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對越還擊戰前,戰士有說有笑自掘600墓穴,還躺進去試試

對越還擊戰前,戰士有說有笑自掘600墓穴,還躺進去試試

作者:陌上凡星

1979年春節剛過,正在邊境一線備戰的廣州軍區某部官兵突然接到一個緊急通知:前往駐地一個山坡上挖掘600個墓穴。很多戰士都感到奇怪,挖這麼多墓穴幹啥?哪裡死了這麼多人?後來他們知道了,這些墓穴都是給自己用的——這其實是戰前準備工作之一。

在臨戰訓練中,除了有針對性地組織實兵演練外,部隊還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學習越語和俄語,用於戰場喊話;學習急救包包紮、止血等必備技能;觀看戰爭題材電影,學唱有關歌頌祖國的歌曲用來激發士氣;注射登革熱、痢疾、破傷風等疫苗;將自己的姓名、血型、部隊番號等信息用針線縫在衣褲和軍帽統一的位置上,以便於受傷後輸血搶救、送後方醫院治療,或犧牲時便於清理遺體、刻制墓碑等。

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寫遺書、拍遺照。其中最為悲壯的,應該是為自己挖墓穴。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戰爭的殘酷毋須多言,要打仗必定會死人,有人犧牲就要有墓穴安葬。

戰士們接到通知後,與當地民工一起,扛著鋤頭鏟子等作業工具前往指定地域挖掘墓穴,修建臨時的烈士陵園。這對於正是青春年少的十八九歲的戰士們來說,是一種殘酷的心理考驗。

這畢竟是人生頭一回,大家都沒有什麼經驗。在與當地民工討論後,戰士們先用石灰粉將墓穴的位置整整齊齊地勾畫出來。墓穴與墓穴彼此相連,600個墓穴基本覆蓋了整片山坡。

接下來便按照各自分工,開始正式挖掘。可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戰士們一邊挖一邊還有說有笑。有的說希望自己將來犧牲後有一口棺材,有的則表示拿塊白布裹著就行,有的還躺進去試了試。此情此景,讓過往的當地老鄉無不淚目,人們望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無不感動。但戰士們卻很堅強,他們沒有流淚,沒有怨言,因為他們將馬革裹屍視作軍人在戰場上的最高榮譽!

挖掘工作很艱辛,600個墓穴總算是挖完了,每個墓穴都一樣長、一樣寬、一樣深,布滿整個山頭,整整齊齊,就像列隊的官兵。

戰後,很多犧牲的官兵就長眠在這片墓地中。他們中,有營職、連職和排職軍官,有當兵很多年的老戰士,犧牲最多的是197812月入伍,參軍僅2個多月的新戰士。他們大多只有十七八歲,最小的是一位16歲的司號員。

留在後方的戰士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和支前民兵一起,安葬犧牲的戰友。由於戰時情況很緊,根本來不及購買棺木,當犧牲的戰士被抬到山下後,用塑料布包好就下葬了。當時受條件限制,所謂的烈士墓也就是一堆黃土,墓碑也很簡單:將一塊木條插在墳頭前,木條上面註明犧牲戰士的姓名和所屬部隊等信息。到了戰後條件允許了,才逐步修繕陵園。

戰爭結束後,活著回來的戰士們懷著對戰友的深情,對烈士墓進行了整修。他們用磚塊壘在墓的四周,再在外面澆鑄水泥,墓與墓之間用石頭和水泥鋪平。由於當時一些烈士是晚上下葬的,有的葬得不整齊,戰士們便小心翼翼將犧牲的戰友重新下葬。各部隊的墓群是分開的,團與團、師與師,中間會用石頭和水泥鋪成路隔開加以區分。

儘管戰士們都很用心,但畢竟不夠專業,烈士墓看上去還是顯得比較簡陋。戰爭徹底結束後,各級各地都重視烈士墓的修繕工作,投入專項資金對烈士陵園進行重新整修和全面維護,如對道路進行硬化、對墓地進行綠化美化等,並將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們憑弔瞻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抗日英雄:送懷孕妻子回家,阻擊日軍48小時犧牲
美國為何執意退出中導條約?真如特朗普所說,是俄先違約?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