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次第難(2)逆次第說、舉異經說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次第難(2)逆次第說、舉異經說

《瑜伽師地論》十二緣起(17)

緣起次第難(2)逆次第說、舉異經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五、一、二、逆次第說

五、一、二、一、問難

問:何因緣故,逆次第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第六、「釋難」中,有二問答:初、問逆次第中,「答:依此宣說諦道理故」等者:觀老死等、為三十四智,觀於四諦中:最初老死是苦、故先觀老死。現在識等、五支種子、無始來有,名為:舊識、舊名色等。從此種子、生彼未來、生及老死。二果之中,識、名色等,併名:新識、新名色等。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如世尊言:新名色滅與上首法」者:此引經證,先觀緣起:後際生老死,是前際名色等果。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前來總說:名色結生。名色體寬、總攝余支,但言名色、已說余訖。由心解脫者:於現法中、不起無明、行支、為能引故。五支種、亦次第不生。由現因、次第不生故,老死位中、識等五果、皆次第滅。應言:新識滅為上首、乃至、受滅為後。

然據:彼名色為先,故言:新名色滅為上首、乃至、受滅為後。亦可:四十四智中,先觀老死、作四諦觀,觀:生是老死集、是舊名色,在前起故。老死始從生起、是新名色。今觀:老死體滅、即是新名色滅。十二支中,先觀老死滅以為上首。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言「新名色」:前際所集名色種子,後現行者,稱之為:新。若已生起,不名為:新。夫觀法者:先果、後因,故說:生老死為初、新名色滅為首。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緣起經》說:如病病因、病滅良藥。故逆次第、生老死為初。

前面有三個理由,解釋十二因緣的次第,都是隨順的次第來說的,都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底下是「逆次第說」,就是不按前面次第說了,逆次第,生故有老死,有故有生,就是按照由後面說到前面去。

問:「何因緣故」是什麼理由?「逆次第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逆著次第說,先說老死,然後說生,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為什麼有生?因為有有。為什麼有有?因為有愛取。就是一直說到無明,為什麼要先從老死這地方說十二緣起呢?

五、一、二、二、答釋

答:依止宣說諦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

答:「依止宣說諦道理故」,這是根據佛陀宣說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所以就先說老死了。「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生命體,識、名色一開始,苦惱就來了,最後就老死了,這樣的講解,能顯示人生是苦,使令眾生生厭離心,才能夠有解脫出離生死的願望,這是教導我們發道心的意思,所以先從這裡講。

韓清凈《披尋記》:「逆次第中至能顯苦諦者:此中道理,如下攝事分中緣起擇說應知。謂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故(陵本九十三卷六頁)」「此中道理,如下攝事分中緣起擇說應知。」這其中的道理,如〈攝事分〉《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中「緣起擇說」所說。

「謂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故(陵本九十三卷六頁)。」說到十二緣起。開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的道理。先觀察老死從哪裡來?從生來;接下來觀察生從哪裡來?從有來;有從哪裡來?從取來等,由此先開示苦諦,再開示集諦。

五、一、三、舉異經說

五、一、三、一、引經難

如世尊言:新名色滅為上首法。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者:此問︰次前所引經說:名色為上首滅,何故彼經不說:無明為先首滅?

「如世尊言」,像佛在經中說:「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新名色滅」,「為上首」,是最殊勝的法。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經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講無明滅了為最上首、為最重要的?怎麼說是新的名色滅為上首呢?為最重要的呢?提出這麼一個問題。

韓清凈《披尋記》:「新名色滅為上首法等者:此舉經問。由前已說,無明滅故行滅,次第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又說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乃至取等惱最為後諸行永滅(陵本九卷十五頁)。若如是者,何故世尊於余經中作如是說,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此中問意如是應知。」「此舉經問。由前已說,無明滅故行滅,次第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這裡是舉出經典所說提問。因為前面已經說過,無明滅除以後,行就滅,不會去造三種邪行,依次第,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觸滅,乃至異熟生觸滅,則異熟生受也滅了。

「又說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乃至取等惱最為後諸行永滅(陵本九卷十五頁)。」又說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由無明觸所生的受滅後,愛也滅,乃至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最後諸行永滅。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九所說: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稱為取等惱最後諸行永滅。

「若如是者,何故世尊於余經中作如是說,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此中問意如是應知。」通常經典都說:「無明滅故行滅,乃至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都是這樣次第說,為什麼佛要開示新名色滅為上首呢?此處提問的意思是這樣,應該知道。

