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代音樂劇一代宗師哈羅德·普林斯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91歲

當代音樂劇一代宗師哈羅德·普林斯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91歲

《西區故事》《艾薇塔》《劇院魅影》……每一個去百老匯的人或許都繞不開這些經典音樂劇作品,但那個曾將它們送上音樂劇殿堂的人已經辭世——這個夏天,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被譽為「音樂劇之王」的美國導演、製作人哈羅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91歲。

當代音樂劇的一切成就都應當歸功於他。」得知普林斯的死訊後,英國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與普林斯合作有《貝隆夫人》《劇院魅影》)曾如此告訴美聯社。這種讚譽對於普林斯來說毫不過分。在其近70年的音樂劇生涯中,普林斯總共導演或製作過50多部音樂劇、話劇和歌劇,收穫多達21項托尼獎

首次進入音樂劇的後台製作

1928年1月30日,普林斯出生於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富裕家庭。自幼年起,他便與音樂劇結下了不解之緣,經常隨家人一同出入劇院。結束中學學業後,年僅17歲的普林斯便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人文課程。畢業後服完兩年兵役,普林斯跟隨美大名鼎鼎的音樂舞台劇導演、製作人喬治·艾伯特(George Abbott),開始接觸舞台經理助理的工作

「我分文不取。」普林斯曾如此回憶道,「那是我提出的唯一請求,他接受了。6個月後他開始付我工資,我由此真正開始音樂劇的後台工作。」

《睡衣遊戲》的首演陣容。

1954年,他和艾伯特首次合作製作音樂劇《睡衣遊戲》(The Pajama Game),便一舉拿下了1955年的托尼獎大獎最佳音樂劇獎。緊接著他又推出《該死的洋基隊》(Damn Yankees),再次拿下1956年的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項。

1957年,普林斯與當時只有21歲的音樂劇作詞作曲家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首度合作,《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橫空出世,這部講述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音樂劇在首演之後好評如潮,當然也離不開其他幾位重量級主創人員:劇本作者是阿瑟·勞倫斯(Arthur Laurents),編曲是萊奧納多·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編舞是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在1958年的托尼獎上,《西區故事》獲得6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編舞和最佳舞美設計兩項大獎。

1957年音樂劇《西區故事》。

從製作人到導演

「我想當一個劇作家,可我不能;我也想當一個導演,這個我能。」因為《西區故事》,普林斯開始了從製作人到導演的轉型。不過最初幾年並不十分順利,直到1966年,普林斯製作並執導的音樂劇《歌廳》(Cabaret)問世,不僅成為概念音樂劇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也為作為導演的普林斯開啟了接下來音樂劇道路上的一片坦途。

音樂劇《歌廳》。

1970年,普林斯再次攜手桑德海姆,推出《夥伴們》(Company),這部被後人視為概念音樂劇真正鼻祖的作品打破了傳統舞台劇的線性敘事結構,將劇情變成只能用「一個逃避婚姻的單身男子和他的5對夫婦朋友間的故事」這種含混不清的說法來表達。不過在當時,觀眾並不能對這種創舉的意義有更多深刻體會,只是劇中人的視角所表現出的對傳統婚姻價值的質疑,以及對都市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深刻探討,喚起了觀眾的共鳴。

音樂劇《夥伴們》。

《夥伴們》轟動一時,它背後的普林斯和桑德海姆也藉此揚名立萬。此後兩人,一人為導演,一人編詞曲,接連又推出了《富麗秀》(Follies,1971)、《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1973)、《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1975)、《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1979)等多部音樂劇作品。

與韋伯的曠世合作

除了桑德海姆,普林斯也與安德魯·韋伯有過兩次了不起的合作。1979年,普林斯將韋伯作曲的《艾薇塔》(Evita)從倫敦帶到紐約,這部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為原型的音樂劇不僅在倫敦西區大獲成功,也在百老匯場場爆滿。它不僅獲得了當年百老匯上音樂劇界的大量獎項,在之後的幾年裡,《艾薇塔》也一直是百老匯常駐劇目。一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更是風靡一時,甚至成為阿根廷的「第二國歌」

音樂劇《艾薇塔》。

和剛出道不久後的情形一樣,進入上世紀80年代初期,普林斯再次迎來導演生涯的低谷,指導了幾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音樂劇。但韋伯又一次拯救了他。1986年,普林斯與韋伯合作的《劇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率先在倫敦西區上演後,又被帶到了紐約百老匯。韋伯在此劇中套進了歌劇的成份,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如維爾第、奧芬巴赫的歌劇旋律,劇中舞檯燈光、布景及服飾也極盡豪華,男女主演麥克·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特曼的合作更是成為冠絕一時的經典。從1986年首演以來,這部曠古爍今的音樂劇殿堂級作品獲得了3項奧立弗獎,7項托尼獎,迄今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上演。

音樂劇《劇院魅影》。

此後,韋伯又邀請普林斯執導音樂劇《貓》,但這一次,普林斯拒絕了。

音樂劇之王的創作之源

2015年,一部名為《百老匯王子》(Prince of Broadway)的音樂劇在日本首演。這是一部特殊的音樂劇,因為它的主角正是致敬普林斯本人,而劇中的多首曲目則出自於普林斯60多年來製作執導的那些音樂劇。2017年,《百老匯王子》正式登陸百老匯。

安德魯·韋伯(左)與哈羅德·普林斯(右)

「他非常具有視覺感,」韋伯回憶道,「當他覺得某樣東西在視覺上是對的的時候,沒有其他人能比他更準確。」

這似乎也契合了普林斯自己說的,「在關於我為什麼做某件事的問題上,我不太會做分析。一切都是直覺。」只有很偶爾的時候,普林斯會出於賺錢的目的而工作,但這種時候,「首先冒出來的靈感都很糟糕。音樂劇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是創造性的。」

「我認為音樂劇應當充分利用場景的局限性和席間觀眾想像力的無限性,我喜歡劇場中的想像。」

可惜這位充滿想像力的音樂劇之王最終辭世。在普林斯去世後,美國當地時間7月31日晚7點45分,百老匯劇院的劇目宣傳燈牌同時熄滅了一分鐘,為普林斯送行。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天王星逆行,水瓶座滿月,驚喜總是突如其來
獅子月來臨,喚醒7月最幸運的一天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