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遵循學術規律 推進學術體系建設

遵循學術規律 推進學術體系建設

學術研究的本質特性和價值旨歸,是通過如實反映併科學論證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而不斷獲得創新性知識成果。學術體系則是對學術研究論域、學術研究方法、學術研究成果予以理論化、系統化、學科化而形成的知識論、價值論、方法論體系。學術體系既是連接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中介和樞紐,又是支撐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基礎和內核。學術體系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發展狀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既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又不能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而應在努力探索和自覺遵循客觀規律中,循序漸進展開,有條不紊推進。

第一,學術體系建設是以學術為內容的建設,應遵循以重大學術問題為導向和以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為價值取向的規律。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這個重大命題,是以本土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辯證邏輯以及開放性和前瞻性相統一的戰略眼光,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的基本現狀、主攻方向、價值目標、未來願景進行客觀分析而得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它同時表明,在將中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學術體系建設作對比的基礎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原創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學術體系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影響力、貢獻度、引領力還不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等。因此,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時代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鑒於學術體系建設在學科體系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就成為促進學科體系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成為廣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和歷史責任。加快學術體系建設,也成為當前著力解決「不高」「不強」的突出問題,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高水平發展,增強學術原創能力,進而不斷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的重大戰略任務。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強調中國特色就是要求學術體系建設必須始終立足中國國情,聚焦中國問題,突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整體框架、特色亮點和對全世界的影響力、貢獻度、引領力。強調中國特色,還要求學術體系建設必須是開放的、跨文化的、面向世界的創新性建設,意味著學術體系建設的內容、成果、目標、願景應得到世界公認。在學術體系建設中,我們如果忽視研究中國實際、中國國情,照搬照抄別人的東西,就無法構建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同時,我們要反對將世界與本土對立起來的觀點。如果將中國面臨的特殊問題與世界面對的共同問題隔絕開來,搞封閉的學術體系建設,也會因無法了解世界學術研究領域的重大問題、重大動向和學術體系建設的基本規則,而無法站在世界學術前沿,更無法在世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應自覺地遵循以重大學術問題為導向和以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為價值取向的規律。這就需要我們努力登上學術體系建設的戰略高地,將從中國看世界和從世界看中國的雙重性視界相結合,既從中國國情和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自然界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的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成果,探索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發展規律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規律等重大基本問題,努力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述學立論、建言獻策,從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層面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從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論證中豐富和發展學術體系,彰顯中國學術體系對世界的原創性貢獻;又要以深入研究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而獲得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為目標,體現出中國學術研究課題和學術體系建設對世界學術研究前沿問題的深刻反映,對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規律性問題的深入探究,從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具有的學術引領力。

第二,學術體系建設是以學科為平台的建設,應遵循打破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邊界界限、在整體中推進的規律。

學術體系作為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以及對學術自身發展規律的反映,既以各專業性學科的知識表現出來,又以各專業性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整體呈現出來。客觀世界是一個具有內在有機聯繫並以多樣性形式表現出來的整體性存在,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切關係在相互依存中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活的有機體。馬克思主義既以哲學、法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具體的專業性學科表現出來,同時,這些專業性學科又以內在有機聯繫的方式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學術體系表現出來。盧卡奇曾經使用「總體性」這個概念,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術體系的整體性。他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指出,馬克思並沒有什麼獨立的法學、政治經濟學、歷史科學等,而只有一門唯一的、統一的、歷史的和辯證的關於社會作為總體發展的科學。這樣的評價完全符合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學術:「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馬克思要求人們從整體性的高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學術體系。

學術體系建設是以學科為平台的建設。學術體系的專業化與學科建設的專業化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的,兩者具有緊密關聯性和內在一致性。學科建設的專業化促進了學術體系的專業化,而學術體系的專業化也極大地推動著學科體系的專業化。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生產過程的專業化、精細化使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和學術研究的分工越來越細,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對於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發展既有好處,也存在著弊端。隨著傳統工業革命社會向現代信息網路化、智能化社會的深刻轉變,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從單一性向多樣性,從部門性向整體性發展的態勢也越來越突出。以往自成一體的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倫理學、管理學等有著森嚴界限的學科體系,隨著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的時代發展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開始融合形成諸如文化社會學、生態文化學、生態經濟學、生態哲學、管理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等諸多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促進了學術研究並推動了各門新學科應運而生。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和適應當前學術體系建設在高度分化基礎上出現的,邊界界限越來越模糊且相互滲透、高度聚合融通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客觀形勢,促進基於各門學科體系之上的學術研究和學術體系跨界流動,以便從整體性高度更好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相適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做的事情有機聯繫起來。我們應深入研究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發展規律,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性邏輯和內在規律性,及其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和學術體系建設提出的時代課題,加快按照大學科整體性發展態勢的規律進行跨學科滲透和融合的步伐,從整體與部分相結合的高度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深入發展。

