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百年歷史
100多年前,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隻身來到中國,在蓬萊(古登州)建立了登州文會館,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狄考文在蓬萊播撒下了福音的種子,在傳道過程中,他深深感到了缺少中國人能看得懂的《聖經》,於是發起並組織了「益智書會」,組成編委會,在蓬萊完成了《聖經》(和合本)的初期翻譯。
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翰福音 4:37-38)
1890年的新教信徒據估計有3.7萬人之多,傳教士也有1200多人,翻譯一本全國通用的聖經版本已經成為急需的任務,而且各方面條件已經成熟。
1890年5月7至20日,在華的傳教士們在上海舉行了第二次傳教士大會(第一次傳教士大會在1877年舉行)。
大會舉行時,中國的語言文字正在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當時還很難看出哪個會佔據上風。為了保險起見,大會確立了「聖經唯一,譯本則三」的原則。
於是成立了三個聖經翻譯委員會,分別翻譯深文理、淺文理、官話三個版本(官話最早是漢語中官方標準話的稱呼。明清稱為官話,清末民初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改稱普通話),以滿足當時的不同需求。
每個譯本都有「和合本」的名稱,這個名稱本身就是合一的象徵。
淺文理譯本的進度最快,1900年已經完成新約的翻譯,但由於過於追求與原文對應,讓人很難明白,舊約的工作後來停頓了下來。
深文理的翻譯遇到了許多波折,但1906年也完成了新約聖經。不過,後來的局勢表明,文言文在中國面臨著衰落,在1907年的「馬禮遜來華百周年紀念大會」(也就是第三次傳教士大會)時,決定將深文理與淺文理合併,只出版一部文理聖經。
1919年6月《文理和合譯本》聖經出版,這個版本的聖經起初還有一些應用,但隨著文言文在中國的衰落,1934年印行最後一版就不再印刷。
最後,深淺文理版本的聖經最後幾乎消亡了,以後我們說起和合本,就是指的官話和合本。
這個譯本由英文修訂標準版聖經(English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藍本翻譯的,輔之以希伯來和希臘原文。
翻譯委員會最初由七位西方傳教士帶著他們的中國助手(有的為牧師,可惜他們大部分的名字都不可考證了)組成。
在新約完成了後,就只剩下了五位,主席為美國長老會的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其他傳教士成員包括美國公理會的富善(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中國內地會的鮑康寧(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美國美以美會的鹿依士(Spencer Lewis, 1854-1939)以及倫敦傳道會文書田(George Stephen Owen, 1847-1914)。
照片自左至右分別是:鮑康寧及其助手劉大成,富善及其助手張洗心,狄考文及其助手王元德,鹿依士及其助手李春蕃。
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地方,都是在中國多年傳教,屬靈的知識豐富,而且既精通聖經,又通曉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再加上他們的中國助手,足以成為翻譯聖經的理想團隊。
這個譯本的翻譯確立了「忠於原文」與「讓各個階層都能懂」的原則。
實際上,官話和合本的翻譯是三個譯本中最慢的,其中經過多次修訂,這樣也保證了文字的優美和譯文質量。除了以上幾位骨幹和中國助手以外,先後共有十四人參與翻譯工作。
第一次委員會會議在1891年舉行, 1899年四福音完成,1906年新約正式宣告完成,1918年正式完成全部的聖經,1919年二月正式出版。
整個翻譯歷時28年。
在1919年出版時,原來的譯經委員中,只有富善一人得以看到這個譯本聖經的問世,那時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了,其他人都已經逝世。
這個譯本,後來改名為「國語和合譯本」,由於白話文的普及,漸漸成為中國基督徒最為認可的譯本。
今天,我們普遍使用的和合本聖經就是來自這個譯本,除了一些微小的修訂以外,這個譯本的聖經基本上與當初的譯本並沒有多大變化,在誕生的近一百年來,這個譯本的聖經一直是中國最為權威,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譯本。
考慮到這一百年的時代變遷,這不能不說是個極大的奇蹟,這就是神所做的,是神給中國人的極大恩典。
實際上,以上對和合本聖經的翻譯歷程的敘述實在過於簡略了,其中經歷的艱難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是難以想像的。
當時沒有什麼像今天計算機、網路和電話這樣的現代工具來幫助他們翻譯和編輯,一切都是靠手寫和口頭溝通,這可是100多萬字啊!
究竟是什麼驅使著這些傳教士不遠萬里,離開舒適的家園,在這艱難的環境中勞苦做工,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人,奉獻給中文聖經的翻譯呢?
沒有別的,就是神的愛。
福音的傳播一直是靠著「愛」來推動的。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點燃了愛的火炬,使徒們把這愛向全世界播撒,愛走到哪裡,福音就傳到哪裡,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們接過這歷世歷代燃燒不已的愛的火炬,將這愛的火炬遞給了中國人。
TAG: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