五、一、三、二、依義答

五、一、三、二、一、標施設

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等者:此意釋言:未入聖前,初資糧位、先順次第觀。加行道中,逆次第觀、起四十四智等。入見道等,順次第斷故,無明滅即行滅等。依止無學、解脫身中、現在名色為先、受為後,四支種子、不能為因、生未來世、生老死果。此說:苦因不能生。下顯:由愛滅、當苦不起。謂解脫者、現受境時,愛及隨眠:即愛取支,由聖道力、永拔不起,名:能潤煩惱集諦永滅。此因永滅故,先所引因、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余支滅。此言意顯:現在名色、所有種子、不生當果。先觀苦諦故,以名色滅為上首。此滅由何?由彼能潤、集諦所攝、愛取等滅故,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色等種,是當來世生老死因緣;親因緣故,說此先滅。無明等疎、後始觀察,能潤因故,不說:無明為先首滅。故得無學已,觀云:由誰無故老死無等。余次第滅,准此應知。

這句話是根據什麼說的呢?「依心解脫者」,心解脫者是誰?是阿羅漢,不是凡夫。無明滅得慧解脫;愛滅得心解脫。「新名色滅」,這句話是根據得「心解脫」的阿羅漢「而施設故」,而是這樣說的。

五、一、三、二、二、釋所由

五、一、三、二、二、一、名色不生

由彼於現法中種子苦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為先,受為最後,得究竟滅。

「由彼於現法中」,由彼「心解脫」阿羅漢現在的生命體。阿賴那識裡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叫「種子苦」。不會再有新名色的種子熏習下去,「當來苦果不生」,即使仍有舊名色的種子,因為三界愛見煩惱已經斷除,現法中名色的種子沒有力量使令將來的苦果生起,所以將來苦果不生。將來苦果是什麼?就是生老死的「生」。生老死的「生」不能生,所以將來的生老死的「生」就滅了,「不生而滅」。因為這樣的關係,名色滅故,說「名色為先,受為最後,得究竟滅」,阿羅漢不會再去投胎了,所以沒有生。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是最後滅,所以就這麼說。

五、一、三、二、二、二、愛隨眠滅

又於現法中受諸受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為滅。由彼滅故,以彼為先,余支亦滅。

「又於現法中」,阿羅漢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也會有受。「受諸受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阿羅漢有聖道的力量,有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受諸受」的時候,遇見可愛的境界不愛,遇見不可愛的境界也不恨,住最上舍,「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聖道的力量把愛和隨眠永久的消滅了,永久也不會再生起了。愛取不再來滋潤「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了,所以「說名為滅」,「新名色滅」,新名色沒辦法生起。

「由彼滅故,以彼為先余支亦滅」,由彼生,就是新名色滅,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剩餘的支也都滅了。

韓清凈《披尋記》:「依心解至余支亦者:此中初句總標經意。心解脫諸羅漢,於法中明及斷無余,依彼施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故不更言諸無。余文隨釋彼心解者,於法中名色等新種熏當來苦果永不更生,由是言新名色。又於貪愛,唯余清凈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亦依此新名色。由是後後支皆得永,依此上首法。」「此中初句總標經意。謂心解脫諸阿羅漢,於現法中無明及愛永斷無餘,依彼施設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故不更言諸無明滅。余文隨釋。」第一句已總相標示出經中所說的要義。心解脫的諸阿羅漢,在現在的生命體中無明與愛已永遠斷除,依彼心解脫的諸阿羅漢安立新名色滅為上首法,所以不再說諸無明滅。其它的文隨著解釋。

「謂彼心解脫者,於現法中無名色等新種熏習,當來苦果永不更生,由是說言新名色滅。」心解脫的人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沒有名色等新的種子熏習,下一生的五蘊苦果永遠不會再生出來,因此說是新名色滅。

「又於現法貪愛永滅,唯余清凈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亦依此說新名色滅。由是後後諸支皆得永滅,依此說彼為上首法。」又由於現在的貪愛永滅,不會再滋潤識中的舊名色種,只剩下清凈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心解脫的阿羅漢五蘊及識現在都是清凈的,也依此說新名色滅。因此後後的取、有、生、老死諸支都得以永遠滅除,依著這個道理,說新名色滅為上首。

五、二、總結

如是等類,宣說緣起次第,應知。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言「如是等類,宣說緣起次第,應知」者:景雲::計此結文,應在立難前說。由於次第門中、立此難故,故於難後,總結「緣起次第」言之。

佛依順次第說,逆次第說,舉異經說,宣說十二緣起的次第。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差別(8)生差別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 論莊嚴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