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的風格

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的風格

包括夷王、厲王、宣王、幽王(公元前887年~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一方面是青銅器銘文發展的高峰,另一方面,似乎也已經顯示出分化的跡象。如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的宣王時的《毛公鼎銘》,製作精美,器形完整。

文在腹中,凡三十二行,計有四百九十七字,堪稱宏篇鉅制。其書法流溢秀美,筆劃工謹厚重,結構密麗莊嚴,氣勢雄渾博大,為存世金器銘文較長而藝術水平較高的一個。

宣王時的《虢季子白盤銘》是西周晚期傳世最大的青銅器,長方形,長一百三十點二厘米,寬八十二點七厘米,高四十一點三厘米。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銘文一百一十字。記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征伐西北強族有所虜獲,受賞於周廟的事情。

此盤字跡出於大篆而不盡相似,筆劃縱向舒展,轉折處圓勁,注意筆劃之間的平行、等分關係,結體修長,上密下舒,章法散朗,全篇看去優雅清疏。論者以為實乃《石鼓文》之濫觴,由此而向小篆遞進,順理成章。近代攻篆者多取以為法。

厲王時的《散氏盤》,也稱《矢人盤》、《散氏鬲》,乾隆年間出土。盤腹有銘文十九行,滿行十九字,計三百五十字。記述矢人將大片田地移付於散氏時所訂契約,詳載核定土田經界及盟誓經過,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其筆劃一改典型金文的橫平豎垂、勻穩工正,代之以欹側斜正、粗細不一;字形取方扁之形,而且右肩似乎稍向下垂,與其它作品的長方或近方、端正穩重的體勢不同,在金文中可謂別構一格。習篆籀者多取以為范。這種風格出現的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但聯繫西周晚期的社會狀況,不難發現,這種分化的趨勢,應當是地域文化力量上升的必然反映。

(文:葉培貴 等 圖:來自於網路)

如果您喜歡,請掃描下面二維碼,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風漢韻 的精彩文章:

元代和明代前中期書家注重從古典中提取藝術語言保證藝術的規範

TAG:秦風漢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