《一位缺席者的畫像》《小哲學家》等作品。他的作品寓言般揭露現實真相,具有批判和諷刺意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讀庫 的精彩文章:

休謨:世間趣味的標準
木心:看清世界荒謬,是一個智者的基本水準

TAG:文藝讀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