第三,學術體系建設是以方法論為指導的建設,應遵循在正確學術研究方法指引下推進的規律。

科學的學術研究方法是為了達到學術體系建設目標而採取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是規範和指引學術體系建設的重要工具。對於研究方法在學術研究和學術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價值,培根曾經形象地說,方法對頭,瘸腿賽過飛毛腿。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重大任務,要明確創新方法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呼喚學術研究方法的重大變革。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和學術體系建設與自然科學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倡導深入調研精神、注重對客體進行從現象到本質和規律的整體性分析、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等方面,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前者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偶然性、獨特性、複雜性等方面勝於後者,因此必須注重彰顯基於差異性、特色性的科學方法論。自然科學學術體系建立在研究客觀世界物理現象和探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則建立在研究人類社會的人文現象和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自然科學學術體系建設立足於客觀性、精確性、定量性,更多地顯示出工具理性和數理邏輯的力量,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則更多地體現出人文情懷、人文理性和價值色彩,從而更多地表現出人的價值、情感、認識態度。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應加快推進學術體系建設的方法論變革,按照研究對象的客觀要求不斷更新觀念,轉變思維方式,確定科學的研究方法,以發揮科學方法論對學術體系建設的指引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一文中指出:「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最重要的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學術體系建設的指導作用。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我們的學術體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的最一般的方法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對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分析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到具體再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比較對照的方法,等等。要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以保障學術體系建設的正確方向,促進學術體系建設提質增效。

第四,學術體系建設是以學術繁榮為目的的建設,應遵循在優良學術生態環境中推進的規律。

加強學術體系建設是促進學術繁榮的重大舉措,學術繁榮是學術體系建設的出發點、著力點和根本目的,它又會進一步推動學術體系建設。以學術體系建設促進學術繁榮,需要營造優良的學術生態環境。

學術生態環境是一個由學術制度、學術管理、學術評價、學術風氣等組成的複合生態系統。學術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學術體系建設。優良的學術生態環境由寬鬆而敬業的學術氛圍、競爭而合作的學術態勢、規範而有序的學術管理、高效而嶄新的學術格局、科學而合理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獨立而誠信的學術人格等組成,是促進學術體系建設在學術民主、學術法治、學術倫理、學術人格、學術創新方面向著科學化、有序化、高效化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與加快構建優良的學術生態環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兩者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在雙向建構中同步發展。如果不能堅決破除學術制度死板僵化、學術管理陳舊落後、學術浮誇、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現象,不能徹底杜絕學術研究和學術體系建設中的急功近利、粗製濫造、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弄虛作假、剽竊他人成果、篡改文獻、捏造數據等現象,就不可能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學術生態環境,也就無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

學術是學術研究者特別是以腦力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所從事的研究活動,決定學術研究質量和學術體系建設方向、成效的是學術研究者的學術精神、學術素養、學術道德、學術人格。學術體系建設的關鍵是作為學術主體的研究者的建設,是學術隊伍的建設。只有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尚學術人格、崇尚學術精神、倡導優秀學術文化、淡泊名利、潛心學術研究的學術個體、團體和組織,激發學術研究者對於學術的強烈敬業精神、奉獻精神、誠信精神、責任精神,做到如同馬克思所說的為人類事業而奮鬥,才能在學術體系建設中自覺地摒棄名利誘惑,確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學術情懷,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學術境界。

營造優良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一項內容多樣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學術體制、學術管理、學術考核評價體系、人才培養體制、正確處理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的關係等諸多方面。我們只有確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鼓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和決心,協同創新、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方能以創新學術體制機制的強大力量促進學術體系建設不斷推陳出新、行穩致遠。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資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漢字正式形成於距今5500—5000年之間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促進「三大體系」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